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英烈

大明大

https://img.ppxs5.com/9d/fa/6059633318.jpg

首页 >> 孤城英烈 >> 孤城英烈最新章节(目录)

第九章 那一年我十八岁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安西铁军的故事,竟然从灞河河边武威郡王的王妃何真真的一首小词,开始了。

郭晨不允许动用仪仗,他只想静悄悄地去看看那一处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初恋之地。

郭晨没有乘坐皇帝赐给他的那辆宽敞豪华的马车,而是和郭冰、白居易和元稹挤在元稹的马车里。

长安贯通城南城北的朱雀大街,主干道宽达一百五十多米,最宽的地段宽达220多米。是当世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街道。

朱雀大街地面青砖铺地,道路两侧栽种着垂柳,下水道深埋地下,街道上没有一丝异味。一路马车经行处,宽阔、平整,马车微微颠簸,但是对于白居易和元稹来说,用毛笔写字影响不大。

“那一年,我十八岁。天宝六年出生,我如今已经六十八岁了!”郭晨拨开车帘,迷醉地看着街景,缓缓地开始诉说。

唐朝时代,人们说的出生往往都是虚岁,而且是虚报两岁。郭晨自己说是天宝六年出生,他的实际年龄应该是十六岁。这里边有说法,不能从加减法上太认真。

他知道,白居易和元稹正在奋笔疾书,记录他说过的话。

他也看到了远房侄儿郭冰眼睛已经红了。

虽然他的伤病好了很多,但他自己知道,自己的这个远房侄儿也知道,他已经不能拿起刀枪,重返战场了。

那苍苍的白发,哪里像六十多岁的老者?看上去比八十岁的老翁还要衰老一些。

他想直奔主题,告诉元白二人安西铁军那最后一战的悲壮境况。但是,他知道,元白二人希望他从头讲起,他们要知道安西铁军的所有他知道的,能说出来的事迹。

他也想要这些英烈们、自己的那些比亲兄弟还要亲的战友们的悲欢喜乐和死战到底,护卫国门的事迹详细地被元白二人记住、体会到、宣扬给大唐的百姓们知道。

他本来就是个文武兼备的智将,怎么可能看不出来这俩已经是大唐闻名的大才子,是真正的忧国忧民的那种人!

“武威郡王,我的大兄郭昕比我大两三岁,那一年也才二十岁出头,就担当了重任!

他智勇双全,很想去边关御守国门,建功立业。

代宗朝,大伯父拗不过大兄郭昕的纠缠,几次向代宗进言,为自己的这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侄儿举荐。

那时候,文恬武嬉,很少有将门之后敢出关抗敌,我大兄是当时的第一人!

大伯父(郭子仪)有大功于国,他的举荐,代宗皇帝陛下应允了。

就在广德末年(公元764年)安史之乱刚刚结束,朝廷内外一团乱象。百姓困苦,衣食无着,一切还没有走上正规的当口,皇帝口头喻下:封,郭昕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即日起尽快赶到西北,巡抚安西。

安史之乱之前,安西军力鼎盛,虽然高仙芝兵败恒罗斯,但是,封常清接手安西节度使,他和高仙芝被称为西域双壁,作战勇猛这是没说的。

安西铁军,其实就是他们俩打出来的名号。

这个时期,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这四个军镇和它们周边广袤的疆域,仍然牢牢地掌控在大唐的手里。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国内一片乱象,大唐安西铁军四十万人,一下子被抽调回来三十六万人!(有资料说是二十八万,也有点语焉不详,说是三十多万。)

而留下的兵卒不过两万多一点,还大多数是老弱病残,还有的是娃娃兵。(这个说法应该是实情。)

这是我们去到安西才得知的军情。

那时候啊,大兄郭昕开始紧锣密鼓地为西去作战进行准备,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他开始带着我们出关,直奔安西。

到了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圣旨才正式下达,而我们已经开始和犯边的吐蕃作战了。

说起来大兄是个有大志的人,按照将门一贯的做法,混吃等死就成了。可他,不甘心这样混下去!

因此,他缠着伯父要去边关。

伯父只能答应他。”

郭晨毕竟老迈了,说话有些啰嗦。有些话还不断重复。

“此事其实很好得到皇帝首肯,先不说,大唐急需大兄郭昕这样的青年干才,何况大伯父对大唐有再造之恩,很得皇帝陛下信重,对伯父的举荐当然会答应下来。

另外,我郭家,累世簪缨,根底很好。

我们的爷爷乃上柱国,玄宗朝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老人家仙逝,肃宗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二月,他老人家被追赠太保,祁国公。谥号曰:贞懿。”

沉吟了一会儿,郭晨继续道:“或许是命该如此吧,大兄走上了西去之路,就再也没有回头。”

郭晨不知道的是,在将近二十年后,他和郭昕的爷爷郭敬之,被刚即位的唐穆宗再次奖赏,追赠太傅。

郭晨双眼紧紧盯着路边不断倒退的杨柳,好久沉默不语。

元、白二人在抓紧时间整理郭晨说出来的,他们刚记录下来的话。

郭晨的说法,尤其是郭昕带兵出关的日期,和史册记载不同。

不过,元、白二人,还是选择相信郭晨的话。

一个是郭晨的亲历。

另一方面,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国内哀鸿遍野,战乱频仍,安西兵力大大缩减,根本无法继续掌控周边各国了。安西的告急边报,多次由鸿翎信使拼死上呈阙下,安西战局确实再也耽搁不得了。

像郭昕这种,先口头任命再走程序的特殊情况以前也有过。

要知道,皇帝出口成宪,言出法随,没人敢违逆丝毫。当然,这是强势的皇帝才能做得到的。

先是皇帝口头下旨,臣子们立即执行,然后由朝廷有关各省和兵部补充完全整个程序,朝廷记录在案。

所谓临危受命,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白居易从朝廷档案中看到过,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从玄宗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一直乱战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

安史之乱,伤了大唐的元气,从此之后,再也没有真正地恢复过来。

尤其是对安西四镇的控制,越来越薄弱,最后,干脆放弃。

据朝廷的政事房记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有很多已经被吐蕃人攻陷。

鉴于此,在永泰二年(766年),朔方节度大使、中书令郭子仪,这才不得不奏请朝廷遣使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并请置瓜、沙、甘、凉、肃诸州长史。

他举荐了自己的亲侄子郭昕出任这一重要职务。

郭晨说的:“我大兄郭昕才得以奉命前往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后来担任安西四镇留后。”这是真实的。只不过时间稍微提前了一年。

而被皇帝赐姓李的名将李元忠则坚守北庭大都护府。

白居易还知道,他们刚刚来到西北边疆的时候,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和沙陀、回鹘相依,控制西部五十七国,和很多部落,共同抵御吐蕃的进犯,使得吐蕃对安西四镇久攻不下。

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只是,郭晨是亲历者,他的话更可信。补充了那一段时间的空白。

不然,等到了永泰二年,郭昕才奉旨出战,不说这一路需要的时间,这一路需要补充粮草、需要作战,即便是强行军,等他到了安西没有一年,也要半年以上!

那个时代,可没有火车汽车飞机,连自行车都没有。出了嘉峪关,那荒凉的原野,不迷路就算是走了鸿运。

白居易的思想一时间飞跃了关山,奔向了安西。出了城门,没走多久,就来到了河边。

在河堤上又走了一段时间,马车要比在城里颠簸了一些。不过,车辙平坦,还算是能够忍受。

这可是得益于秦朝起始的“车同轨”。

一阵带有寒意的春风吹进车帘,郭晨被冷风一吹,哆嗦了一下,他的思绪一下子从沉思中被拉了回来。

“停车,停车,就是这里,你们看,那棵有树瘤的老柳树还在!

当年,何真真王妃和我的媳妇小蝶儿,就是在这里最后一次踏春的。

然后,就被我带着十二家丁带到了安西。

那一路上,惊险万分,何王妃和小蝶儿,好多次,就差一点点就被胡虏杀死了。

现在想想还后怕。”郭晨突然叫停了马车。

“车夫,停车,听大将军的,赶紧停下。”元稹急忙道。

白居易和元稹心中一震,互相看了对方一眼。

他们知道,大唐安西铁军的故事,白发英烈们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和他们经历过的让人感慨万分的事迹,或许,就会从这个地方开始。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