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书写传奇

凯景嵩

https://img.ppxs5.com/67/0f/a316f2b28a.jpg

首页 >> 三国演义书写传奇 >> 三国演义书写传奇最新章节(目录)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董卓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寒意。他手中的宝剑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怒火,静静地躺在鞘中,等待着出鞘的时刻。李儒匆匆走来,语气急切地说:“主公,此时事态未明,不可轻举妄动,否则恐生变数。”

袁绍,他的目光如同刀锋一般锐利,手中的宝剑宛如他坚定的意志,他在百官面前大声告别,随后转身离去,将节杖悬挂在东门之上,他的身影在夜色中渐行渐远,朝着冀州的方向急速驰去。

董卓转向太傅袁隗,语气冷冽:“你的侄子,确实无礼至极。然而,看在你的面子上,我暂且放他一马。至于这废立之事,你以为如何?”

袁隗身体微微颤抖,但仍尽量保持镇定,回答道:“太尉的高见,自然是无懈可击。”

董卓的目光在群臣身上扫过,声音如雷:“若有任何人敢阻挠我的大计,休怪我董卓不客气,军法无情!”群臣被董卓的气势所震慑,纷纷跪地表示:“我等愿意听从太尉的吩咐。”

宴会结束后,董卓转向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问道:“你们看,袁绍此去,会掀起什么风浪?”

周毖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袁绍虽然离去,但他的心中充满了不满。若是我们追捕得太紧,恐怕他会狗急跳墙。袁家四世积累的恩情,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他能够聚集豪杰,号召英雄,山东之地,未必能稳操胜券。依我看,不如宽恕他,甚至可以任命他为郡守,以此安他的心,也免得生出是非。”

伍琼也点头赞同:“袁绍虽然善于策划,但缺乏决断力,不足为惧。我认为,加封他为郡守,正是收服民心的良策。”

董卓沉默了一会儿,最终点了点头。他决定采纳两人的建议,立即派人前去,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这样,既可以避免眼前的冲突,又可以稳定袁绍的心态,为未来的局势留下一丝转机。

九月的朔风送来了凉意,嘉德殿上,皇帝刘辩被请上了殿堂,文武百官齐聚一堂,等待着接下来的一幕。董卓手中紧握着宝剑,眼神凌厉,他站在众人之中,高声说道:“天子柔弱,不足以治理天下。今天,我有一份策文,应当向大家宣读。”

于是,董卓命令李儒上台朗读策文。李儒声音洪亮,字正腔圆,他读道:“孝灵皇帝早早地就抛弃了他的臣民;如今皇位有了新的继承人,四海之内都在殷切期待。然而灵帝天生轻佻不稳重,缺乏应有的威仪和严肃,居丧期间更是懒散怠惰:他的不良德行已经昭著,不配享有至高无上的皇位。皇太后缺乏母仪之范,处理国政杂乱无章。永乐太后突然去世,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天地的纲纪,难道就没有缺失吗?陈留王刘协,圣德昭彰,恪守礼法;居丧期间表现出深深的哀戚,言行举止皆端正无邪;他的美誉传遍天下,理应继承伟大的帝业,成为万世的统治者。现废除皇帝的称号,降为弘农王,皇太后应归还政权,我们请求拥立陈留王为新的皇帝,以顺应天意和民心,慰藉亿万生灵的渴望。”

李儒读完策文后,董卓大声命令身边的侍卫将皇帝刘辩扶下宝座,卸去他的玉玺和绶带,让他面向北方,长跪在地,自称臣子,听从新皇帝的命令。接着,董卓又呼唤太后卸去皇后的服饰,等待新的旨意。

皇帝和太后都放声大哭,群臣们无不动容,悲痛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幕,无疑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天下大势,从此有了新的变化。

在殿堂的台阶下,一位大臣怒火中烧,他大声吼叫:“贼臣董卓,竟敢做出欺天之举,我愿以颈血溅洒于你!”他挥舞着手中的象简,勇敢地冲向董卓。

董卓目眦欲裂,愤怒至极,他大声命令武士将该大臣制服。这位大臣原来是尚书丁管,他的眼神坚定,毫无畏惧。董卓下令将丁管拖出去斩首。

丁管一路上高声骂不绝口,他的神色从容,毫无改变,即使面对死亡,他依然保持着一名忠臣的气节。

后来的人为之感叹,写下了诗句:“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诗中赞扬了丁管的忠诚和勇敢,他在乱世之中,依然坚守正道,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

董卓请陈留王刘协登上大殿。群臣纷纷行礼朝贺,场面一度庄严肃穆。董卓随后命令将何太后、弘农王以及帝妃唐氏送至永安宫,妥善安置,同时封闭了宫门,严禁群臣擅自入内。

年轻的少帝刘辩,仅仅在四月登上了皇位,然而到了九月,就被迫退位。董卓所立的陈留王刘协,字伯和,是灵帝的次子,也就是后来的献帝。当时他只有九岁。董卓宣布改元初平,以此标志新的纪元。

董卓自封为相国,他的权力达到了巅峰,赞礼时不需要报名,上朝时不需要快步,甚至可以带剑穿履上殿,他的威势和福禄无人能比。

在董卓掌握大权之后,李儒劝说他提拔使用有声望的名流,以此来赢得人心。李儒还特别推荐了才子蔡邕。董卓听从了李儒的建议,下旨征召蔡邕。

然而,蔡邕却不肯前来。董卓大怒,派人传话给蔡邕:“如果你不来的话,我就灭你全族。”蔡邕闻言,惊恐不已,只得收拾行囊,应命前往。

董卓见到蔡邕,却是大喜过望。他看到了蔡邕的才华,决定重用他。在短短一个月内,蔡邕的官职连升三级,最终被拜为侍中,董卓对他极为亲近和看重。蔡邕的才华和名声,使得他在董卓政权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但也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永安宫中,少帝刘辩、何太后和唐妃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衣服和食物都逐渐变得匮乏。少帝心中充满了悲愤和不舍,泪水几乎不曾干涸。

某一天,少帝偶然看到一对燕子在庭院中飞翔,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吟出了一首诗: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时常派人探听少帝的动静。这天,探子将少帝的诗呈给了董卓。董卓阅读完毕,冷笑着说:“他心怀怨望,还作诗抒发,杀掉他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了。”

于是,董卓命令李儒带领十名武士,前往永安宫,执行弑帝的命令。这一刻,少帝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他在永安宫中的日子,即将走到尽头。

少帝刘辩、何太后和唐妃正站在楼上,宫女急匆匆地前来报告说李儒到了。少帝闻言,脸色大变,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李儒带着鸩酒,恭恭敬敬地献给少帝,但少帝并不知道这酒中藏有剧毒。他询问李儒这是为何。李儒假意回答:“春天阳光和煦,董相国特意备上了寿酒。”何太后在一旁冷冷地说:“既然是寿酒,你为何不先喝?”

李儒闻言,脸色一变,凶相毕露,他大声问道:“你不喝吗?”随即命令身边的武士将短刀和白练放在少帝面前,威胁道:“如果不喝,就领受这两样东西!”

唐妃见状,连忙跪地求情:“妾身愿意代替皇帝饮酒,请放过母子二人的性命。”但李儒冷笑着拒绝:“你是什么人,敢代替王上死?”

随后,李儒将酒杯递给了何太后,冷冷地问:“你愿意先喝吗?”何太后愤怒地大骂何进无谋,引狼入室,导致了今天的悲剧。

李儒不断催逼少帝,少帝无奈地说:“容我与唐妃和太后道别。”随后,少帝悲痛欲绝,唱出了一首挽歌,歌词如下:“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这首挽歌不仅是少帝对自己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整个汉朝衰败的哀歌。在李儒的逼迫下,少帝的命运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终点。

唐妃眼见无法逃脱,也唱出了自己的挽歌,歌词如下:“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歌罢,少帝与唐妃相拥而泣,他们的哭泣声在永安宫中回荡。

李儒见状,怒不可遏,他大声叱责:“相国正在等待回报,你们却拖延时间,你们以为谁能来救你们吗?”何太后面对李儒的凶狠,毫不退缩,她大骂:“董卓逼我母子,皇天不佑!你们这些助纣为虐之徒,必当灭族!”

李儒听后,愤怒至极,他双手紧紧抓住太后,把她直接从楼上推了下去。唐妃的哭声中断了,太后的生命也随之戛然而止。李儒命令武士将唐妃绞死,然后强迫少帝喝下鸩酒。少帝在绝望中饮下了毒酒,他的生命也随之走到了尽头。

永安宫中,曾经的皇室繁华如今变成了血腥的悲剧。少帝、唐妃和何太后,他们的死亡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终结,也是汉朝统治悲剧结束的开始。

董卓得知少帝等人的死讯后,下令将他们葬于城外。自此,他每夜都潜入宫中,奸淫宫女,甚至夜宿在龙床上,彻底颠覆了皇宫的尊严和神圣。

董卓的暴行不仅限于宫中,他曾带领军队出城,行至阳城地区。正值二月,当地的村民在进行社赛,男女老幼齐聚一堂。董卓下令士兵将村民包围,将他们全部屠杀,抢夺他们的财物,将妇女掠走,装载在车上。他还命人将一千余颗人头悬挂在车下,将车队的首尾相连,返回都城,宣称自己大胜贼人。到达城门外时,董卓命人焚烧人头,将妇女财物分给士兵。

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目睹董卓的残暴行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平。他曾在朝服内穿着铠甲,藏匿短刀,意图找机会刺杀董卓。一日,董卓入朝,伍孚在阁下迎接他,趁机拔刀直刺董卓。董卓力大,双手紧紧抠住伍孚,不让其得逞。此时,吕布赶来,将伍孚揪倒。

董卓质问伍孚:“谁教你反叛?”伍孚瞪大眼睛,大声斥责:“你不是我的君主,我不是你的臣子,何来反叛之说?你的罪恶已经满盈,每个人都希望你能被诛杀!我恨不能将你车裂,向天下人谢罪!”董卓闻言大怒,下令将伍孚牵出去凌迟处死。伍孚直至断气,都在骂董卓。

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伍孚的忠勇,作诗赞颂:“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董卓自此出入时,都随身携带甲士进行护卫,以防止类似的刺杀事件再次发生。他的统治越发残暴,而汉朝的衰败也在他的统治下愈加明显。

当时,袁绍正在渤海地区,他听闻董卓把持朝政,滥用权力,心中不满。于是,他派遣心腹之人携带一封密书前往长安,求见王允。

这封密书的大致内容如下:“董卓这个贼人,胆敢欺天废主,残害忠良,实在是人神共愤。而您,王公,却对他放任自流,视若不见,这难道是一个报国效忠的忠臣应有的作为吗?我现在正在渤海集合兵力,训练士兵,意图扫清王室,重振汉室。但我不敢轻举妄动,以免引起更大的混乱。如果您有意图,应当寻找机会除掉董卓。如果有任何事情需要我去做,我一定遵命而行。”

王允收到这封密书后,心中反复思量,却找不到合适的对策。他知道董卓的暴政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不满,但自己的力量有限,无法直接对抗董卓。王允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和盟友,才能实施计划,拯救汉室。然而,当时的局势复杂多变,王允不得不谨慎行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在王允的策划下,一天,他在侍班阁子内邀请了众多的旧臣聚集一堂。王允对他们说:“今日是我微贱之人的生日,晚上我敢邀请各位到我家中小酌一番。”众官都答应道:“我们一定来为您的寿辰祝寿。”

到了晚上,王允在后堂设宴,所有的公卿们都按时到场。酒过数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引起了在场众官的震惊。他们纷纷问道:“司徒大人,今天是您的贵诞,为何突然悲伤呢?”

王允回答说:“其实今天并非是我的生日,我只是想借这个机会与众位相聚,但我担心董卓会产生怀疑,所以才故意说这是我的生日。董卓欺君弄权,我们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难以保全。想到高祖刘邦历经艰辛,推翻秦朝,消灭楚汉,统一天下,却没想到传到今天,竟然要亡于董卓之手。这是我哭泣的原因。”

听到王允的话,在场的众官也都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们理解王允的担忧,也看到了汉室江山的危机,但没有人能提出有效的对策。

曹操突然拍手大笑,笑声在宴会的华灯璀璨中回荡:“哈哈哈,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不成?”他的笑声就像是在沉寂的夜空中的惊雷,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王允怒目圆睁,眼神犹如刀锋,直直地盯着曹操,语气中充满了愤怒和指责:“你的祖祖辈辈都在汉朝享受着朝廷的俸禄,现在你不思报效朝廷,反而在这里大笑吗?”

曹操却不以为意,他淡淡地回答:“我笑的不是别的事情,而是笑你们这些人都想不出一个办法来杀死董卓。虽然我曹操不算什么杰出之才,但我愿意立即斩下董卓的首级,挂在都城门口,以此向天下人谢罪。”

王允的脸色变幻莫测,他站起身,目光锋利如刀,直射向曹操:“孟德,你此言非虚?”

曹操眼中闪过一抹坚决的光芒,语气坚定:“我屈身事卓,不过是等待时机。如今董卓信任我,我得以亲近他。听闻司徒有一口七宝刀,愿借我一用,入相府刺杀董卓,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王允的眼中爆发出一线狂喜,他激动地握住曹操的手:“孟德有此决心,实乃天下之幸!”说罢,王允亲自为曹操斟满酒杯,曹操一饮而尽,誓言去除董卓,王允随即取出宝刀,交到了曹操手中。

曹操藏好宝刀,起身向众人告辞,独自离去。其他人又坐了一会儿,讨论着曹操的勇敢和决断,最后也陆续散去。那一夜,虽然没有人具体讨论行动计划,但曹操的行动和誓言,已经在众人心中埋下了变革的种子。

次日,曹操怀揣着宝刀,来到董卓的相府,他询问守门人道:“丞相在哪里?”守人回答说:“丞相在小阁中。”曹操没有犹豫,直接进入了相府。

他看到董卓正坐在床上,吕布站在一旁侍立。董卓见到曹操,问道:“孟德,你怎么现在才来?”曹操回答说:“马儿行路慢,所以迟了。”董卓转头对吕布说:“我这里有一匹从西凉带来的好马,你去挑选一匹赐给孟德。”吕布领命后便出去了。

曹操心中暗想:“这个贼人该死了!”他打算趁机拔刀刺杀董卓,但又担心董卓力气大,不敢轻举妄动。恰好董卓肥胖,不耐久坐,便躺了下来,面朝内侧。曹操又想:“这个贼人总算要休息了!”他急忙拔出宝刀,正准备刺杀董卓,却没想到董卓仰头看衣镜,发现了曹操在背后拔刀的动作,立刻回身问道:“孟德,你这是要做什么?”

这时,吕布已经牵着马走到了阁外。曹操惊慌失措,赶紧捧起刀,跪下说:“我曹操有一口宝刀,献给恩相。”董卓接过来一看,只见这刀有一尺多长,镶嵌着七宝,非常锋利,果然是宝刀。于是,董卓将刀递给吕布收起来。曹操解下刀鞘,交给吕布。

董卓引着曹操出阁去看马,曹操谢过董卓,说:“我想试试这马。”董卓便让曹操骑上马背。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加鞭朝东南方向疾驰而去。曹操的马术极高,他驾驭着马儿,很快便消失在了长安城的街巷之中。

就在曹操离去之时,吕布对董卓说:“刚刚曹操的行为看起来像是要行刺您,但因为被你喝止了,所以他才假称是来献刀的。”董卓回答:“我也对他有所怀疑。”

此时,李儒恰好来到相府。董卓将曹操的行为告诉了李儒。李儒听完后,说道:“曹操在京城没有妻子和子女,只是独自一人住在寓所里。现在我们可以派人前去召他前来,如果他没有疑虑并且立刻前来,那么他就是真的献刀;如果他推辞不来,那么他就是企图行刺,我们可以将他捉拿并审问。”董卓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便派了四名狱卒前去召唤曹操。

狱卒去了很久,回来报告说:“曹操并没有回到他的寓所,而是骑马冲出了东门。门吏问他去哪里,曹操说‘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便骑马匆匆离开了。”李儒听后,说道:“曹操心虚逃跑,行刺的事情几乎是肯定的了。”董卓听后大怒,说道:“我如此重用他,他竟然敢想害我!”

李儒回答道:“这必定有同谋者,我们只要抓住曹操,就能够查出真相了。”董卓于是下令四处发布文书,画出曹操的图形,全国通缉捉拿曹操:捉拿到曹操的人,赏千金,封为万户侯;而那些窝藏曹操的人,也会受到同等的惩罚。

曹操逃离洛阳,像一只受惊的野兔,在中牟县的边境被守关的军士捉住。他被带到县令面前,县令的目光如锐利的刀刃,切割着曹操的伪装。曹操吞了吞口水,试图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稳定:“我是客商,覆姓皇甫。”

县令锐利的目光在曹操身上扫过,他沉吟了半晌,终于开口:“我在洛阳求官时,曾见过你,你是曹操,为何要隐瞒?”曹操的心沉到了谷底,他被关押起来,等待着第二天被解往京师。

夜晚,县令却悄悄将曹操带到后院,审问了起来:“我听说丞相对你不薄,为何自取其祸?”曹操冷笑一声,回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已经落到你手里,自然是解去请赏。何必多问!”

县令瞪大了眼睛,他不是傻子,自然能听出曹操话中的不屑。他让左右退下,对曹操说:“你不要小看我,我不是一般的官员,只是还没有遇到我的主公。”曹操微微一笑,回答道:“我的祖祖辈辈都在汉朝做官,如果不为国家着想,与禽兽有何区别?我屈身事卓,是为了找到机会除掉他,为国家除去害虫。现在事情没有成功,是天意。”

县令直截了当地问:“孟德,你这一趟原本打算去哪儿?”曹操回答坚定:“我本打算回到故乡,发布假诏书,召集各地诸侯一起出兵,共同讨伐董卓。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陈宫听了曹操的话,亲自为他解开了束缚,扶他坐上座位,并且深深一拜:“你真的是天下忠诚义士的楷模!”曹操也回以一拜,询问陈宫的姓名。陈宫回答:“我姓陈,名宫,字公台。我的老母和妻子都在东郡。现在我感受到了你的忠诚和义气,愿意放弃我的官职,跟随你一起逃亡。”曹操听后非常高兴。

那个夜晚,陈宫收拾好必要的行囊,他和曹操换上了便服,各自背上一把剑,骑马踏上了回故乡的路。他们小心翼翼地绕过官道的巡逻,一路向着谯郡进发。

曹操和陈宫至成皋地方的三日行程中,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官道的巡逻,终于在一天傍晚,他们来到了一个看似平静的庄子前。曹操用鞭子指着林深处的庄子对陈宫说:“那里有一个人,姓吕,名伯奢,是我父亲的结义兄弟;我们去他那里问问家里的消息,找地方住一晚,怎么样?”陈宫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两人骑马来到庄子前,下了马,走进庄子,见到了吕伯奢。吕伯奢一见他们,便惊讶地问:“我听说朝廷发了文书,到处捉拿你,你父亲已经躲到陈留去了。你是怎么逃到这里来的?”曹操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吕伯奢,并说:“如果不是陈县令,我早就粉身碎骨了。”

吕伯奢听后,对陈宫行了一礼,说:“如果不是你,曹家早就陷入绝境了。请你放心,今晚就请在我这草舍里休息吧。”说完,他转身进了内室。过了一会儿,吕伯奢出来了,对陈宫说:“我家里没有好酒,我去西村买一坛回来,咱们今晚好好喝一顿。”说完,他匆匆上驴,去了西村。

曹操和陈宫在吕伯奢的庄子里坐了一会儿,突然听到庄子后边有磨刀的声音。曹操警觉地说:“吕伯奢并不是我的至亲,我们来到这里有些突兀,可能引起了怀疑,应该去偷听一下。”于是,他们两个悄悄地走进草堂后面,只听见有人说:“绑起来杀了,怎么样?”曹操心中一惊,心想:“没错,如果我不先动手,一定会被他们抓住。”于是,他和陈宫拔出剑直接冲进去,不分男女老少,把所有人杀了,一共杀了八口人。他们在厨房里搜查时,却看到一只猪被绑起来准备杀掉。陈宫说:“孟德,你太多疑了,误杀了好人。”他们急忙离开庄子,上马继续前行。

走了不到两里地,就看到吕伯奢骑着驴,驴鞍上挂着两瓶酒,手里拿着水果和蔬菜,喊道:“贤侄和使君为什么这么急着走?”曹操回答:“我们是被通缉的人,不敢久留。”吕伯奢说:“我已经告诉家里人杀一头猪款待你们,贤侄和使君何必拒绝一夜的停留呢?快请返回。”曹操没有理会,策马继续前行。

可是,他走了几步,突然又拔出剑返回,叫住吕伯奢:“这个人是谁?”吕伯奢回头一看,曹操挥剑将他砍死在驴下。陈宫大惊,说:“刚才我们是误会了,现在你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曹操说:“吕伯奢回到家,看到这么多人被杀,怎么会善罢甘休?如果他带领人追来,我们一定会遭殃。”陈宫说:“知道是误会却故意杀他,这是大不义啊!”曹操冷冷地说:“宁愿我负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负我。”陈宫默默地跟在曹操身后,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在那个夜晚,曹操和陈宫骑行了数里地,月色明亮。他们找到了一家客店,敲开门请求留宿。曹操让马儿吃饱了草料,然后先进房间休息了。

陈宫坐在厅堂里,心中翻腾着复杂的情绪。他想到自己曾经认为曹操是个好人,愿意放弃官职跟随他,但现在看来,曹操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意识到,如果继续留下曹操,将来一定会成为祸患。于是,陈宫心中下了决定,想要拔剑杀掉曹操。

正是:心狠毒辣非良士,曹操董卓一路人。毕竟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