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这个钢铁般的汉子,虽然老迈,那英雄气却可以感天撼地!
就是这个老英雄,居然给白居易和元稹跪下了!
郭晨这一跪,跪出了元稹的旷世诗作《缚戎人》,跪出了白居易的话本《孤城英烈赋》。
非常可惜的是,《缚戎人》经历口口相传,被刻板印刷成为了经典诗作流传了下来。
而白居易亲笔写的《孤城英烈赋》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
白居易和元稹赶紧把老人搀扶起来,他们心中有着难以言说的一种情绪。可惜,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可以说是一种素养,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对朝堂斗争上的怯懦。
他们知道,皇权至上,安西战死的英烈们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是,如果和朝堂现状有了冲突,和皇权有了隔阂,甚至犯了忌讳,让皇帝有了尴尬的情绪,虽然皇帝很难有尴尬这种人类高级的意识玩意儿,但是,只要是和政治需要发生冲突了,并且关联到了一起,哪怕你再重要,再感天动地,那就只能先被挂起来。
白居易和元稹同样知道,历史上,从来都是已经彻底消失的人物,在他们的身后才会有各种评价。
这种评价,有好也有坏,也有好坏参半的。非常和买卖人讨价还价时候的常用语相似。
不过这都是当权者的评价,和老百姓无关。
老百姓凭借的是,谁给他们带来了好处,谁真正地体贴他们,关爱他们,为他们做事,为他们说话,为他们守护家园的安宁,他们就会世世代代地铭记住这个人。
而且,矢志不渝。
这就是老百姓的可爱可敬之处。
前提是,老百姓知道这些人最可爱的人的存在。
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非常简单,非常直接,而且非常真实。
因为,他们没有野心。
而唯独安西铁军的这些英烈们,他们的身后不仅在当朝无人提起,即便是在后世,研究他们的虽有人在,但他们研究出来的,也只是广为人知的那些粗略事迹和合理推论。至于求证,很难!
因为,他们孤军远在万里之外,不仅老百姓看不到,听不到,就连朝廷都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还有这么一群英烈在独孤无援而且无怨无悔地守护者大唐的边疆,守护者大唐最后的荣光!
后世,也只有一些热心、正直的学者写过一些梗概性质的研究论文。
xxxxxxxx
白居易悲哀地知道,安西铁军或许会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xxxxxx
他们作为一个个鲜明的个体的人,他们经历过的那些更详细的、活生生的鲜活生动的生活和情感故事,尤其是他们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往来数千里,攻击来犯之敌和他们最后快要老死,白发苍苍仍然不放下手中武器,以孱弱之躯,和强大的敌人搏命直到全军覆没的战斗故事,他们浓烈的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思念国家的浓郁到化不开的情结却再也没人知道了。
白居易似乎感同身受,安西铁军的这些将士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舍生忘死的坚守边疆,以及他们那一场场惨烈战斗的细节,他们在战场上的心中所想所思,基本上没有人真正地体会出来,更别说广泛地传扬开来了。
白居易认为,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英雄,或者明知道这些英雄存在的意义,却故意让人们误解这些英雄,这种民族在那些别有用心的奸贼引导下直奔末路,那就绝对不会在历史上占据道德的高度,更别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站在最高峰。
如果把一个英雄当做番奴,动不动用鞭子抽,甚至杀死这些战功赫赫的英烈,这样的的事情还没人追究,那么,这个朝廷就不值得信任了。起码,它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一只可怜的小羊羔,哪怕在大灰狼的下游喝水,也会被大灰狼以:你污染了喝水,让我喝了脏水为理由吃掉!安西的将士们不做小羊羔!
朝廷里那些不思进取,善于内斗,拙于对敌的怂包们,比如牛李党争,他们争得的利益中,有几分是为了老百姓?
xxxxxxxx
在大唐,不缺少一些不知道珍惜本民族英雄,甚至为了权力和自身利益诋毁已经不在世的那些英烈们的政客们,他们基本上就是历史的罪人!他们的谬论,攻击的是真理。
或者牛李党争的参与者们,也会对大唐边防先烈们的付出保持沉默,甚至以偏概全,坚持否定的态度,这就奠定了他们会被绑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悲剧命运。xxxxxx
历史总会清算这些人渣的。
后世人们谈论的牛李党争,真正的让人非常无奈。
牛李党争没有赢家,只有国家的贪腐越来越严重,成为体制性贪腐的特色朝廷,而且必然逐步衰亡。
非常可惜的是,白居易和元稹,就生在这个时代。
他们不得不主动的或者被动地参与这种内耗!
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悲剧!
这也导致了大唐的一路向下,元和中兴,最终成为了泡影,唐宪宗李纯,这个前期有些作为的皇帝也慢慢成了炼仙丹、吃仙丹,求长生的混账帝王。
上天是公正的,每当一个我们的民族陷入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刻,总会有铁肩担道义,一心为民族的大批的大英雄们挺身而出,他们哪怕赴汤蹈火、刀山剑海,也要推翻压在劳苦大众身上的大山!
安西铁军,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群体!
只不过,他们是无法避免失败的英雄群体。
白居易拉着老人的手,让他舒舒服服地躺在锦榻上,这才一躬到底:“谢谢老英雄的信任。白居易敢不应命!”
元稹也躬身道:“您歇一会,等身体全都恢复好了,再说不迟。”
郭晨坐起身,回礼道:“我想去常乐坊看看,不知方便不方便?”
郭冰道:“方便,车马是皇帝陛下御赐的,乘坐起来很舒适,您的大将军府也收拾好了,亲兵和仆从也安顿好了。您随时可以住进去。”
郭晨摇摇头:“大将军府我是不去的,咱们去常乐坊吧。”
郭冰已经把自己正式当做郭晨的亲兵兼侍卫头子了,他对郭晨道:“大将军,我想要告诉您一声,还请您心中有点准备。
常乐坊那郭家,再无武威郡王一脉的存在,就连您也没有在郭家留下根苗。
如果咱们贸然而去,或许,或许会发生不忍言之事。”
白居易和元稹对望一眼,他们可是久居长安,怎么可能不知道郭家的现状呢?旁支争嫡,家族四分五裂。
如果让郭晨看到这种情况,那对于这位可敬的老人来说,是精神上的严重打击。
奈何,他们想不出来有什么理由来劝说这位老人。
郭晨是何等样人?
从郭冰那难以启齿的话语中,就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
这种情况,是每个大家族都会经历过的。就连所谓的圣人家,也难以免俗。
这是政治的规律和官场规则决定的,当然,也是利益闹的,也是人们私心作怪的表现。
除了那个千古第一家,各朝各代,都对超级大家族和门阀保有十分警惕之心。
后来乃至矫枉过正,忘记了最底层老百姓才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所以,才有诗曰:“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诗句。
郭晨沉吟良久:“那就暂时失礼了,不去本家,咱们去灞桥看看?
也可不到灞桥,就在玉山西边灞河边上散散心也成。”
郭冰长长呼出一口气:“好,好!那里的杨柳很美,没有人糟践它们。
其实,现在灞桥两岸的杨柳也不是光秃秃的了,因为,没有那么多战事,也没有大规模的迁徙......”
白居易岔开话题:“好啊,那个地方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据说,武威郡王的王妃何真真,就是在那里做出了长短句:《河边柳》。
河边柳依依,暗香疏影随风去,惊起彩蝶儿,伴妾同行到安西......”
郭晨一下子就像青年人一样,从锦榻上跳下来:“对,对,就是那个地方。
何王妃的这首小词《河边柳》,还是我的媳妇小蝶亲手记录下来的,小蝶那时是王妃的丫鬟。
没过多久,我就带着十二护卫,护送王妃西去万里,到安西寻夫去了。”
谁也没有料到,安西铁军的故事,竟然从灞河河边武威郡王的王妃何真真的一首小词,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