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聚会进行到最后,整个班的人都哭成了泪人,一个个醉得东倒西歪,吐得天昏地暗,哭得情不自禁,场面非常壮观……
凌晨一点,这场青春终于散场,很多本地的同学被父母接走,而一些醉得压根醒不来的,则被同学们打车抬回了宿舍,他们将在这里度过高中生涯的最后一晚——
如果高考顺利不用复读的话。
其他的人则去了网吧,打算通宵一整晚,陈宇也跟着去了。
不过他不玩游戏,去网吧只是为了碰碰运气看叶嘉言有没有上线,本来没抱太大希望,毕竟已经凌晨了,可没想到登上QQ,却发现“阳光”的头像赫然亮着。
【麦田:你竟然在线?】
【阳光:今天高考结束,我们班同学出来聚会了,打算通宵】
不等陈宇追问,叶嘉言又解释她是借了同学的智能机,才可以登QQ,这等于直接承认是为了等他了。
陈宇高兴得嘴都咧到了耳后根。
【麦田:高考考得怎么样,上985没问题吧?】
【阳光:这我可不敢保证,但我觉得……发挥得还可以】
【阳光:你呢?你成绩这么好,高考前还在不断提升名次,这次应该发挥得更好吧?】
【麦田:还不错,至少上你们天大是没问题。】
陈宇所说的天大,是叶嘉言所在城市天海市最好的天海大学,是全国前十的重点大学。他敢这么说,说明他的成绩至少是在这个标准之上的。
【阳光:】
【阳光:那你想报哪个大学,还是京州吗?】
【麦田:没想好,还得等分数出来再看。】
【阳光:你没问题的,考得这么好,没准能上清北。就算上不了,京州名牌大学扎堆,总有你能上的!】
【麦田:谢谢鼓励。你呢,你考得这么好,有没有心仪的大学?】
【阳光:我妈希望我报天大,但是我不想报,如果没到分数线,就让我报天海财经大学!】
陈宇好不吃惊。
【麦田:天海财经大学,这不是二本吗?就算你的分没过天大,也不至于去个二本吧?】
【阳光:你怎么知道天财大是二本,这个学校这么出名吗?】
陈宇这才意识到自己露陷,作为一个南方人,他怎么会知道一所不出名的北方二本学校。
他赶紧解释,是因为同学的哥哥在那里上学,所以刚好知道,叶嘉言也没有怀疑。
面对陈宇的质疑,叶嘉言解释,因为是二线直辖市,所以天海市的高校远不如其他发达省份和京州、海城两个一线城市,学校断档断得厉害。第一档是全国排名前十的天海大学,紧接着就是天财大、天师大等几个二本,普通一本根本没有!
这就很尴尬了!
天海市的人又有严重的故土情节,所以很多分数没够到天大的学生,宁愿在本市上个二本,也不去别的地方上211一本,说起来也很搞笑。
现在,叶嘉言的妈妈显然也是这个打算。
陈宇一听这话慌了,自己费了这么大力气才鼓励她考出了好分数,要是她还留在天海,那自己的努力不全白费了吗?
【麦田:你的分数去天财大,也太浪费了吧。实在不行,你可以去京州啊,京州那么多大学,总有适合你的,离天海也不远。】
【阳光:我不想去京州,更不想留在天海,我想去别的城市,离这里越远越好!】
陈宇很吃惊,上次听她这么说还以为是一时赌气,没想到现在看,真是吃了秤砣铁了心。
以陈宇前世的经验看,虽然现在叶嘉言巴不得逃离现在的家庭,可毕业以后还是回了家乡工作,和母亲相爱相杀无休止。
从结局往前看,就算她离家千里也没用,反而给自己增添烦恼。
所以总的来看,京州是她最好的选择。
陈宇本想继续劝她,不等说话,对面却是一句“同学叫我”,就匆匆下线了。
陈宇对着已经变灰的头像,愣了许久。
百无聊赖百感交集地过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同学们睡眼惺忪地打摩的回到学校,高三寝室楼已是遭了洗劫一般的满地狼藉。
回到寝室,收拾东西,相处两三年的同窗彼此无言。
及至各自的父母来到学校,带着东西各自离去,大家挥手告别,很多话要说,却终究只是平淡地打招呼再见,和往常放月假没有半点差别。
可终究,很多事都已经改变了。
回家的路上,董秀英看儿子一脸愁苦,还以为他高考没考好,不敢多问让他烦心。
两人一路无话,陈宇习惯性地要去房间看书,去行李箱里翻书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高中已经结束了,他不用再埋头苦干地学习了!
没有解脱,只有怅然若失!
距离高考分数公布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这些天,考生们注定要经历高中生涯的最后一段折磨。
陈宇倒是放宽心,不过这段日子也没什么事可做,每天就在家里闲逛,以及思考一些事情。
房子的事,孙海波那边早就给母亲办上了工作关系,一连四个月每月准时打3500元的工资进来,当然,收到钱后董秀英会立即去镇上的邮储银行,按陈宇的吩咐给孙海波的私人账户转回去。
四个月的工资收入,虽然够不上半年的流水,但已经可以通融了。
陈宇自然还关注着楼盘信息,但因为这是南方落后的小县城,所以买房卖房都只能通过车站的宣传广告来知晓。
这次回家,陈宇又从车站接了一张,知道自己之前关注的那个楼盘到现在还没卖完,广告上打出了“特惠房源,企业回馈”的字样。
他看得发笑,开发商明显是急了……
这个时间刚刚好。
陈宇让母亲把家里的钱准备好,这半年,父亲出去打工也攒了一万多,加起来勉勉强强够两成首付。
但因为需要还贷款,家里也要用钱,买房还有税费手续费什么的,所以他还是让妈妈找亲戚借了2万块钱,放在手里以备不时之需。
董秀英到现在还懵懵懂懂、战战兢兢,但因为儿子和丈夫已经决定了这件事,她只好照着去办,跟亲戚借钱时还不敢说明,只说是预备儿子上大学用。
好在乡下人家资不丰,但胜在亲戚多,一家借五千也很快凑齐了。
第二天,母子三人带着银行卡和所有证件,直奔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