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书写传奇

凯景嵩

https://img.ppxs5.com/67/0f/a316f2b28a.jpg

首页 >> 三国演义书写传奇 >> 三国演义书写传奇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且说曹操当日对着大将军何进言道:“自古以来,宦官乱政皆为常态,然君主不应过于宠信,使其权势滔天。若要惩治,只需除掉首恶即可,无需兴师动众,招来外兵。若是想要全部剿灭,必定会引起事态泄露,导致失败。我猜测,他们必然会失败。”

何进闻言,双眼怒火燃烧,额头上青筋暴起,怒斥道:“孟德,你也怀有私心吗?”曹操面对何进的怒火,只是淡然一笑,退出大厅,心中却暗自冷笑:“乱天下者,必是你何进也。”

何进愤怒不已,私下派遣使者,带着密诏,星夜兼程,前往各镇调兵。他要借助外兵的力量,来消灭宦官。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局势更加混乱,只会加速东汉的灭亡。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背景之下,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这位曾经在平定黄巾之乱中未能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面临着朝中的责罚。然而,凭借着深厚的财力,他成功地通过贿赂十常侍而免于处罚。之后,他进一步结交朝中权贵,终于获得了一个显赫的官职,统率着西州的二十万大军,心中暗藏着不臣之意。

当董卓得知朝廷的诏书,他欣喜若狂,立即着手调动军马,一支支队伍陆续出发。他让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留守陕西,以确保后方的稳定,自己则带着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心腹将领,率领着精锐之师,直奔洛阳而去。

董卓的军队如同一条条巨蟒,蜿蜒前进,他们的目标明确,那就是京城洛阳。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董卓的心机和实力,让他成为了乱世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他的行动,无疑将为东汉末年的乱局增添更多未知的风云。

在董卓的帐下,有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名叫李儒。他望着地图上的局势,深思熟虑后对董卓建议:“如今虽奉朝廷之诏,但其中必定暗藏玄机。何不派人上表,以正名份,如此大事可成。”

董卓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他认为李儒的建议非常妥当。于是,他立刻采纳了这个策略,并派人上表朝廷,陈述自己的打算。

表文大致内容如下:“臣闻天下之所以纷乱不断,皆因黄门常侍张让等人大胆妄为,触犯天规。如同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即使痈疽破裂带来剧痛,也胜过继续滋养毒瘤。臣有胆量鸣钟击鼓,直入洛阳,请求圣上批准除去张让等人。”

董卓的表文送达朝廷后,何进将其出示给各位大臣。侍御史郑泰看到表文后,脸色凝重,他向何进进言:“董卓乃是一匹夫,引入京城,必为后患。”然而,何进对郑泰的忧虑不以为然,他认为郑泰过于多疑,不足以谋大事。

接着,卢植也前来进谏,他说:“我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旦他进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阻止他前来,免得生乱。”但何进并未听从卢植的建议,他认为卢植过于谨慎。

面对何进的固执,郑泰和卢植无奈,只得弃官而去。随着两位重臣的离职,朝廷中的许多大臣也纷纷效仿,朝廷失去了大量的忠诚人才。

何进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他派人前往渑池迎接董卓。然而,董卓却按兵不动,他在等待更好的时机,等待着洛阳的权力真空,等待着他的机会。董卓的这种谨慎和野心,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洛阳之变,将会是东汉末年乱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张让等宦官得知外兵即将抵达京城,心中充满了恐慌。他们知道,一旦何进的计谋得逞,他们将会面临灭族的命运。于是,他们在长乐宫嘉德门内秘密部署了五十名刀斧手,准备先发制人。

随后,张让等人进入长乐宫,向何太后禀报:“如今大将军何进假借圣旨,召外兵至京师,其心昭然若揭,欲灭我等。望娘娘垂怜,赐予救赎。”太后闻言,心中虽感震惊,但仍试图缓和局势,她回答道:“你们可以去大将军府谢罪,或许还有转机。”

然而,张让深知何进的为人,他断然拒绝道:“若我们前往大将军府,必然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娘娘,我们必须要尽快采取行动,否则就来不及了。”张让等人深知何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他们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

面对张让等人的紧急请求,何太后权衡轻重,最终决定降下诏书,召唤何进入宫,希望以此平息事态。何进得到诏书后,立刻动身前往宫中,看似毫不犹豫。

然而,他的主簿陈琳对此感到忧虑,他劝谏何进:“太后的这道诏书,必定是十常侍的计谋,千万不可轻信。一旦前往,必有祸端。”袁绍也提醒何进:“现在的局势已经暴露无遗,将军您还想入宫吗?”曹操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先将十常侍召唤出宫,然后再入宫不迟。”

何进对此却不以为然,他笑着回答:“我掌握着天下的权力,十常侍又能把我怎么样?”袁绍警告他:“如果您一定要去,我们应当带领甲士护送,以防止不测。”于是,袁绍和曹操各自挑选了五百精兵,由袁绍的弟弟袁术率领,他们身着铠甲,排列在青琐门外,以防备任何意外发生。

袁绍和曹操一同护送何进来到长乐宫前。黄门传下懿旨,声称:“太后特别召唤大将军,其他人不许擅自入宫。”于是,袁绍、曹操等人被阻挡在宫门外。这一连串的动作,无疑加剧了宫内外之间的紧张气氛,也为即将到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何进毫无防备地进入了嘉德殿,但当他到达殿门时,却发现张让和段珪已经等候在那里,他的周围立刻被宦官们包围,这让何进感到非常震惊。张让厉声责问道:

“董太后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被妄自以鸩酒赐死?国母去世,你却假称疾病不出面。你原本只是市井小民,是我们将你推荐给天子,让你得以荣升高位。你不思图报,反而想要谋害我们,你说忘恩负义之人,究竟是谁?”

何进慌乱之中,想要寻找逃生的出路,但宫门已经被关闭,周围的甲士齐刷刷地出现,将何进砍成两段。何进的死亡,标志着东汉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也是宦官势力对皇权的一次剧烈冲击。

后人为何进的悲剧遭遇感到惋惜,有诗叹曰:“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这首诗揭示了何进的悲剧,他在关键时刻未能听取忠臣的谏言,最终导致了自己在宫中惨遭杀害的命运。

在何进被杀之后,袁绍在宫门外久久不见何进出来,心中焦急,于是大声呼喊:“请将军上车!”张让等宦官将何进的首级从墙上抛出,向外面宣布:“何进谋反,已经被处决!其余被胁迫的人,一律赦免。”

袁绍听到这个消息,愤怒地大声呼喊:“阉官谋杀大臣!有志之士快来助战!”何进的部将吴匡在青琐门外放起了大火,袁术带领士兵冲入宫庭,见到宦官不论大小,全部杀死。袁绍和曹操砍断宫门,冲入内部。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人被赶至翠花楼前,被剁成肉泥。宫中火焰冲天,一片混乱。

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何太后和太子以及陈留王劫持,从后宫逃往北宫。此时,卢植虽然已经弃官,但并未离开,他看到宫中的变乱,立刻穿上盔甲,手持长戈,站在阁下,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

卢植远远地看到段珪正逼迫何太后过来,他大声呼喊:“段珪,逆贼,你竟敢劫持太后!”段珪听到卢植的呼喊,吓得立刻转身逃跑。何太后从窗户中跳出来,卢植急忙上前救助,使得太后免于受伤。

吴匡杀入内庭,见到何苗也手持剑准备反抗。吴匡大声呼喊:“何苗,你与阉官同谋害兄,应当一起处死!”众人纷纷表示同意,大喊:“愿斩杀兄之贼!”何苗想要逃跑,但四面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最终,他被众人砍成肉泥。

袁绍接着命令士兵分别去追杀十常侍的家属,不论年龄大小,全部处决。在混乱中,有的无须之人也被误认为是十常侍而遭到杀害。

曹操则在一面指挥士兵扑灭宫中的大火,一面请何太后暂时主持大局,派遣士兵追袭张让等人,寻找失踪的少帝。曹操的这一系列行动,既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他对局势的冷静判断。在这次宫廷政变中,曹操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张让和段珪的劫持下,少帝和陈留王在浓烟和火焰中一路逃至北邙山。大约在深夜二更时分,他们听到了后面追赶的喊声大作,人马迅速逼近。河南中部掾吏闵贡带头冲在最前面,大声呼喊:“逆贼,休要走!”

张让见状,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逃,于是毫不犹豫地投河自尽。少帝和陈留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只能紧贴河边乱草丛中,大气不敢出一声。追赶的军马四处散开,寻找皇帝的下落,但由于天黑地滑,加上混乱的局势,他们并没有找到皇帝的具体位置。

在黑暗和恐惧中,少帝和陈留王伏在地上直到深夜四更时分,身上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又饿又冷,他们紧紧地挤在一起,忍不住哭泣。为了避免被追兵发现,他们只能低声抽泣,在草丛中度过了艰难的时光。

陈留王终于开口说:“我们不能再留在这里,必须找到一条生存之路。”于是,他们用衣服系在一起,摸索着爬上了岸。四周布满了荆棘,视线模糊,他们看不见任何道路。正当他们无计可施时,突然间,千百只流萤飞舞在他们面前,光芒闪烁,仿佛是天赐的神光。陈留王感慨地说:“这是天意帮助我们兄弟!”于是,他们跟随流萤的光芒前行,渐渐地找到了出路。

到了五更时分,他们的脚已经疼得无法继续行走,在山冈边发现了一个草堆,于是两人躺在了草堆旁边休息。草堆的前面是一所庄子。当晚,庄主梦见两轮红日坠落在庄子后面,他惊醒后,穿上衣服出门查看,看到庄后草堆上红光冲天,于是慌忙走近查看,发现了两人躺在草堆旁边。

庄主询问:“这两个年轻人是谁家的孩子?”少帝不敢回答。陈留王指着少帝说:“这位是当今的皇帝,因为十常侍的叛乱,逃难来到这里。我是皇弟陈留王。”庄主听后大吃一惊,立刻跪拜:“臣是先朝司徒崔烈的弟弟崔毅。因为我看到十常侍卖官鬻爵,嫉妒贤能,所以隐居在此。”于是,庄主扶起少帝,将他带入庄子,跪献酒食。

在闵贡追上段珪之后,他抓住段珪询问:“皇帝在哪里?”段珪回答说:“我们在半路上就走散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闵贡于是杀了段珪,把他的头悬挂在自己的马颈上,然后分派士兵四处寻找皇帝的下落,自己则独自骑着一匹马继续追踪。

在偶然的机会下,闵贡来到了崔毅的庄子。崔毅看到段珪的头颅,询问了闵贡的情况,然后带领闵贡见到了少帝。君臣两人相见,悲痛欲绝。闵贡说:“国家不能一日无主,请陛下返回都城。”

崔毅庄上只有一匹瘦弱的马,他便让少帝骑上这匹马。闵贡和陈留王则共乘一匹马。他们离开庄子,行不到三里路,就遇到了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等一行人,他们带领数百人马,迎接少帝的车驾。君臣相见,都是泪流满面。

他们先让人将段珪的首级送往京师示众,然后为少帝和陈留王换上好马,簇拥着皇帝返回京城。这正是洛阳小儿歌谣中所说的:“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现在,这句歌谣果然应验了。

少帝的车驾行进不到数里,突然看到旌旗密布,尘土飞扬,一支人马迅速接近。百官惊慌失色,少帝也大为惊恐。袁绍立刻催马而出,询问来者是谁。在绣旗的阴影中,一名将领飞马而出,严厉地询问:“皇帝在哪里?”少帝吓得说不出话来。陈留王勒住马匹,上前喝问道:“来者何人?”

董卓在旗下回答:“我是西凉刺史董卓。”陈留王又问:“你是来保驾的,还是来劫驾的?”董卓回答:“我是来保驾的。”陈留王接着说:“既然是来保驾,天子就在这里,你为何不下马?”董卓大惊,慌忙下马,拜倒在道旁。陈留王用平静的言语安抚了董卓,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表现出任何慌乱。

董卓心中暗自感到惊奇,已经萌生了废黜少帝、自立为帝的念头。当天,车驾返回了宫中,少帝和何太后相见,彼此都痛哭流涕。他们检查了宫中的物品,发现传国玉玺不见了踪影。这个传国玉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国之重器,象征着皇权的神圣和合法性,它的失踪对于皇室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预示着更多的动荡和变故即将到来。

董卓将军队驻扎在城外,每天身着铁甲,带领着马队进入城中,横行霸道于街市之上,使得百姓们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董卓在宫庭中的行动也是毫无顾忌,出入自如。

后军校尉鲍信私下里找到袁绍,警告他董卓必然有篡位的野心,建议尽快除掉他。但袁绍回答说:“朝廷刚刚稳定,不宜轻举妄动。”鲍信又去找王允,同样提到了这个问题。王允则表示:“我们再等等,看看情况再说。”

鲍信见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便带着自己的部下投奔了泰山,寻求其他的出路。董卓趁机招揽了何进兄弟的部下,将他们的兵力也纳入了自己的控制之下。

某天私下里对李儒说:“我想废除现在的皇帝,立陈留王为新的皇帝,你认为如何?”李儒回答:“现在朝廷没有主人,不正是一个行动的好机会吗?如果拖延,万一有变数怎么办?明天我们在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宣布废立的决定。如果有不服从的,就直接斩首,这样一来,我们的威权就能立刻确立。”董卓听后十分高兴,认为这个计划可行。

次日,董卓大事铺张,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所有的公卿前来参加。由于董卓的权势,公卿们虽然心中害怕,但没有人敢于不参加。董卓在百官到齐后,才缓缓下马,佩剑入园,坐到了宴席上。

酒过数巡,董卓命令停止饮酒和音乐,然后严厉地说:“我有句话要宣布,众官请静听。”众官都侧耳倾听。董卓接着说:“天子是万民的主宰,如果没有威仪,就无法祭祀宗庙和社稷。现在的皇帝过于懦弱,不如陈留王聪明好学,更适合继承大位。我打算废除现在的皇帝,立陈留王为新的皇帝,各位大臣意见如何?”

董卓的话音刚落,在场的大臣们个个惊慌失措,但没有人敢开口反对。他们知道董卓的残暴和权势,担心一旦反对,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尽管心中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在董卓的威胁下,他们选择了沉默。

在座上,有一个人猛地推开桌子,直接站起身来,站在宴席前,大声呼喊:“不可!不可!你是何人,竟敢发表如此狂妄之言?天子是先帝的嫡子,一直以来并无过失,怎能随意议论废立之事!你难道想要篡夺皇位吗?”董卓望去,发现说话的人是荆州刺史丁原。

董卓愤怒地叱责道:“顺从我者生,逆我者死!”随后,他伸手拔出佩剑,似乎要斩杀丁原。这时,李儒注意到丁原身后站着一个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人,他手握方天画戟,怒目圆睁,似乎随时准备动手。

李儒急忙上前劝阻,说道:“今日乃是饮酒作乐之时,不宜谈论国家政事。我们明日可以在都堂上公开讨论此事,不必急于一时。”在场的众人也纷纷劝说丁原上马离开,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丁原虽然愤怒,但在众人的劝说下,最终还是上马离开了宴会现场。董卓的野心和残暴,以及丁原的勇气和忠诚,都在这场宴会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而丁原身后那个神秘的人物,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预示着未来的局势可能会有更多的变数。

董卓转向百官,问道:“我所说的话,是否合乎公理?”卢植回答道:“明公此言差矣。古时太甲不明,伊尹将其放逐至桐宫;昌邑王登基仅二十七日,便犯下三千多条罪行,因此霍光上告太庙,将其废除。现在的皇帝虽然年幼,但聪明仁智,毫无过失。明公不过是外郡的刺史,从未参与过国政,又没有伊尹、霍光那样的才能,如何能强行主张废立之事?圣人说:有伊尹的心志就可以,没有伊尹的心志就是篡位。”

董卓听后大怒,拔出剑来,似乎要杀卢植。这时,侍中蔡邕和议郎彭伯劝说道:“卢尚书是海内闻名的人物,若先害他,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震惊。”董卓这才作罢,没有对卢植动手。

司徒王允接着说:“废立之事,不可在酒后讨论,改日再议。”于是,百官纷纷散去,各自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

董卓按住剑柄,站在园门处,突然看到一人骑马持戟,在园门外来回奔驰。董卓好奇地问李儒:“这人是何方神圣?”李儒回答:“这是丁原的义子,姓吕,名布,字奉先。主公还是先避一避为好。”董卓于是躲入园内,悄然避开。

次日,有人报告说丁原带领军队在城外挑战。董卓愤怒地带领军队和李儒一起出城应战。两军对峙,只见吕布头顶束发金冠,身披百花战袍,穿着唐猊铠甲,系着狮蛮宝带,策马挺戟,跟随丁建阳来到阵前。丁建阳指着董卓骂道:“国家不幸,宦官专权,导致百姓生活困苦。你毫无尺寸之功,竟敢妄谈废立,企图扰乱朝廷!”

董卓还没来得及回答,吕布已经策马冲杀过来。董卓惊慌失措,忙不迭地逃跑,丁建阳带领军队紧追不舍。董卓的军队大败,撤退了三十多里,才在一个地方扎营,聚集众将商议对策。

董卓在帐中,对着众人说道:“我观察吕布,此人非同小可。如果我能够得到他,又有何愁不能统一天下呢?”这时,帐前一人出列,说道:“主公不必担忧。我与吕布是同乡,深知他的勇猛但缺乏智谋,见到利益就会忘记道义。我愿意凭借我的口才,说服吕布拱手来降,不知可行?”董卓听后大喜,看看这个人,原来是虎贲中郎将李肃。

董卓问他:“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说服吕布?”李肃回答:“我听说主公有一匹名马,叫做赤兔,日行千里。我们必须先得到这匹马,再使用金珠等财物来诱惑他。我再趁机进言,吕布必定会背叛丁原,来投靠主公。”

董卓转头问李儒:“这个计划可行吗?”李儒回答:“主公若想统一天下,怎么可以吝啬一匹马呢?”董卓欣然同意,并将赤兔马交给了李肃,同时还给了他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和一条玉带,以示诚意。

李肃带着董卓的礼物,前往吕布的营地。在路上,伏路的士兵将他围住。李肃对士兵说:“请立即通报吕将军,有故人求见。”士兵们传达了消息,吕布下令让他进来。

李肃见到吕布后,开口说:“贤弟别来无恙!”吕布回礼道:“长时间未见,你现在何处高就?”李肃回答:“我现在担任虎贲中郎将。听说贤弟你正在辅佐国家,我非常高兴。我有一匹良马,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叫赤兔,特地献给贤弟,以增强你的虎威。”吕布便下令让人将赤兔马牵过来让他看。

果然,那匹马全身如火炭般赤红,没有一丝杂毛;从头部到尾部,长一丈;从蹄子到颈部,高八尺;嘶鸣咆哮时,宛如腾空入海的巨龙。后人有一首诗专门描述赤兔马的英姿:“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赤兔马的神速和雄壮,也反映了李肃赠马的用意,即为吕布增添声威,同时也暗示了吕布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吕布见到这匹赤兔马,非常高兴,对李肃表示感谢:“兄长赐予我如此龙驹,我该如何报答你呢?”李肃回答:“我为义气而来,岂敢奢望回报!”接着,吕布设宴款待李肃。

在酒宴上,李肃说:“我和贤弟许久未见,你的父亲却经常来找我。”吕布回答:“兄长醉了!我父亲去世多年,怎么可能会和你相会?”李肃大笑:“不是的,我说的是现在的丁刺史。”吕布听后感到很惶恐,解释说:“我效力于丁建阳,也是出于无奈。”

李肃接着说:“贤弟你有举世无双的才能,谁不敬仰?功名富贵对你来说,就像是探囊取物,何来无奈之说?你应该居于人上,而不是人下。”吕布感叹:“只是我没有遇到一个明主。”

李肃微笑着说:“好鸟会选择良木栖息,贤臣会选择明主效力。如果不能把握机会,那就后悔莫及了。”吕布问:“兄长在朝廷,认为谁是世界上的英雄?”李肃回答:“我观察群臣,都觉得不如董卓。董卓尊重贤才,礼待士人,赏罚有度,终将成就大业。”

吕布表示:“我有意追随他,但可惜没有门路。”李肃取出金珠和玉带,摆放在吕布面前。吕布惊讶地问:“为何会有这些礼物?”李肃命令人回避,然后对吕布说:“这些礼物和赤兔马都是董公久闻你的大名,特意让我送来的。”吕布问:“董公如此厚爱,我该如何回报?”李肃回答:“就以我这个才能平庸之人,还能担任虎贲中郎将;如果你能去董公那里,你的地位将会无比尊贵。”

吕布感慨:“我遗憾自己没有丝毫功劳,可以作为参见董公的礼物。”李肃挑衅地说:“功名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只是你不愿意去争取罢了。”吕布沉思了很久,然后说:“我想要杀掉丁原,带领军队归顺董卓,怎么样?”

李肃回答:“贤弟如果能这样做,那就是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这件事不宜拖延,必须迅速决断。”吕布与李肃约定在第二天投降董卓,李肃随后告辞离开。

在那个夜晚,当夜深人静,吕布手持利刃,直接闯入了丁原的帐篷。丁原正在蜡烛下阅读书籍,看到吕布突然出现,他惊讶地问:“我儿,深夜来此有何事?”吕布回答决绝:“我堂堂七尺男儿,岂肯做你的儿子!”丁原质问:“奉先,你为何要背叛我?”

吕布没有犹豫,径直向前,一刀砍下了丁原的首级。随后,他高声呼唤左右士兵:“丁原不仁,我已经将他斩杀。愿意跟随我的就在这里,不愿意的可以自行离去!”随着吕布的这一举动,他身边的士兵有一大半选择了离开。

这一血腥的背叛,不仅展示了吕布的果断和狠辣,也反映了当时军队中的人心惶惶和忠诚的脆弱。吕布的这一行动,既是他对董卓许诺的回应,也是他个人野心的体现。

第二天,吕布手持丁原的首级,前往见李肃。李肃随后引导吕布去见董卓。董卓见到吕布,非常高兴,立即设宴款待他。在宴会上,董卓首先向吕布下拜,说:“我董卓今日能得到将军,就如同干旱的苗木得到了甘露。”

吕布则跪下向董卓拜谢,说:“若您不嫌弃,我吕布愿意拜您为义父。”董卓对吕布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赐给他金甲和锦袍,两人畅饮之后散席。

自此,董卓的威势更加浩大,他亲自接管了前将军的职务,并且封他的弟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李儒劝董卓早日决定废黜皇帝,立新君之事。

董卓听从了李儒的建议,在省中设宴,召集了所有的公卿大臣。他命吕布带领一千多名甲士,左右侍卫。这场宴会实质上是一场权力的展示和威慑。

就在那一天,太傅袁隗和其他百官都按时参加了宴会。酒过几巡之后,董卓按住剑柄,宣布:“当今皇帝昏庸无能,无法继续担任皇位,不能奉祀宗庙。我将依照伊尹、霍光的历史先例,废除现在的皇帝,立陈留王为新的皇帝。”董卓的话让在座的大臣们惊恐不已,无人敢出声反对。

这时,中军校尉袁绍挺身而出,反驳董卓:“现在的皇帝即位不久,并没有什么失德之处。你想要废除合法的皇帝,立一个庶出之王,这难道不是反叛吗?”董卓愤怒地回答:“天下的事情都在我手中!我今天要这么做,谁敢不服从!你看我的剑不利吗?”

袁绍也不甘示弱,拔出自己的剑回答:“你的剑利,我的剑也同样锋利!”两人就在宴席上对峙起来。

正是:丁原仗义身先丧,袁绍争锋势又危。毕竟袁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