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棋子的千古风流

火皇席

https://img.ppxs5.com/47/84/1372c4634d.jpg

首页 >> 一枚棋子的千古风流 >> 一枚棋子的千古风流最新章节(目录)

第九十七章 独自奏事崇政殿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枢密使富弼以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出判河阳(今河南孟县)。

富弼嘉祐八年(1063)五月除丧服返朝,被任命为枢密使,与宰相韩琦常有龃龉。

但尚未到达交恶的程度。

后来发生了一件看似无所谓的事情,却让两个人的关系起了质的变化。

嘉祐间,富、韩并相,但富弼母亲年迈,他既想尽孝,又想为日后起复预留后路,便故意向韩琦提及“宰相有起复视事者”,韩琦显然洞悉富弼的言外之意,但他“启而不发”,以一句“此非朝廷盛事”,打消了富弼的念头。

自此二人算是结了仇。

由此可见,富、韩二人最初交恶实出于权力之争,而韩琦阻击富弼复出为相的记载,随处可见,比如,富弼服丧期间,有人建议韩琦应辞首相,留待富弼终丧之后完璧归赵,遭韩琦果断拒绝。

朝政大事,除非英宗指定必须两府合议,韩琦才会征询富弼的意见,否则富弼就像根本不存在似的。而富弼也是一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模样,对许多事情毫不介意,即便是出于傲慢对自己的无视。但有些事情还是介意的,比如皇上与太后的关系事宜,他觉得理应全过程了解或参与。曹太后还政,突然撤除东殿帘帷,富弼大吃一惊,事前毫无所知。

知道是韩琦有意错过了他,富弼也不能拿韩琦怎么样,便在背后大发牢骚:“我富弼好歹也算是备位辅佐,别的事情可以不事先告知,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不应该提前打个招呼么?”

有人拿这席话责备韩琦,韩琦却大不以为然:“这是当时太后的想法,怎么可以公开告诉别人。”

富弼听到以后,更加怨恨韩琦。欧阳修这些年密切配合韩琦,这自然也引起了富弼不满。在“濮议之争”中,富弼就没有支持“中书派”,这时候对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站在什么立场上。他认为“中书派”追尊濮王的主张,出自欧阳修。

愤愤然道:“欧阳修读书知礼,怎么干出这种等而下之的事情!这是遗忘了仁宗,坑害了当今皇上,也欺骗了韩琦啊!”

富弼离开京师那天,欧阳修没有出席饯别宴会,只是写了一封简短的告别信。

这是欧阳修与富弼之间最后一次书信联系了。

富弼出判河阳以后,空间和时间仿佛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与韩琦、欧阳修断绝了往来。在他眼里,欧阳修和韩琦就是异类了,人以类聚,道不同不相为谋,干嘛还要联系。甚至欧阳修、韩琦去世的时候,连祭吊活动都没有参加。

欧阳修感知到了富弼的决绝之寒,仰天长叹一声,继续往前走了。

枢密使张昪因为久病在家,请求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早在英宗谅阴,太后垂帘时期,枢密使缺人,欧阳修按资历应当升迁。二府正在秘密商议,打算不让欧阳修知道,进奏太后,任命欧阳修为枢密使。

有一天,在待漏院——百官晨集准备朝拜之所,欧阳修见韩琦、曾公亮窃窃私语,两人看到欧阳修时的神秘表情,让欧阳修猜到了他们的谈话内容,当即正色道:

“现在天子没能亲政,幕后垂帘主事,政务得失,世人都说是我们几个人做主,那样干,就是几位大臣自相安排官位,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

两人听了欧阳修这席话,觉得在理,于是停了下来。

这次张昪出守外郡,枢密使位置再次空着,英宗也想让欧阳修替补,欧阳修几乎第一时间表示无意于此位,辞让不拜,最后只得让文彦博出任。

欧阳修独自在崇政殿奏事,进呈奏疏之后,正要退身,英宗问起他的近况如何。

英宗说:“月初水灾以来,上书进谏的人都说是朝廷没有进用贤良,韩琦并不认同,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欧阳修说:“陛下恕我直言,这些年,朝廷选拔贤良的路子过于狭窄,这的确是当今一个时弊。在这个问题上,我同韩琦的看法并不一致。”

英宗问:“那么,为什么说选拔贤良的路子过去狭窄,中书省平日推荐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欧阳修说:“自从富弼、韩琦执政以来,十多年里,地方上的提刑,转运使,朝廷的中书、枢密等,选拔人材格外精粹,很是进用了一些有用之才。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然而,这都是一些善理钱粮、精通刑法的强悍官吏。我所说的贤良,指的是馆职。”

英宗问:“哦,馆职人选怎样?”

欧阳修说:“朝廷用人,历来从两制(内制、外制)选拔到二府、从三馆选拔到两制。因此,三馆是培养辅弼大臣之处。从前,馆职选人有三条路子,如今堵塞了两条,这就是我所说的过于狭窄。”

英宗问:“从前有哪三条路子?”

欧阳修说:“进士高科是一路,大臣举荐是一路,按资历差遣是一路。从前,进士及第前五名都要进入馆阁,状元及第有十年即可升到宰辅的。如今状元也需要两个十年以后,才可以召试馆职,第二名以下,完全没有机会应试,这就是所谓的进士高科的路子被堵塞。以前,大臣推荐贤人进馆阁,随时可以召试,如今只有馆阁缺人时,才让上簿候选人应试,馆阁满员了,上簿候选人只有长期等待,这就是我所说的大臣荐举的路被堵塞。现在,只剩下按资辈差遣这一条路子,这些人大都年老多病,不堪重用。所以,我说朝廷选拔贤良的路子过于狭窄。”

几天后,在中书大臣奏事时,英宗下诏,选拔人材召试馆职。但未见进一步指示。次年九月,欧阳修又连上两道奏札,请求补选馆职,论述馆阁取士的重要性,再度引起英宗的重视。

英宗下令叫中书大臣韩琦、曾公亮、欧阳修、赵概,各自推荐五个人,并且交代说:“馆阁是培育杰出人材的地方,你们各自为我推荐几位才德兼备的人材,即使是亲朋好友,也不要回避。我会亲自考察他们。”

推荐上来的有蔡延庆、刘攽、章惇、安焘、李清臣、刘挚等二十人。

韩琦觉得少而精,才算是人才,所谓人才济济都是自欺欺人的说法,便以一次荐人太多不便录用为由,提请英宗决断。

英宗说:“既然委托诸位推荐,就要考察录用,真是贤才还嫌多么?”

朝廷于是首先征召其中十人应试馆职,其余人选,以后陆续安排考试。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