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略有寒意,诸葛亮与姜维依城而立。
远处的湖光山色,红枫如火,熠熠生辉,相映成趣,景色令人陶醉。
“孟达所述信中,彼觉大汉之胜势,遂酝酿悔意,乞归于汉。”诸葛亮轻声咏叹,眼中闪过复杂之色。
孟达是曹魏新城太守,也昔日的叛汉降将,背叛之人令人不齿。
而新城乃荆北重地,颇具战略价值。
新城是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之总称,东联宜都,西联巴蜀,是通往襄阳,乃至许都的重要通道。
“新城是战略要地,如能拿下,我辈则可以长驱直入襄阳。”姜维兴奋说道。
他是一名军人,自然从军事角度考虑的更多,古来征战,无不是据险而守,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新城之地联通南北,可以借此打通去往襄阳的道路,某种程度上,能给季汉提供更多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们尚且没有从南方进攻的准备,讨伐曹魏,兵力应当集中在北方的长安一带,伺机打一场歼灭战重回旧都,至于曹魏南方的防线,应该交给东吴才对。”诸葛亮摇着羽扇,淡淡说道。
“丞相,东吴现在还没有任何消息,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态度如何。永安一战,徐晃从石门一带进兵,必然经过了宜都,如果没有东吴在暗中的配合,他们绝不敢如此嚣张。”姜维面色诚恳。
“伯约此言甚善,我已做书信与邓芝,让他择日出使东吴,探探东吴的口风。”诸葛亮斟酌着,目光穿过喧嚣的白毦军大营,落在远处的江景上。
重峦叠嶂,远山如黛。
山远天高烟水寒,枫叶正当红。
江中的鲑鱼跃出水面,排列成一字行的大雁翱翔于青空。
几片枫叶随风摆动,轻轻飘落,安然落在江面上,泛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
诸葛亮望着眼前的美景,微微有些动容,内心却是百感交集。
“如今我大汉局势,说实话已经很好了,但或许还可以更好一些。”
蜀汉北伐成功,若是东吴能在合肥展开会战,与蜀汉南北呼应,则曹魏首尾不能相顾,必定军心大乱。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孙权听到蜀汉北伐成功的消息后,东吴上下却是一片噤声。
态度直接大转变,一百八十度调头。
原本陆逊制定的石亭会战方案,派周舫诈降曹休的计划,直接终止。
早先,诸葛亮北伐前,与东吴约定的南北夹击之势,直接成了梦幻泡影。
这搁谁谁不气。
关键是,诸葛亮居然忍下来了。
“现在还不是翻脸的时候,东吴没有摆明车马,明面上终止联合,事实上,还是有回旋的可能性。”
诸葛亮出于现实考虑,而非侥幸之心,他知道现阶段不宜竖敌过多,一旦与曹魏、东吴同时开战,势必会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自拔,届时大量国力投入到无休无止的应战上,于国于家于民都不利。
魏、蜀、吴三方,矛盾交织。
荆州之地,更是三家角力对峙的战场,是三方矛盾的具象化演绎。
曹魏有完整南防,宛城—宿县—合肥,三位一体,整个防线密不透风。
东吴则有都督陆逊亲自领兵,镇守在江陵一带,同样不可小觑。
如此局势之下,诸葛亮想在东南破局,变得无比艰辛,困难重重。
而孟达的这封书信,恰恰带来了转机,犹如久旱逢甘霖。
“孟达的书信,来的恰到好处。”
诸葛亮仿佛看到了局势向有利的方向转变的曙光。
如果能利用这个机会,一鼓作气拿下新城,那局势将会前所未有的开阔。
这无疑的一记重击,狠狠砸在曹魏的大腿上,刺中要害。
新城之于襄阳,如同陈仓之于长安,都是防守的重中之重,堪称是南天门般的存在。
“丞相,孟达此人风评如何?”姜维目光微微一凝,仿佛察觉到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端倪,感觉此人可能不太可靠。
身为将军的姜维,有着敏锐的直觉,他对孟达的人品深感疑虑,对于孟达投诚这件事,很是质疑。
“其人前不久刚刚随徐晃侵略永安,现在却态度大变,确实可疑。”诸葛亮微微颔首,同样心生疑虑。
“丞相,我曾听闻孟达曾在关将军麾下,襄樊之战时,他不但未提供援助,反而投降了曹魏,和糜芳、傅士仁并列,为人所不齿。“姜维语气平淡地补充,他面无表情,眼神里却难掩严肃。
襄樊之战是吹响了全面北伐的号角,当时的汉献帝尚在许都,关羽威震华夏,几乎打穿了襄阳防线,吓得曹操准备迁都。
可以说,那是季汉鼎盛的时期,也是北伐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
结果功败垂成,尤为可惜。
然而,姜维加入季汉的时间较晚,对于那次战役虽有耳闻,却并不清楚诸多细节,比如孟达反叛的始末,脑海只是一团疑云。
孟达投降曹魏后,他曾劝刘封一同投降,但刘封坚决返回刘备身边,结果却被赐死。由于这个事件,坊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传言。
不过,刘封与刘备并无血缘关系,他本是罗侯寇氏之子,因父母双亡,寇封才拜刘备为父,改名刘封。
以血脉亲疏论,刘封绝不可能威胁到刘禅的继位,刘封因救援不力而自裁,多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至于坊间传闻的“封禅封禅,封为太子”属于是讹传罢了。
唯一确定的就是,孟达叛降曹魏侯,得到了曹丕的赏识,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刘封。
“孟达的风评么……此人颇有些小聪明,然而大事糊涂,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很不坚定,机心太重,并不是值得托付的可靠之人。”诸葛亮思忖道。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手中的羽扇轻轻摆动,带起一阵清风,继续道:“他写给我的这封书信,言辞也颇为委婉,似乎背后有些难言的苦衷。”
“莫非是曹魏官僚变动,孟达的这个新城太守做不下去了,这才动了心思,准备再次投降我们?”姜维推断道。
徐晃败退之后,定然要再度募集兵马,训练兵士,而人员的补充都是从附近的郡城补充。
孟达麾下的兵马,倒是一块肥肉,魏军军中有人想要吞并,倒是情理之中。
“确实存在这个可能。”诸葛亮微微颔首。
他诸葛亮接着解释道:
“孟达之所以能担任新城太守,其倚仗的无非两个。”
“其一,是孟达的心腹亲信,以侄儿邓贤、部将李辅在军中担任要职,以此牢牢掌握军队部曲。”
“其二,是孟达麾下的步卒,近四千人的兵马,放在地方有着很高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兵马,以此稳稳掌控新城。”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现今,孟达的军权恐将遭人篡夺,他麾下士卒也可能被他人夺取,他内心肯定满怀不满。
然而,昔日赏识他的曹丕已然长眠,曹睿登基以后,孟达在曹魏的朝堂之上已无依傍,政治盟友寥寥无几,他的失势实属必然。
“丞相,对孟达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当如何处之?”姜维问出关键的问题。
诸葛亮也明白孟达的忠诚是非常不稳定的。他已经有过叛变的历史,而且从他的性格和行为来看,他是一个很可能再次背叛的人。
孟达的这封信,既是机会,也有风险,关键在于如何处理。
“伯约,我且问你,如今永安城中,有多少兵马可以作战?”诸葛亮平静问道。
“赤甲军有三千,白毦军可供出战的有两千,总共五千兵马。”姜维如数家珍。
“如此甚好!”
诸葛亮轻轻一笑,手里轻摇着羽扇,神情从容自若,却是胸有成竹。
——我是胸有成竹的分割线——
“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汉志》陈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