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放!
其实,
十七岁单车这部电影。
尽管在奖项上,
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就。
但,
实事求是的讲,
片子存在争议。
口碑在某些方面也呈两极化。
爱的爱死。
讨厌的也能贬的一无是处。
在时寻看来,
缺点肯定也是有的。
这世上,
本也没什么完美可言。
比如,
对现实的处理,
有些部分,
太概念化,
太戏剧。
太说教。
有些部分,
也有点强行去给观众灌输影片表达的一些主题。
显得过于强调生活的差异,
且有意放大。
这种表现手法,
不是不可以,
但不能过。
毕竟,
差异,归根究底是一种感受。
一旦过了,就显得展示意味居多。
时寻的全新处理则是淡一些。
把城乡差异,
用生活里的细节,
以一种更接近生活的逻辑方式,
散布在影片角色的日常生活中。
这样的好处是,
观众可以更沉浸一些。
可以下意识去感受。
两种形式的区别,
也可以理解为,
一种是有个人告诉你,
我这酒,嘎嘎好,你得尝。
一种是微笑的看着你,
像个久别重逢的老友,
带着复杂难言的情绪,
递给你酒杯。
你自然的接过。
小口小口的品尝,
悠悠的琢磨着那股滋味。
他也着力针对‘生活和生存’这个主题,
加强了表达。
当然,
影片最重要的那种,
青春的残酷感,
简单的纯粹感,
那种现实与理想的割裂感,
以及那种不经意间荡漾的一缕悲哀。
时寻也抓住核心,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了。
整体上,
他认为,
改进之后,
无论从画面,
色彩。
光线感。
人物演绎。
相较原片,
都增色不少。
当然,最终。
一切还是得由观众来评判。
在电影第一幕,
浮现在荧屏上的一瞬间。
时寻心中也有些许紧张。
不过,他克制的比较好。
郑栋天提前就看过样片。
这会儿表情很收敛。
原本,
他有过担心时寻能不能驾驭好这样的题材。
但看了之后,
他发现时寻拍的,比给他讲故事的时候还要好。
好的都有些令他出乎意料。
第一次拍长片啊。
这要是不说,
拿给别人看,你说是个成熟的导演,别人准得信。
风格方面,
随着全新的题材,也和之前有很大变化。
看的出来,时寻明显是在有意在进行着一种探索。
他倒也不奇怪。
年轻人嘛!
也符合年轻人的调性,
永不满足!
就得有这股破旧除新的劲儿。
但最让郑栋天满意的是,
时寻脑子很清醒。
他没有一味的沉迷探索,被题材带着跑。
这部片子,
他依旧把之前片子里,很重要一个风格,
也是郑栋天无比欣赏的一点保持住了。
即那种传统的,东方式明显的,含蓄式表达。
所谓,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大抵如是。
偏头看看老友谢非,
谢非脸上露着讶异。
郑栋天一看就知道,
这家伙心里多半在想“现在的学生,都这么牛比了?”
他也忍不住一乐。
你当他为什么特地邀请谢非来。
谢非本来还在外头筹备着戏呢。
结果三天两头被call电话过来骚扰。
就是给这老小子看看。
嘿,看到没,这货,我教的。
谢非是一个成熟的导演,
也是个大导演。
78年开始执导首部个人电影。
86年执导的剧情片‘湘女萧萧’,就去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拿奖了。
后来,步入90年代,金熊、银熊都拿过。
目前正在准备的新片‘本命年’,也奔着明年的柏林去的。
他也是很挑剔的一个人。
傲在骨,
面上和气。
但真不是随便什么人,
就能入他的眼。
本来,他对时寻的概念就是个学生。
或许可以再加两个前缀,有点才华,是个好苗子。
主要是老郑有事没事就在他耳朵根子上念叨一下。
出于好奇,
他也抽空看了时寻之前两部短片。
老实说,
观感一般。
也就马马虎虎。
稚嫩感的地方有不少。
有一些小设计有点意思,但也就那样。
当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算可以了。
但这次一看,
有些意外。
成熟太多了,
就跟坐了火箭一样,
悟了般。
无论镜头调度,
画面表现。
都像模像样。
故事讲的也可圈可点,
有些地方,
看得出来,
应该有参考过‘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
但,度拿的很好,算是一种不错的致敬新现实主义。
其实,还有致敬电影‘小鞋子‘。
但那部电影,是1997年上映的。
谢非现在自然不可能看过,也无从得知。
瑕疵方面,当然也有。
但都在他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而最让他欣赏的是,
也是最让他觉得难能可贵的是——
时寻在构建人物关系的同时,
还知道从人物动机着手,
随着故事展开,
把那种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那种因变革产生的各种矛盾。
藏在人与事之间的那种意味深长的复杂,
徐徐的带了出来。
处理手法也并不简单粗暴。
根据特定情境变化。
有时,是一种娓娓道来,
像是你从午后休憩中醒来,下意识发呆。
夫人贴心的为你送来杯温茶,
于是,你慢悠悠的品味个中滋味。
有时,又很激烈。
剖开了,让你感受。
粗暴中,不丢细节。
细微的好像是沉浸式的观摩一堂解剖课。
你可以跟着人物一起,
握着手术刀,
跟随着节奏,
割开一寸寸肌肉。
观察那每一处血红的纹理。
直到电影最后一幕,
狼狈的阿贵扛着车,
落寞的走向人群。
那一点点夕阳,
打在他的脸上~
一瞬间,
谢非的情绪都难以从那股余韵中抽离。
这个岁数,能做到这样。
老实说,相当不易。
而像他这样的导演们,看一部电影,
都习惯从整体,从结构,从故事的表现等综合方面去看一部电影。
演员们,
或者说,
表演系的学生们。
整体当然也看,
但下意识就会变成另一种角度了。
他们更感性。
重心主要放在故事与人物身上。
许晴一开始也是审视意味居多。
但,
开篇的色彩和光线感就把她震住了。
该说不说,
狗导演眼神虽然有大毛病。
水平倒确实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