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蓦地从睡梦中惊醒。
睁眼就望见灰黑屋顶上的椽子,以及椽子缝隙里露出的高粱秆,由于时间久了,已经被烟熏成了亮黑色,借着从窗外透射进来的月光,看得分外的清楚。
这个时候,高粱秆还是建材哩。
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渐渐停歇,周文知道,现在是四更天了,也就是大约两到三点的模样,重生到这世间,夜睡易醒的问题仍然没有改变,判断不会错。
到天明结束,村里的鸡会叫三遍,
鸡叫三遍天下白,到第三遍时天也就亮了,到那时,奶奶会先起来做饭,爷爷稍后也会起来,他要扫院子。
只要不下雨,每天都要扫一遍的。
然后,奶奶就会叫他起来吃早饭。
来到这世间已经有几天了。
周文弄明白了一些事情。
当下是六零年。
就是那个三年困难时期的六零年。
农历春节刚过不久,冬天仍然健在,春天将来未来。
历史跟他所熟悉的那个国家很像,之所以说“像”而不是“是”,是因为掌握的资料实在有限,无法做出准确判断。
老人四六年和老伴离家出关,远走他乡投奔儿子一起生活,如今老了,就想着落叶归根,于是决定回家乡养老。
当然,这是老爷子自己的说法。
可周文是谁,哪里会真的相信呢?
这样的年代,如此的年景,老家又是在沂蒙老区,这里有什么吸引之处,让他们宁愿放弃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要跋涉几千里地坚持归乡的呢?
更不用说他们离乡多年,世事迭经剧变,家乡情形如何早已未知。
如此状况,两位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走的又是未卜前途的路,怕是决定踏上归途的那一刻起,就已存下了死志。
所谓回乡,大约不过是为了不拖累儿孙,临时找个理由自我了断罢了。
原因周文用脚趾头都能猜得到。
这年月,城里是按户口分口粮的。
他们大约是碰上饥馑在城里呆不住,为减轻孩子负担,给小儿女们省下一口粮食,才毅然决然归乡的。
若不是碰上周文,可能就是这个结局了,但有了周文,结果肯定不一样。
弄明白了这些。
周文也就理解了老爷子为啥置祖业于不顾,不坚持要回周家老宅了。
十四年间,这个国家经历建国、土改、合作社,到如今人民公社管理下的生产队大集体生产,全是改天换地的大变化,虽非沧海桑田,业已沧海桑田。
周家老宅不差,可以说是这个山村里最好的房子,所以,想必代价不低,若是坚持要回房子,中间牵扯甚多,不但大概率要不回,还会因此恶了乡亲。
得不偿失,智者不为。
所以,莫如交好相亲,得以安居。
这就是老人的智慧。
远亲不如近邻,情分,是草根阶层赖以抵挡生活和命运打击的最后盾牌。
日子越艰难,就越显得贵重。
相比起来,房子根本就不算什么。
什么都没有活着重要。
事情最后的发展也和睿智老人的想法一致,纵失去老宅多少有些意难平,但结果已经大大超出预期,很不错了。
周文对这个结果也很满意。
感谢人民公社!感谢生产队大集体生产!也感谢这个稍显封闭的村子里,仍然保持着朴实善良的人们!
正因为这样,老爷子和老伴归乡,才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安置。
离家多年再归。
不但有房子住,还以“救济”的名义分了点赖以糊口的粮食,已经很好了。
虽然少了点。
但饥馑年月,如此已经很可以了。
更何况这还不是一锤子买卖,人七劳三的分配制度下,年年有后续不说,真饿得狠了,上面还有救济,人民当家做主,在这个年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于是,周文也就跟着占了便宜。
他以老人孙子的名义落了户,还有了住的地方,有家,有亲人,足够了!
从此,他乡变故乡。
周文也就成了周秉文。
当然,那是户口册子上的名字,私下里,他仍然自称周文,大家也慢慢的习惯了,毕竟,字少叫着也简单不是。
总之,周文对现状很满意。
对他来说,这将是一次全新的开始,没有任何包袱的全新开始!有那五年独居经历垫底,他能坦然面对一切。
都说上帝关了你的门,一定会开一扇窗,可他这扇窗,开的真是够大的。
反正,够对的起他就是了。
要说遗憾,也是有的。
那就是准备充分的原地崛起,挽回曾经失去一切的努力,扬眉吐气再活上一回的愿望,再也没有机会去实现了。
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所谓隔世之意,就是无力回天。
“控制情绪!”他暗自告诫自己。
遗憾没有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花些时间思考下如何在此世重启人生。
村外,小山。
周文立在高处,不断的做着一些奇怪的动作,双手提篮状,屈膝抬脚,如鸡行步,忽地变势如虎之神扑,马之奔踏,继而如龙之盘旋升潜,随之如猴、如燕、如鹰、如蛇,最后如熊般站立。
他脸色胀红,神色激动。
周文迎风立在小山顶上,剧烈的喘息着,后来索性敞开棉衣领子,让更多的风灌进来,用来给滚烫的胸膛降温。
周村是一座位于沂蒙山深处的普通小村,户不足百,地不足千,除过存在年数上实在长了些,并无甚出奇之处。
村里多以苞米红薯洋芋等为食。
只有河道附近川地上种植一点小麦,但除过缴粮,所剩无几。
所以,面粉甚为珍贵。
从他的位置这里俯瞰山居小村。
入眼处,一片泥墙草顶的房子,除过学校和周家老宅,少有青砖瓦房。
土坯垒就的草顶房子,年深日久之下,麦秸屋顶早已发黑,蒿草立在屋脊上随风颤动,墙壁经风雨剥蚀,草泥糊成的外壁多有破损,露出里面的土坯。
怕是开春就要重新和泥抹墙进行维护了。土坯没有泥皮的保护,很快就会变酥变软,继而再次变成土渣掉落了。
重回少年后,周文原本的近视没有了,目力极佳,远超常人,隔着这么远距离,村里房屋顶上的茅草根根分明。
这让近视多年的他分外满意。
其实不只视力,连五感在内都发生了某种未知的变化,且至今仍然处于持续的变化之中,载入中嘛,可以理解。
其实,身体上的变化还有一些。
比如,他的身体素质极好,力气接近成人,身体柔韧敏捷,跑、跳均远超常人,对肌肉的控制力更是恐怖至极,要不,刚才他也做不出那些奇怪动作。
还比如,他如今的记忆力好到变态,真正体验了一回啥叫过目不忘,所见即所知。好到什么程度呢?凡看过的东西,经历过的事情,皆如写真图片般帧帧清晰,如放电影一般。
自苏醒以来的经历,闭目回忆,那画面一幅幅,一帧帧的从眼前浮现,眼神、表情、姿态、动作、言语、服饰……
事无巨细,历历在目,纤毫毕现。
有这种本事,今后,这世上很少有能够当面说谎而不被他发觉的人了。
最为神奇的是。
前世记忆和知识,哪怕早已忘记的事情,哪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部分门别类清清楚楚,回忆起来尤如掌上观纹,宛如读书看片。
回忆过往是痛苦的,最初,若没有那五年经历垫底,他差点扛不住要疯。
但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
这样以来,他就有了以前世生活经历为原料,不断回味反刍思考的机会。
里面的价值可就太大了!
更让他难以理解的是。
电脑和手机中存储的所有资料,竟也成为了他拥有知识的一部分。
这将又是他的一大底牌。
要知道,他当时能够从泥泞中再次爬起,所依靠的,就是做知识传播。
那时,为了饭碗,他收集整理知识之多,覆盖面之广,自身阅读之庞杂、深入,都是常人所难以理解和想象的。
这些巨量的资料和笔记,经过未知原因的归纳和梳理,它们全部升华了。
成了系统且实用的知识。
只不过要做到彻底掌握,还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罢了,可这又有何难呢?
所知到所用,差的也仅仅只是练习而已,但因为跳过了学习、理解和认知的过程,转化速度比常人要快得多了。
至于效果,他刚才已经检验过了。
虽然生疏,但从身体回馈看,那些经过重新归纳梳理的资料真的可以用。
不过,真练他还是不敢的。
毕竟来源存疑,在自己身上实验……还是谨慎为妙,得找个人先试试才行。
总的来说,毋庸置的,他赚大了。
如今,这一切都是他今后安身立命的倚仗和本钱了,有了这些,他有信心面对一切,应对一切,实现一切。
那么,就让他这世的人生之路,从这个小山村里开始吧。
拿定主意,周文决定和老人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