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

北世子

https://img.ppxs5.com/c0/ce/2408fe9eeb.jpg

首页 >> 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 >> 三国:最强姜维,速通天下最新章节(目录)

第五十四章 盟誓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徐晃已死,魏军全军覆没。”

九口山之战,以陆逊麾下的西陵兵马大获全胜为终。

徐晃的遗骸屹立在战场,一时之间,东吴将士无人胆敢靠前。

“启禀都督,此战大获全胜,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能够活捉徐晃,请都督治罪。”丁奉拱手而言,虽是请罪,但是眉宇之间张扬着少年意气,倒像是请功一样。

丁奉在吴军先锋全灭之际,以一己之力,力撼徐晃,这才在蜀军面前,为吴军挣回来一点面子,可以说居功至伟。

陆逊四顾战场,微微颔首,然后淡淡道:“无妨。”

“这一战幸好有丁将军,足壮我军声威。”

“丁奉。”

“末将在!”丁奉立即上前。

“此战过后,你就不再是偏将军了,而是奋威将军!”陆逊振声道。

“谢都督!”丁奉大喜。

安排完战后事宜,陆逊定站在山谷之中,抬眼望向山巅,声音激昂道:“诸葛丞相,何不下山共谈英雄事?”

声音响彻在山谷之间。

诸葛亮从四轮车上缓缓起身,拱手而言:“陆伯言,好久不见。此番我大汉在上庸击败徐晃,本欲在此伏杀,不料却被你们东吴抢了功劳,这你有何话说。”

“诸葛丞相说笑了,我东吴与刘汉向来交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岂有抢功劳之说。”陆逊坦然道。

“这个陆逊……”傅佥在诸葛亮身后,怒目而视,杀父仇人就在眼前,其人满腔怒火无法抒发。

“子言,切莫冲动。此乃邦国之交,不能因此坏了丞相大计。”陈到按下了傅佥冲动的双手。

诸葛亮轻扇羽扇,轻轻摇头,继续质问:“陆伯言,数月前我北征雍凉,出征前我们有约,东吴应在合肥出力,以助我军。然至今无声,此事何解?”

陆逊听此,心中一紧。

面对东吴上万大军,诸葛亮从容自若,面不改色。

如此风采,却让陆逊心中忍不住嘀咕,让陆逊怀疑其背后是否也有强大的援军,否则又怎会如此镇静。

再加上蜀汉数战之功,唯独最后的战果被东吴得到,颇有些摘桃子的感觉,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陆逊苦思片刻,然后郑重其事地回答:

“曹休虎豹骑重兵把守合肥,城池固若金汤,需要徐徐图之,才是上策。丞相莫要因此坏了我们两国的交情,若丞相心有不平,那我做主,就将徐晃的首级割下来,献给丞相。”

“都督……”听到这,丁奉急步上前,张口欲言。

却被朱桓瞪了一眼,只得无奈退了回去。

“我要徐晃的首级做什么?”诸葛亮疑惑道,显然并未接受这份礼物。

陆逊此举,乃是为了祸水东引。

明显是企图把这场战争的矛头,从东吴这里转向蜀汉。

上庸之战,姜维倾尽全力,打了一场极为精彩、以少胜多的漂亮仗,这才让赤甲军勉强在上庸城中,站稳脚跟。

而陆逊直接大军前来,劫杀徐晃,赢得了这场战争的最大功劳。

从这个角度看,苦战恶战全是蜀军在打,而东吴则趁机占到了最大的便宜。

如果陆逊真的把徐晃的首级送给诸葛亮,曹魏的官员们必定会认为东吴是在蜀汉的指使下行动的,这样一来,蜀汉将会直接面对曹魏的强大反攻。

虽然蜀汉与曹魏现在处于全面战争状态,但是财力、兵力终归的有限的,如果被东吴祸水东引,直接面对曹魏的雷霆反击,对于整个战局来说都是不利的。

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诸葛亮此行本就是为了避免事态扩大,他自然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出现新的问题。陆逊没有对姜维动手,已经让他感到非常庆幸,他又怎能愿意再去引发新的冲突呢?

“据我所知,徐公明曾率军偷渡石门关,袭击了白帝城,险些就得手。陈将军,你当时是不是受了重伤,白毦军也差点全军覆没?如果这都是真的,那么我想,诸位对于徐晃应该是恨之入骨吧?难道诸位不想杀之而后快?”陆逊望着山上的蜀汉群臣,眯眼问道。

“确有此事。”陈到点了点头,表示陆逊所说的都是事实。

白帝城就是永安城,陆逊所说的战斗,指的就是姜维踏江驰援的那一战。

石门关位于东吴的领地内,陆逊说徐晃是偷渡过去的,这也等于是把责任全都推到了徐晃身上。

现在徐晃已经死了,落得一个死无对证,所以永安之战东吴是否真的与曹魏有勾结,也就成了无法解开的谜。

“这件事,也就这么轻描淡写地翻篇了?”

傅佥自然气不过,陈到心中也感到一丝郁郁不平。

但是他们都知道,在这个场合下,不能轻易地表露出自己的情绪。在诸葛亮发话之前,他们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是越殂代疱了,如果说错了话,不仅有损国威,甚至有可能酿成大错。

一时之间,傅佥和陈到的眼神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然后挺身而出。他摇了摇手中的羽扇,然后说道:“陆逊,你是西陵的都督,但你却坐视徐晃偷渡石门关,致使我军损失惨重,几乎全面沦陷,此举有悖我先前的约法三章,有违于‘共靖中原,同匡汉室’的箴言。”

陈到和傅佥听到诸葛亮的这番话,都感到十分振奋。

陆逊知道诸葛亮是在责备他,如今的局势下,蜀汉新得雍凉之地,实力与日俱增,并不是从前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弱小蜀国,而是可以与曹魏分庭抗礼的——“季汉”。

陆逊虽然心高,但是并不气傲,只见他不卑不亢,当即拱手抱拳,恭敬道:

“诸葛丞相,阁下教训的极是,陆某为西陵都督,却疏于职守,竟忽略了石门一带的偏僻小道,以至于徐晃趁虚而入,险些酿成大祸。自听闻永安血战,吾日夜惶恐,夙夜难寐,方才酝酿今日九口山之战,诛杀徐晃,献于丞相,希望能弥补昔日的失察之罪。”

陆逊颇有君子之仪,言语滴水不漏,他的言辞中没有任何的漏洞。。

见此情景,诸葛亮也不好多言,微微颔首道:“伯言果然识大体,不过你言重了,我并无责怪之意。”

诸葛亮的羽扇轻摇,山中微风渐渐起舞,落叶纷飞。

“孙刘两家的联盟历经风雨,虽有凉热,但能及时悬崖勒马,也属幸事。”

“今日九口山之战,大捷,可谓是大胜之日,不日我将派出使节,再度访问建业。今日,倒也可以做一个缔盟之举,日后或传为佳话。”

诸葛亮给了个台阶,陆逊也是聪明人,知道诸葛亮不想深究,于是就坡下驴。

“如何缔盟?”陆逊缓缓问道。

“自然是襄阳。”诸葛亮爽快回答。

“曹魏荆北防线溃败,整个襄阳城都暴露在我们的攻势之下,正值深秋,若能攻克襄阳,恐怕这个冬季,曹魏群臣都会提心吊胆。”

陆逊一拍大腿,立即道:

“好!”

既然已经与曹魏交恶,不如趁此机会占据襄阳。

只是襄阳城这块肥肉,季汉和东吴都垂涎三尺,若是为此争夺起来,恐怕又会有伤和气。

本就脆弱维持的联盟,难免又会擦出火花。

“阁下想要如何攻襄阳,事后又将如何分城?”朱恒试探问道。

“哈哈哈!”

诸葛亮却笑了,他的笑声轻松写意。

“兵贵神速,谁能先夺襄阳,谁就是襄阳之主。”

诸葛亮笑着说道。

“谁能先夺襄阳,谁就是襄阳之主?”

陆逊闻言,微微思索,这话听着好熟悉。

似乎与楚汉相争的先入汉中者为汉中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既有前车之鉴,陆逊也不再疑虑。

旋即,陆逊脸上展现笑意。

“一切便依丞相所言。”

陆逊心里很清楚,东吴在襄阳的争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这个赌约,对于东吴毫无疑问是有利的。

首先,襄阳位于东方,毗邻南郡,地理位置上靠近东吴。

其次,吴国士卒大多屯聚在南郡、江陵一带,调动会更加迅速。

反观诸葛亮这一边,只有上庸的姜维赤甲军,以及身后的陈到白毦军可用。

即便陆逊并不十分清楚季汉的兵马配置,也能够粗略估算到,季汉的北伐兵锐定然不在此处。

所以,几乎没有任何犹豫,陆逊就应允下来。

然而,在诸葛亮一旁的傅佥却有些不明所以。

“丞相......“傅佥的眼神充满了疑惑。

诸葛亮提出的条件显然对季汉不利,傅佥不能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条件很显然是不利于季汉的,傅佥心里很清楚,这个赌约难以完成,襄阳必然是东吴的囊中之物。

“嘘!”陈到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傅佥立即封住了自己的嘴,他的眼睛睁大,小肚子挺立,神情滑稽。

诸葛亮和陈到看着傅佥的模样,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子言有所不知,丞相所谋者,不在于一城一地之得失,所谋之物乃是天下。”

陈到低声严肃解释道。

“天下?”

傅佥闻言一愣,旋即眼前一亮,格局仿佛在这一刻打开。

“没错,就是天下!”陈到郑重说道。

“荆北局势积弊已久,我军在此并无可为,姜伯约能以一己之力破局,已然是绝处逢生,至于襄阳诸郡,实在难以争夺。而姜伯约之所以坚持在上庸一战,也并非是为了夺城,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震慑曹魏和东吴。”

“现在看来,姜伯约的目的已经达成了,陆逊已经在这九口山下,表明了立场,至少目前来看,我们与东吴的联盟依旧可以维系。而曹魏在荆北彻底失势,必然会派重兵夺还襄阳,丞相的这个建议,正是为了让陆逊再次加码,把结盟之事坐大坐实。”

“倘若陆逊不去攻打襄阳,依照先得城者为襄阳主的约定,东吴将永远无法占据襄阳这座城池。而倘若陆逊前往攻打襄阳,则联盟之事彻底坐实。”

“以曹魏之城池,结东吴之相助,这是一笔怎么算都不会亏本的买卖。”

陈到详细解释道。

“原来如此!”

傅佥这才大彻大悟,感慨道:“丞相果然算无遗策,这哪里是盟约啊,分明是瓜分荆北啊!”

“哎……”

诸葛亮闻言,嘴角轻轻翘起,眼中闪烁着慈祥的微笑,随即摇了摇头。

“丞相何故发笑,难道末将又失言了?“傅佥立即捂嘴,一副惊恐的样子。

“子言倒是赤子之心,虽然说话直白了些,却胜过酸儒们的勾心斗角。”诸葛亮深沉说道。

“只是自南蛮之乱时,火烧藤甲,我自觉寿辰衰减,既知天下百姓渴望安宁太久,而我也不愿多造杀孽。”

“此番激将陆逊,虽有意促成联盟,却也存了些许怜悯之心。若能规避战火,就能免去不少刀兵血战,免去百姓生灵涂炭。”

诸葛亮的话语平静而有力,平凡的字眼却有着大怜悯之心。

季汉一众文武,倶是神情肃穆,拱手赞叹道:“丞相高义!”

“嗯?”

陆逊在吴军阵中,眯眼望着半山腰的蜀汉群臣,他听不到山上陈到傅佥等人的讲话,只道是窃窃私语,并不以为意。

“盟约已成,我东吴必将全力以赴,夺取襄阳城。”陆逊遥遥抱拳道。

“诸葛丞相,来日再会!”

陆逊行过一礼,身后的山谷中金鼓齐鸣,声音震耳欲聋。东吴大军如同退潮的海浪一般,浩荡而退,留下满地魏军尸骨,尸骸遍野无人收。

……

等到吴国兵马从九口山离开,整个山谷之中,只剩下季汉的白毦兵在此了。

“丞相,陆逊把徐晃的尸体留下来了。“傅佥指着山谷中,早已僵硬的徐晃遗骸说道。

徐晃死而不倒,身形屹立在战场的中央,身下的血泊已然黯淡,但依然令人害怕,有不怒自威之相。

“准备一副上好的棺椁,将徐晃装进去,派人送去曹魏都城。”诸葛亮淡淡地吩咐道。

“就这么送回去?“傅佥疑惑的看着诸葛亮,眉头紧皱,不能理解。

“不然呢?难道你想要学伍子胥戮尸?”诸葛亮反问道。

“绝无此意!”傅佥赶忙摆手。

“没有就好。徐晃已死,身后事要处理的妥当一些。”诸葛亮微微颔首,继续道:“若是一味残酷嗜杀,与禽兽又有何异?需知人心所向,得失只在微末间。”

“丞相教训地是,末将这就去准备棺椁,将徐晃装进去。”傅佥面对诸葛亮的教训,只能认真听着,没有任何反驳。

傅佥幼年丧父,自小在永安军营中长大,而诸葛亮常常会派人犒劳将士,甚至会亲自写信,过问军营武备事宜,生怕将士们吃不饱穿不暖,也生怕军营生事,滋扰百姓。

时间一长,诸葛亮的教诲无形之中也映入了傅佥的脑海当中,虽然诸葛亮常年不在白帝城,但是傅佥的心中,却是视为最可靠最可敬的人。

而在季汉军中,不止傅佥一人有这种想法。

“去吧!“诸葛亮不紧不慢地点了点头,目光温和。

“是!”傅佥拱手告退。

傅佥告辞,诸葛亮的四轮车身旁,只剩下陈到一人。

“丞相……”

“叔至,有话请讲。”

陈到年龄与诸葛亮相仿,但是智谋却远远不及,但是胜在心性稳重,能够担得起一方重责,并且以先帝旧部的身份,独自领兵在外,镇守白帝城近十年。

诸葛亮与陈到并肩而立,陈到军旅出身,身体比常人更加硬朗,只是在诸葛亮身旁,却显得有些娇弱。

一方面,陈到旧伤未愈,身体一副病怏怏的模样。

另一方面,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松柏一样,绝不是一般人印象里弱不经风的病弱老者。

事实上,诸葛亮现在四十多岁,正值壮年,刚好是干事业的大好时候。

陈到耸了耸肩,看向远处的风景,脸上带着淡淡的愁容。

“丞相,你认为这天下,究竟需要多久才能够平定呢?”陈到喃喃自语,声音带着一丝悲伤。

陈到看到了漫山遍野凋落的树叶,睹物伤怀,不禁有些伤春悲秋,颇有些时不我待之感。

“你真想知道?”诸葛亮侧目问道。

“真想知道。”陈到郑重点头,一脸认真。

诸葛亮转过身,眼眸如深渊般深沉。

他沉吟片刻,默然不语,只是轻轻伸出左手。

手掌有五指,诸葛亮伸出五指之数。

“五十年?”

陈到瞪大了眼睛,心中一阵绞痛。

“五十年,怕是我早已魂归西天了。”

五十年太久,久到可以改变许多事情。人有生老病死,若真是五十年后才能平定天下,陈到早已老死,恐怕坟头草都已经半丈高了。

“再猜。”

诸葛亮淡然一笑,轻轻摇头,脸上带着无奈,但眼神却更加坚定。

“难道说,丞相说的是五年之内?”

陈到忍不住出声,他的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真的是五年?”

“丞相真想在五年内平定天下?”

老实说,陈到被诸葛亮惊愕到了,这太自信了,丞相骨子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自信。

倘若是别人这么说,陈到一定会认为此人是个疯子。

但是诸葛亮这么说,陈到隐约却感到有一些道理,只是他一时半会儿捉摸不透。

“丞相的信心从何而来?”陈到不禁发问。

诸葛亮静静走向前,手握羽扇,迎风张开双臂,仰头望向苍天。

夕阳之下,一只雄鹰破空而过,向着那晚霞充盈的远方扑去。晚霞如熔银般洒落,与天地融为一体,美丽得令人心醉。

风中,赤红色的旗帜如同熊熊火焰般猎猎作响,白毦军排列整齐,威严肃穆,如一道无法撼动的山脉。远方的上庸城,袅袅炊烟升起,犹如诗中的水墨画卷。

诸葛亮也许无法言说这份信心的来历,但他能感受到它存在的痕迹。仿佛冥冥之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沿着时间的倒流,跨越山海,冲破历史的迷雾,将命运的悲剧一一改写。

自北伐以来,那颗暗红色的流星划过天际,夜观天象,诸葛亮在那一刻就明白,所有既定的命运,都不一样了。

既然如此,他又何妨勇敢地去迎接这崭新的一生,将其走得热血激昂,轰轰烈烈?

“五年之内,我必将平定天下,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再造一个炎汉盛世。”诸葛亮笃定道,坚定而响亮,字字犹如金石,仿佛已经预见了那煌煌盛世的景象。

在上庸城中,姜维正在整顿兵马,旗帜迎风猎猎作响。

他站在天地之间,挺立胸膛,目光穿透云层的缝隙,看到了云卷云舒的变化,感受到了风的肆意。

“这天下,起风了。”

(本卷完)

————我是迎风肆意的分割线————

“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纂逆,蔓延及今,皆思剿灭,未遂同盟。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书不尽言,万希昭鉴。”——《与孙权书》诸葛亮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