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回到住处,不觉陷入深思。
月光斜斩窗棂,如剑般锋利,铺洒在静谧的书案上,铺洒在静谧的书案上。姜维缓缓走到书桌前,拿起毛笔,取出笔墨纸砚,拿起毛笔,铺开书简,一边思索着,一边下笔如雷。
“明日觐见,我随丞相上朝,封赏之事已然水到渠成。但毕竟是第一次朝见,倘若不能建言献策二三,难免会被久居成都的群臣们看低一眼。”姜维维低声自语,言语中满是锐气。
庙小妖风大,权臣如云,鱼龙混杂。
刘禅虽坐朝堂之尊,但诸臣争斗之下,朝堂更像是漩涡般的斗场,充满了尔虞我诈的算计。
即便有诸葛亮从中调和,但各大世家豪强的力量,俨然已经浸入朝堂。
权贵们为了利益,大打出手,争夺不止。
姜维大义凛然,对于这种权臣争斗,自是深感厌恶。
那些权臣的策略,污秽而狭隘。但朝中,还有蒋琬、费祎等贤臣。尽管意见不时分歧,却也算得上是正直之士。
毕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将士血战疆场,背后的权臣却忙于算计,这对姜维是难以忍受的冒犯。
北伐之事,关系到国运民生,不仅是将士们血战之功,更是一场以弱伐强的全面战争。
风暴之下,无人能置身事外。
“若不能上下一心,内外联绝一致,必然会致使舟毁人亡,六国旧事就是前车之鉴。”
正因如此,姜维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第一次入朝的时候,就提出足够提纲挚领的建言,才能震慑住群臣心中的各怀鬼胎,才能把上下拧成一股绳。
趁着北伐的盛势,趁着即将封侯拜将的显赫时候,把那些该做的、难做的全都做完。
有些事情,若不趁着胜势的时候抢先做,等到颓败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至于功过究竟如何,还要等到日后才能揭晓。
此夜,唯有笔耕不缀。
姜维是一名武将,所提奏表谏言,都是针对北伐事宜的言论。
具体的细则事项,姜维心中早有草拟了无数遍腹稿,每一条建议都已在他心中构思无数遍,此刻只需将其付诸笔端,倾注所有心意。
“终于写完了!”
一个时辰过后,桌头的竹简堆成了小山模样,姜维埋在竹简堆里,终于心满意足的放下了笔。
心中万千言语,尽在这篇奏表之中。
就在这时。
姜维感觉到门外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直到沙沙的声音停在了门前。
“是谁?”他警惕地抬起头。
门外的身影显得有些踌躇,但是那熟悉的轮廓使姜维心头一震。
“伯约,是我。”声音温和而熟悉,是诸葛亮。
“师父!”姜维的神情明显松了口气,急忙走到门口,恭敬地为诸葛亮开门。
诸葛亮走入屋内,微微笑着打量四周,尤其是桌上堆砌如山的书简,浅笑着说:
“伯约,深夜难眠,莫非是卧榻之处不舒服?”
“劳师父费心了,只是夜有所思,因此起草了些奏疏,想在明日朝会上提交。”姜维解释道。
诸葛亮蹙眉,“奏疏?”他顿了顿,语气带着轻微的责怪,“伯约,这么重要的事,你应该早些告诉我。”“啊?”
姜维看到诸葛亮眉头的微皱,心中一紧,像是被课责的孩子,不敢反驳。
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你是我的得意弟子,我对你期望很高。在外人看来,你的奏疏不仅是你一人的意见,同时也代表着我的授意。”
诸葛亮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姜维的关心与期许,他继续说:“朝堂之事非同儿戏,涉及的不仅仅是你我,而是整个家国百姓,必须慎之又慎,万事需以妥当为先。”
“师父教训的是。”姜维只是低头认错。
“唉,你这火急火燎的急性子,在战场上杀伐果断,还算是正途,可若是放在朝堂之上,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却是防不胜防,几时你才能学会在朝堂上明哲保身呢。”诸葛亮忧虑的摇了摇头,眼神之中却尽是关怀与责备。
“……”姜维默然不语,知道丞相情深义重,对自己更是有提携之恩,和授艺之实。
事实上,姜维确实也不善于朝堂,而是更善于战场上纵横捭阖。
诸葛亮淡淡地笑了笑,摆手示意姜维不必过于紧张,但目光中还是透露出一丝忧虑。他希望姜维能真正理解朝堂之上的复杂性,但更希望他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影响大局。
“你呐……”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与关切,轻轻地叹了口气。见到姜维沉默,没有任何辩驳,诸葛亮轻摇羽扇,不再深究。
“你总是这个样子,战场上一个人出尽风头也就算了,功劳苦劳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但朝堂之上却与战场不同,利益纠结,明争暗斗。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能成事的。”
“项羽一世之雄,却不能知人善用,纵有盖世武功,也不过江畔自刎。”
“伯约。”
诸葛亮微微前倾,目光深深地注视着姜维,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切记,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奏表绝非小事,一定要让我过目,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诸葛亮半是责备,半是关切。
他担心姜维说错话,由此恶了刘禅,导致仕途不顺。
虽然诸葛亮是相父,刘禅对他言听计从,能为姜维保驾护航。
但归根到底,季汉的君主终究是刘禅,而不是诸葛亮的一言堂。
即便是诸葛亮打了败仗,一样要自降官职,更何况是新晋的姜维呢,一旦出现纰漏,那就是殃及自身的祸事,后果不堪设想。
朝堂无小事,这应当是为官之人的觉悟。
“这是……”
诸葛亮旋即拿起一封竹简,眯着眼打开。
他的眼睛微微震动,瞳孔大震,仿佛经历了极大的震惊。
看完第一篇,他迅速拿起第二封,目光中闪过一抹意外的喜色。
“这……这……这些都是你写的?”诸葛亮惊讶问道。
“没错。”姜维恭敬回应。“只是深夜有所忧虑,这才秉笔疾书,未能及时呈报师父。”
“精妙!真的是太精妙了!”
诸葛亮神情大悦,丝毫不吝啬赞赏之词。
他捧着姜维深夜写就的竹简,越看越来劲,眼神都透露出一股兴奋与震撼。
诸葛亮一口气读完姜维的奏疏,意犹未尽一般,轻摇羽扇,百感万千。
“筹粮、锻铸、练兵、选将……皆深思熟虑之计,精当而致,凡此种种,共计七策,皆以北伐为先,以此类推,只需在冬日筹备,不出三月即可成军,若皆如期而行,待春风起时,可扬帜北征,所向无敌矣。”
诸葛亮喜出望外。
他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映照在他身上,眼眸之中难掩喜悦的神色。
“佳哉!真乃神策之作也!”孔明不禁拊掌称赞,目中流露出浓烈的欣赏之色。
“伯约此表,详述备致,胜过庸碌之辈不知凡几,足见胸中英雄胆识也!”诸葛亮夸赞不己。
“不过……”
“如此奏表,可有名号?”
诸葛亮侧目追问问道。
“不过是奏表而已,还要起名?”姜维有些不解。
“哈哈哈哈!”诸葛亮大笑不己。
“倘若是寻常奏表,自然是不需要起名,但你这份,注定将名垂千古,如此文章,必得一个响亮的名号!”
“不妨叫武备七策,如何?”姜维沉思片刻,提议。
关于武备事宜的七条策略,言简意赅。
“如此一来,我就放心了。”诸葛亮言毕,轻轻点了点头,眼眸中流露出一抹欣慰。
姜维捕捉到了师父微妙的情感变化,沉吟片刻后问:“师父深夜造访,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困扰?”
诸葛亮轻轻摇头。
他的目光扫过姜维的房间,眼神在香囊上停驻片刻,轻轻一嗅,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
“只是夜深,国事繁忧,难以成眠。我看见你房间的灯还亮,知道伯约还未入梦,便想来和你说说。”诸葛亮淡然道。
姜维眼中闪过一丝感慨,然后恭敬地说:“劳烦师父挂念,真是姜某之过。”
“诶,你我师徒,乃是秉性相投,更何况都是为国事操劳,哪里有费心一说。”诸葛亮沉声道。
“承蒙丞相教诲,徒儿感激不尽,若无丞相提携之意,徒儿还是天水一降将,哪里有机会建立功勋。”姜维诚恳道。
夜已深,冷风起,师徒二人月下久久无言。
“……”
沉默良久,诸葛亮这才缓缓开口。
“伯约,你的才华长于军略,绝不能就此埋没。”
“从今往后……”
“战场之上,你只管势如破竹、所向无前。”
“朝堂之上,自有我替你遮风挡雨。”
诸葛亮沉声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诸葛亮今夜看到了姜维惊艳的才华,终于放心下来,自是不必多言。
“这篇奏疏写的极好,明日早朝,可以直接呈上去。”
“早些歇息吧,切莫误了明日朝会的时辰。”
诸葛亮放下手中竹简,又叮嘱了两句,这才缓步离开。
“师父也早些歇息!”姜维恭恭敬敬目送。
待诸葛亮身影消失,姜维这才缓缓吹灭了烛光,躺在床榻上,心中无尽的思绪翻涌,直至望向窗外,被那宁静的月色所抚慰,逐渐进入梦乡。
这一晚,诸葛亮的每一个字句,一遍遍回响在脑海,无比暖心。
————我是遮风挡雨的分割线————
“维、亮归蜀成都,维问曰:是否诣王乎?孔明答曰:昔先帝谓吾如鱼得水,今子亦如是也。”——《汉志注》裴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