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会的最后,确定通过了出兵平叛的总方略之后,朱厚照又宣布了一件“小事”。
那就是李东阳与此次谋害皇帝虽然有点关系,但并不是罪大恶极。
因其存在“失职”之过,罚俸半年,以儆效尤……
基本上就是罚酒三杯的处理方式。
朱厚照也精了,故意把这事放在最后宣布。
如果一开始就宣布李东阳无罪,那后面的人头就白砍了。
朝会散去之后,对百官们的“禁足”也取消了。
许多官员都顾不上官员的体统,一路跑步回家。
到家之后,抱着妻儿老母就痛哭流涕。
这几天实在是过得太压抑了!
吃住不方便都是小事,最可怕的是任何消息都得不到,还眼看着身边的同僚一个又一个地被锦衣卫带走。
皇上也见不到,就见过几次太子,还是发疯的太子。
第一次发疯就要亲自砍人。
第二次发疯打了所有大臣板子。
第三次发疯就是刚才,用十几颗血淋淋的人头逼大臣们同意他的意见。
大臣们早就对太子颇有微词了,在皇宫里没人敢传闲话,现在出了宫,朱厚照立马喜提外号一堆。
什么朱三疯……大明戾太子……暴烈皇子……朱阎罗之类的,很快就在官员中流行开来。
当然,此时的朱厚照还不知道对他心怀怨恨的官员们在外面怎么编排他。
现在他正忙着另一件事,那就是镇压叛乱的战前准备会议。
大会,往往都是空架子,每次一召开,几十人说来说去,其实都是些日常事物。
真正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核心团队的小会。
一般来说都是先有小会,再有大会。
如果小会上的核心人员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大会往往都不会召开。
这一次朱厚照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搞定了大会,然后再开的小会。
果不其然,出事了。
“老臣坚决反对此事!太子殿下乃堂堂一国储君,怎能亲身犯险!”
“老臣也是如此!”
“臣也反对!”
……
十几个人的小会上,立马就有人出声反对朱厚照亲自出征。
而这一次,朱厚照无法像在朝会上那样,强势镇压,或者逼迫了。
不仅仅是因为开小会的人全都位高权重老资历。
因为第一个出声反对他的,是最坚定的太子党,王华!
而后面出声附和的,也是与他关系最亲近的大臣,杨廷和,韩文。
他们现在反对朱厚照出征,反而是真的关心他,担心他出意外。
此时的会议上,出现了一种反直觉的现象。
越关心他的人,反而越反对。
越憎恨他的人,反而越支持。
朱厚照也没办法,只能耍赖式的解释道:“这帮乱臣贼子!把我的慈庆宫都烧了,我现在都没地方住,我偏要杀到那反贼家中,将他也活活烧死,以解心头之恨!”
杨廷和依旧坚定地反对,他说道:“慈庆宫烧毁,殿下可暂居别处,如此广大的皇宫难道还能缺了我大明太子的容身之处吗?此行太过危险!一路上若有不测,我大明江山如何能安稳?”
“臣劝诫殿下,暂且忍一时之气,待起诏之后,自有人会捉拿贼人,到时将贼人送至殿下面前,任凭处置,岂不更好?何必以身犯险。”
杨廷和刚说完,王华就立马接上话头,“不错,且今陛下仅一子,殿下奈何忍舍骨肉至亲,而冒不测之危?他日陛下念殿下至此,而不得见,殿下独不愧于心乎?”
这两老头轮番上阵劝谏朱厚照,从国家大事的大道理,到眼前父母亲情的小道理,给朱厚照说了一个透彻。
朱厚照有些招架不住,别的大臣他都好对付,就是这样对自己输出感情的大臣,他实在是没招。
他最擅长耍狠骂街,可是对这样两位一心为自己好的老师,谁能长得开嘴?
于是他只好问向了刚出狱不久的李东阳,“李阁老,这事你怎么看?”
此时的李东阳也不是过去的李东阳了,太子问到他这里了,那还能怎么看?当然是全力支持太子了。
“臣以为,殿下此番前去镇压叛军,应当无太大危险。
首先,藩王的兵力一向是由朝廷掌管,自己并无多少精炼私兵,与京营多年辛苦操练的精兵相比,完全无可比之处。
其次,安化王的名声不显,且仰赖陛下洪福,如今的大明正处于治世,应当并无多少人敢响应反贼,而只要朝廷发出讨贼檄文,相信很快周围的驻军就会响应,局势不会恶化。
因此,臣认为,太子殿下这一趟,去得。”
朱厚照都想给李东阳拍一拍巴掌,不知道李东阳有没有看过《三国演义》。
这时候要是也给自己搞个“十胜十败”论,那就精彩了。
果然,文官一张嘴,正反都使得。
之前李东阳反对自己的时候,能噼里啪啦说一堆大道理。
现在李东阳支持自己了,还是能噼里啪啦地说一对大道理。
所以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什么道理都是虚的,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才是真的。
但李东阳是这样,王华和杨廷和可不是。
他们是真心反对太子出征。
因此就在两边谁也说服不了谁之时,朱厚照只能跟他们说点真道理了。
“我知道王师父和杨师父对我的担忧,但我还是得说,这一趟,我是非去不可的。”
王华和杨廷和同时开口问道:“为何?”
“因为军队内部的问题,只有我亲自去了,才能解决。边镇的开支每一年都不小,若真是花在实处了还好,可若是他们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地吃空饷,喝兵血,边军的战斗力就会江河日下。
我不怕实话告诉大家,如今每一个边镇,号称七八万的精兵,能有四五千真正能打仗的士兵就算不错了!”
这件事在场的众人里,三位阁员和马文升是早就知道的,太子如今直接点破,他们几人脸上都露出些许震惊之色。
这种事向来是文官们上下一心,欺瞒皇帝的大秘密,怎么太子如此清楚?
而另外的大臣则是更是一脸吃惊,“怎会糜烂至此!”
而杨廷和则问出了更关键的问题,“若边镇仅有四五千精兵,那这么多年也屡有犯边之事,为何边镇都能安然无恙呢?又为何如此久都未曾暴露呢?”
见杨廷和发问,朱厚照则是给自己这位老师也上起了课。
“这是因为所有边镇采取的都是防守策略,根本不出去与敌人直接对垒。
依靠牢固的城墙,和各种火器、火铳,几千人防守边镇是足够的。”
“再者,七八万大军的空饷空额,每年朝廷拨付那么多钱粮,还有盐引的买卖,如此大的利益,足够收买朝中内外大臣了……”
朱厚照越说,内阁几人额头上的汗就越多……
没想到,太子已经对边镇的实际情况了解得这么透彻了?
虽然这是多年以来形成的官场惯例,真追责,也轮不到他们三个担当最重的责任。
可现在大明毕竟是他们在当家啊!光是一个隐瞒不报,欺君之罪就够抄他们九族了。
朱厚照当然知道还不到诛他们九族的时候,眼看内阁三人额头的汗越出越多,脸上也是变颜变色的。
立即出声安慰道:“几位阁老别紧张,哪朝哪代没有吃空饷的啊?我此次就是想借此机会整顿好军务而已,别的不会多管。”
终于,在朱厚照说出这个理由之后,杨廷和与王华也不再反对。
他们也明白,这种从上烂到下的问题,如果皇帝不亲自去,就很难解决,因为都收买这么多人了,你再派谁去能保证不被收买?
也正是如此,他们才有恃无恐,大家都相信,各级官员上下都在捞好处,你总不能连文官带武将都杀个干净吧?
在场的诸位大臣们心里其实也是这个想法,所以想了想,也不再阻止太子亲自出征平叛。
但朱厚照想的是:“你们一个个洗干净脖子等着吧!等老子把刀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