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赵桓——睁眼汴梁被围

老墨成仙

https://img.ppxs5.com/84/a7/6ad962f5e2.jpg

首页 >> 魂穿赵桓——睁眼汴梁被围 >> 魂穿赵桓——睁眼汴梁被围最新章节(目录)

六十章:必需品?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所谓拉丝,就是强迫熟铁条通过比他小的喇叭形圆孔,将铁条拉长,变细,变成铁丝。

这种强迫通过,比例不能太大,否则,一方面拉不动,一方面也容易把铁丝拉断。

一根锤锻的熟铁条,往往要十多次,逐渐从大到小的拉丝过程,才能变成三五毫米的细铁丝。

强迫铁丝通过比他直径小的孔洞,本身就是一个让金属塑性变形的过程,会导致铁丝内部金相改变,你可以把这个过程看做是对铁丝进行了冷锻。

即使是熟铁,经过冷锻后,材质会变得密实,晶像也会发生改变。

经过数次拉丝后,铁丝的刚性和硬度会变大,塑性变差,拉丝会变得困难,铁丝也变得易断。

五六次之后,铁丝就变的没办法继续拉了。

这个难题困扰了中原工匠们数百年时间,使得中原地区,直径小于一定尺寸的铁丝竟然需要从西域或者海上进口!

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说穿了一文不值,退火就行了!

数次拉丝之后,只要对铁丝进行一次退火,钢硬易断的铁丝就会变回最初的熟铁丝。

另外,赵桓发现,这个时代的拉丝工人们还不懂得使用润滑油。

赵桓点破了这两个简简单单的技术后,兵器监里的拉丝工艺顿时打通了,再不是自己只能拉粗丝。

……

即使解决了拉丝问题,制造锁子甲依然是一件极为繁琐的工作。

甚至进口铁丝的成本,相对于锁子甲的生产成本都只是九牛一毛。

这种盔甲的生产瓶颈在于其繁琐的让人头大的生产过程。

制作锁子甲的第一步,需要将拉好的铁丝缠在一根铁棍上,然后在用錾子将缠好的铁丝沿一条直线錾开,缠绕的铁丝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环圈。

之后,在将这个螺旋形环圈放入一个锥形孔里,用铁棍强行将其从大孔一端压入,从小孔一端压出,锥形孔会强迫螺旋形环圈直径变小,端头出现交叠。

这种端头交叠的环圈就是生产锁子甲环圈的基本原材料。

将这种加工好的小环圈交叠的端头位置,放入一个专用的夹子当中,敲打夹子,将环圈交叠部位夹扁,形成一个交叠的小平面。

之后,用专用的钳子,在这个小平面上“咬”出两个或者三个小孔。

将环圈按照一定的形式编织在一起,再用小铆钉穿过钳子“咬”出来的孔,敲打铆钉,将环圈的两端铆接在一起……

就这样,将一个个环圈,按照既定的规则顺序,穿编起来,几千上万个环圈才能组成一副盔甲。

这就是制作锁子甲的全过程,完全靠水磨功夫,制甲师必须具备极大的耐性,制作周期甚至以年计!

……

为了提高锁子甲的制作效率,赵桓想了很多办法。

首先,他设计了杠杆压力装置,可以一次将四到六个环圈一次压过锥孔,两人配合,一人操作压杆,一人用镊子往锥孔中放入环圈,两个人,一天下来能压出几千个合格的环圈。

以前用来压扁环圈交叠部位的夹子原本是单人操作,操作人一手用镊子将环圈放在夹子的口中,另外一只手用榔头敲打夹子的上部,完成夹扁环圈交叠部位的工作。

赵桓设计了一个杠杆原理的夹子,将夹子夹头固定在台面上,后面伸出去一个长长的压柄,它也需要两个操作,一个人用镊子将环圈放进夹头中,另外一个人根据放料那人的指挥压下压杆,杠杆作用会让夹头中产生数百斤的压力,将环圈交叠部位一次压扁。

两人配合一天也能生产几百上千枚合格的环圈。

他还设计了类似原理的打孔设备……

但这些简单的工具都没办法提高编织锁子甲的缓慢过程……

对此,赵桓想到了一个利用开封府巨大人立资源的办法……

编制锁子甲的工具相对比较简单,一张桌子,一些简单的支架,一柄小榔头,一副仿真人大小的简单人偶,就基本够了。

他在给徐向文的册子中提出,徐向文可以自己生产环圈,铆钉,打好孔,然后将这些环圈,铆钉,甚至是制作锁子甲的工具,赊给京城里的铁匠,锡匠,铜匠,再跟他们高家收购成品的锁子甲……

他甚至让徐向文开办小小的培训学校,免费教人编制锁子甲,向人赊欠工具,制作材料,最后高价回收锁子甲……

至于锁子甲的大小号问题,赵桓也考虑过了,徐向文可以按照军士身材,定制大小不同的人偶,以发放不同大小人偶的数量比例,来控制最终产品中大小号的比例,收到不同号码人偶的匠人只能上交固定号码的锁子甲……

锁子甲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其优点是对战士肢体的限制是最小的!

缺点则是防护力不足,无论是布面甲,轧甲,还是板甲都比它强。

特别是火器出现后,锁子甲的防护力就完全不够用了。

那赵桓为什么还要废这么大功夫生产锁子甲呢?

答案很简单,他打算将这东西作为一种外贸产品,拿到河煌去换良马!

有人也许要说,不是有茶马贸易马?可以用茶叶换良马,为什么要用盔甲?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草原人为什么需要茶叶?茶叶对他们究竟有多重要?

有人说,草原人需要茶叶来补充维生素!

可问题来了?那是草原,并不是沙漠,草原上满地青草,怎么会没有补充维生素的东西!?

草原上能吃的野菜,就多达几十种,牧民怎么会缺乏维生素?

再者说,茶马贸易卖给草原人的都是茶砖,发酵脱水的茶砖里哪还有维生素?

还有人说,草原人主要吃肉,需要茶叶解腻!

但事实是,草原人的主食一直都是奶制品!牲口在牧民眼中的地位和中原农夫眼里的土地差不多,都是生产资料!除了少数部落高层,普通牧民吃肉的频率比汉地百姓高也有限!

实际上,牧民喝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需求和饮食口味的丰富。

即使在大宋境内,除了产茶地区,也不是所有平民百姓都喝的起茶!更何况是距离茶叶产区遥远的青塘地区!

在这个时代的草原上,能喝的起茶的也只有少数部落贵人!

如果茶叶是必需品,那大多数牧民都会因为喝不到茶而生病死去!

茶从来都不是草原上的必需品,在草原上,它就跟民国时代,国人喝的咖啡一样,是一种来自遥远繁华国度,能代表身份的奢侈饮品!

所以,草原部落的贵人们,愿意用多余的马匹牲口换取一些茶叶,一些瓷器,丝绸,布匹,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但也仅此而已。

大宋永远也别想用这些东西从草原上换来真正的最上等的战马!

草原上真正的必需品是什么?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