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

北世子

https://img.ppxs5.com/c0/ce/2408fe9eeb.jpg

首页 >> 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 >> 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最新章节(目录)

第五十一章 再起风云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陆逊陆伯言?”

诸葛亮听到名字,神情马上变得严肃起来。只见他默然思索,眉头微微蹙起。

陆逊在东吴中地位崇高,他不仅是接替吕蒙的大都督,更是在夷陵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蜀汉的态度是敌非友。

更为棘手的是,陆逊的行动难以预测。

自北伐以来,东吴的态度陡然转变,双方的消息传递忽然阻塞,至今也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当前紧张的三国局势而言,这无疑增添了更多的悬念。

即使是深思熟虑、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此刻也无法知道,东吴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只是听到少许的坊间传言,孙权与陆逊不和,想要除掉陆逊。

坊间传闻都不可信,三人成虎,多半以讹传讹。

传闻虽不可尽信,但是东吴内部世家林立,所谓孙氏英盖东郡十三州,权贵们复杂纷纭,内部却也未必是铁板一块。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传言或许有可能是真的。

然而,眼前的局势依旧糜杂且繁复。

东吴究竟会站在哪一边:是延续与蜀汉的盟约,还是选择向曹魏倒戈?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荆北地区的最终归属。

如今姜维收复上庸,举目四望,虽是孤军奋战,但并不凶险。

他的身后就是丞相诸葛亮,以及永安以及江州诸郡,后勤增补兵力和物资辎重,随时可以得到解决。

现如今,姜维坐镇上庸城,璨如烈阳,势头正盛,锋芒直指襄阳城,曹魏闻风而丧胆。

正值徐晃新败,曹魏襄阳群龙无首,一时之间,胜利的天平竟然倒向了蜀汉。

此等天翻地覆的进军,不可谓不神速。

长久以来,蜀汉都局限于龟缩防守的消极状态,而如今却已是局势大转,风云变色,天翻地覆。

胜势可以积累,战场之上,每一次微小的胜利都可能辐射扩散至整个战场,引导起全面战争的胜利。

先帝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此言,诚然不虚。

随着姜维在上庸城取得胜利,接下来的角逐就是围绕荆北地区展开。

首先,诸葛亮需以江州为后勤,以增援姜维,补充兵力,扩充粮草。然后,诸葛亮需做出全局部署,决定不仅是荆州的得失,也需要关注雍州,凉州等地的动向,甚至还要启动长安的谍报细作,适时地释放谣言,混淆曹魏的视听。

当然,现在已经是深秋,战事日趋激烈,确实应该适当缓和,不宜穷兵黩武。

能否安稳度过冬季,关系到来年事物的筹备,可谓是重中之重。

所以,诸葛亮的规划并不急于在年内完成,只要在明年春季开始时,影响到曹魏的整体部署,就已经万事大吉。

蜀汉虽已占有雍州,但毕竟新占之地,粮食并不充裕。能够安稳过冬就是上策,尽量避免节外生枝,徒添事端。

现在,诸葛亮只需要调遣江州的兵马支援姜维,保证上庸城安稳在手,就已经足够了。

然而,陆逊在战场上的突然出现,却十分的突兀,这是诸葛亮始料未及的事情。

陆逊的出现,或者说东吴军事力量的出现,让这盘原本稳操胜券的棋局,更是增加了几分变数。

原本,荆北战场只是季汉与曹魏的角逐,现在东吴的加入,更是火上浇油,使之成为全天下众目睽睽的焦点。

要知道,在此之前,诸葛亮只是想佯攻房陵,袭取上庸,借此影响曹魏的整体防守布局,使其加重对荆北襄阳一带的重视,额外调兵防守,以此来获得来年在北伐战场上的少许优势。

为了北伐这碟醋,才包了荆北地区这盘饺子。

诸葛亮所谋划的事情,至始至终都是“北伐”。

复兴汉室,还于旧都。

然而,陆逊突然出现在荆北战场,率军在九口山设伏。

九口山位于房陵附近,目前还是曹魏的辖区之内。

陆逊在此设伏,必然暗藏深意,无论他要伏击的是谁,徐晃也好,姜维也罢。

这都代表着东吴最终在站队上的抉择。

建兴六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诸葛亮出祁山,吹响了北伐的号角,历经数战,克复雍州全境以及凉州半壁。

季汉的威势日益强大,逐渐展现出能与曹魏匹敌的势头,旧有的格局被撕碎,全新的三国格局正在酝酿。

东吴虽固守江左,但其在三国格局中的位置绝对不容忽视。

而东吴的抉择,孙权的抉择,毫无疑问将会直接关系到历史的走向。

倘若东吴依然站在季汉这边,依然维持着明面上的盟友关系,那么万事大吉,季汉全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北伐,克复中原。

倘若东吴首鼠两端,在关键时刻背刺季汉,那就彻底扯呼了,季汉立即进入高难度副本。

即便季汉现在局势一片大好,占据了即使占有益、雍、凉等地,但要面对曹魏和东吴的压力,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寻求喘息之机。

毕竟,雍凉苦寒之地,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不高。

仅仅依靠益州天府之国,就想要养活三州近千万人口,简直痴人说梦。

除了粮食危机之外,战略规划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问题。

诸葛亮举国之力北伐,尚且要凭借智谋,在咫尺之间辗转腾挪,方能寻求一丝破绽,艰难求胜。

若是两面受敌,同时面临吴、魏两国的压力,即便是丞相多智近妖,也分身乏术。

诸葛亮终归不是神仙,他是人,自然会有七情六欲,生老病死,丞相一人统摄全局,已然是了不得的成就,若是两地不停往返,舟车劳顿,怕是铁打的筋骨也经不住这般打熬。

诸葛亮虽是大才,却并不能同时兼顾两方战事,一旦东吴剧变,他必须择任一大将。

就如同当年的先帝出征西川,留下关羽守荆州一般。

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

现如今,季汉老将凋零,除了丞相诸葛亮,似乎没有人能够堪当大任,领任一方偏帅,镇守一方。

陈到为永安都督,虽然坐镇一方,却身体欠佳,时常抱恙。

李严为江州都督,却因为讹误军需物资而饱受争议,虽然诸葛亮当下因荆北战局紧张而暂缓处理,但终究要秋后算账。

魏延为凉州刺史,现在仍然在凉州收复诸郡,平定凉州郡县事宜。

赵云素有威望,乃季汉如今的军魂所在,但是老将军并不眷恋名位,而且其人年迈,也不适合担任。

当然,后生之秀确实存在,但他们总是缺乏应对复杂战场的经验。

真正能成为偏帅的人,必须是智勇双全,沉稳坚韧,既能够守成,又能开拓,关键时刻更应该独挡一方。

此乃扛鼎之材。

如此人物,诸葛亮心中的理想人选只有姜维。

姜维自归汉以来,所展现出来的才能、武略、智谋、魄力……无不是当世顶尖,作为接班人诸葛亮十分满意,作为战友和同志一样十分满意。

只是姜维虽战功赫赫,却于朝内名声不显,至今只是扶汉将军这个杂号将军,诸葛亮上表的“襄平侯”至今仍然没有批下来。

若是此间战事结束,姜维与诸葛亮回到成都,丞相必然要把姜维作为帅才培养。

姜维并不缺乏能力,他缺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在朝堂上一鸣惊人、惊艳众臣的机会。

以杂号将军之职衔,领赤甲军硬撼曹魏的征东大将军,可谓是旷古未见之奇闻。

然而,即便如此,诸葛亮也并不诧异,对姜维的决断并不批评,非但如此,反而赞赏有加。

丞相是知兵之人,自然知道姜维临阵决断的目的,再加上战事已胜,挫败徐晃,保全上庸,更是提振军心。

如此功劳之下,表彰嘉奖自然少不了。

然而,陆逊这位不速之客的出现,却是让局势徒增变数,无论是对李严的秋后算账,还是对姜维的表彰,恐怕都要延后了。

眼下,最需要的解决的棘手难题,非陆逊莫属了。

“陆逊此人,生性疏狂,素来有楚狂之相,与孙权向来不和睦。”

“此人为东吴西陵都督,既然率军出现在了九口山,荆北局势变幻莫测,然亦未为奇。”

“只是……”

“彼欲何为?”

诸葛亮轻摇羽扇,细细思忖。

陆逊究竟想做什么?

沉思片刻,诸葛亮心中想到了多种可能,结合东吴实际的调度,推断出了几种颇为合理的可能。

“其一,陆逊是为了伏击徐晃,与为派出傅佥如出一辙,目的在于截杀败退的徐晃。”

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也是诸葛亮最希望看到的情况。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意味着东吴依然站在吴蜀联盟的立场上,坚决抗击曹魏。

“其二,陆逊是为了伏击伯约,一旦伯约在上庸战败,就倾尽全力围剿,把他扼杀在荆北战场。”

这种情况与第一种情况恰恰相反,它假设陆逊已经完全站到了季汉的对立面上,可能与曹魏有某种秘密协议,所以才会在九口山设伏。然而,事实是姜维在上庸获胜,稳稳占据了城池,败北的反而是曹魏的徐晃。这样的情况下,陆逊的计划没有成功。

只是陆逊一计不成,或许会变本加厉,与徐晃的残部串联,反攻上庸城也不是没有可能。

“前者只是搅动风云,尚且不足为虑。”

“倘若是后者,那么伯约可就危险了……”

诸葛亮放下羽扇,立即唤来了永安都督陈到。

“传我命令,立即发白毦军出动。”

“务必要在陆逊动手之前,赶到九口山。”

“不容有失。”

————我是不容有失的分割线————

“建兴六载……秋霖之际,一战而克庸,徐晃来攻,维长计而行,执扶汉之印,对矣魏征东将军,……九口之陲,陆逊潜蟾,亮洞其隐,悉微奸,急遣白毦之军驰援。”——《汉志》陈寿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