听吐万安国这么说,魏帝宏脸色稍稍柔和,但还是以仇恨的目光,紧盯吐万安国不放。吐万安国心里哀叹,最后一丝侥幸,从心中散去,如死水一般。
拓跋丕同样悲愤,拱手说道:
“太后、皇上,吐万安国罪该万死,也应罪该万死。然,朝廷需体面,也应给其体面;愚以为,赐死为上。”
诸公包括高允,纷纷附议拓跋丕,冯太后:
“既如此,带吐万安国出去,与达奚买奴一同赐死。”
抱嶷与苻承祖带吐万安国离去,诸公如同约好一般,齐齐伏地请罪:
“大行晏驾,臣之过,请太后、皇上(陛下)降罪。”
冯太后用手巾擦去眼角泪,说道:
“诸卿起来说话,老身与皇帝也有错,此事到此为止,休要再提。”
诸公坐好,虽不能看太后与天子,也知道,冯太后悲伤、疲惫,却面露坚毅,想要说话。魏帝宏悲伤,坐姿端正,眼睛却看着鼻尖,不知想些什么。
冯太后哽咽着问道:
“众卿,皇帝幼弱,日子该怎么过!”
说着话,又用手巾拭泪,魏帝宏也跟着啜泣,眼睛依旧看着鼻尖。拓跋丕热泪盈眶,哽咽着说道:
“太后、皇上、诸君,当依和平年间故事,由太后临朝听政!”
高允:
“臣附议!请太后临朝称制。”
赵黑、拓跋他第次起身拱手,说道:
“请太后临朝称制!”
而后,拓跋目辰、李訢才起身,请太后临朝。
冯太后朗声说道:
“危难之际,老身不便推脱,当临朝,与卿等共度艰难,辅佐天子。诸卿,临朝听政可以,称制不行。始终,都当用皇帝诏书,下达朝廷旨意。无论如何,都应八座议政,以定朝事。”
皇帝下诏,称诏曰;称制之太后下制,称制曰。冯太后之言意思很明确,虽坐朝听政,但无“制曰”。诸公齐赞“太后英明”之后,高允问道:
“太后、陛下、诸君,吐万、达奚之圣旨,该如何拟定?”
拓跋丕说道:
“太后、皇上、诸君,窃以为,寝宫之事不可外传!是故,当如是说:吐万安国与神部长达奚买奴不平,矫诏杀买奴于苑中。天子闻之大怒,遂赐安国死。”
诸公注意到,冯太后面露赞赏,而天子无动于衷,继续看鼻尖。于是,第次附议,冯太后曰:
“可!”
高允又说道:
“太后、陛下,臣年老体衰,恳请恩准归家养老。”
拓跋他紧接着说道:
“太后、陛下,臣征战多年,不堪中枢烦劳,请恩准归家养老。”
高允八十六,身体极好;拓跋他年过花甲,身体却不如高允,乞骸骨的次数,不比高允少。
其它四人不能乞骸骨,第次起身,请外出为官。魏帝宏听到高允乞退,露出诧异之色,目光从鼻尖抬起,看向高允,又一一看过诸公,面露伤心,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等诸公说完话,魏帝宏哽咽着说道:
“诸公皆欲离开中枢,我母子咋办呀!”
说完话,嚎啕大哭,诸公与冯太后跟着抹泪。哭过之后,冯太后拭去眼泪,说道:
“卿等不必忧心位高权重!请放心,过了这段时日,帮皇帝理顺朝政,自会放诸卿离开中枢。如今,八座还缺两人,谁人合适?”
听冯太后这么说,魏帝宏悲戚之色稍缓,擦干眼泪,再无表情,继续看鼻尖。
诸公都没有说话的意思,拓跋丕见状,回答道:
“当此危急之时,需景穆诸王或文成诸王坐镇,方可安天下人之心。”
拓跋他紧接着说道:
“原本,任城王云很合适,但其不愿为官,更不愿入中枢,当另选他人。”
见诸公皆不愿举荐,冯太后问道:
“安乐王长乐如何?”
安乐王长乐乃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第二子,大行皇帝拓跋弘之弟,当称冯太后为母亲。拓跋他回答道:
“安乐王长乐年及弱冠,性凝重,大行皇帝器爱之,很合适。”
不是什么人都能、都敢评价拓跋诸王,而拓跋他就是其中一位。冯太后说道:
“既如此,选定安乐王长乐,还差一位!”
赵黑:
“臣举荐昌黎王冯熙入中枢。”
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与上次的生涩完全不同,显得游刃有余,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中。尽管如此,因长期不理朝政,想要上手,还需时日。这个时候,作为冯太后之兄,冯熙入中枢,肯定会成为冯太后的好帮手。但诸公担心,可能事与愿违,如大汉诸帝舅一样,成为权臣,祸乱朝纲。
诸公都不出言,而担忧之情,显于表里;冯太后轻易能够读出他们的心思,嘴角露出一丝嘲讽,说道:
“暂且如此!”
天子对冯熙之名无动于衷,表情符合守丧之规矩,眼睛依旧看着鼻尖。冯太后的神色有些奇怪,为何会有一丝嘲讽?诸公想不清楚暂且放在心中不想,纷纷以“太后英明”,作为回应。
诸公的态度也很明确,想让冯熙进中枢,那就进来,不会阻拦;至于以后,谁知道以后怎样。
大行晏驾第三天戊寅日,入殡仪式之后,戒严十余日的京城,终于等来解严,而魏帝宏入谅暗守孝。
朝堂诸公与冯太后,以魏帝宏之名,诏以征西大将军、安乐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南平公目辰为司徒,进封宜都王;南部尚书李訢为司空;昌黎王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领秘书监事。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诏书下发,京城议论纷纷,说冯熙好话的人少,非议之言更多。冯熙借口身为外戚,频履帝师,宠遇过甚,为群情所骇,内心不安,上疏坚辞不拜,乞求转为外任,离开京城。
是故,冯太后召七公议事,新人只有安乐王长乐,而魏帝宏谅暗守孝。等诸公坐定,冯太后又带着那丝嘲讽,问道:
“诸君,昌黎王坚辞不拜,奈何?”
诸公摸不清太后所想,轻易不愿作答,均低头不语;安乐王长乐初入中枢,见诸公皆不言不语,虽不清楚内情,不知诸公所想,也不会轻易开口。此议本由赵黑提出,赵黑只能硬着头皮回答道:
“太后、诸君,下诏慰勉吧!”
依旧无人开口回应,冯太后嘲讽之意更浓,说道:
“算了,人家不愿入中枢,还能逼人家不成?诸公,请另举贤才!”
高允抢先回答道:
“太后,臣举荐高闾代臣为中书监。”
诸公还是不明白冯太后,为何轻易放弃冯熙入中枢,是等众人代为恳请,还是另有打算?既然高允举荐高闾,而高闾的才具、名望足以进入中枢,便纷纷附议高允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