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拍着林夕的肩膀说:“岳爷爷说过上阵握得住枪,嘴里有唾沫,那就是好兵,戚少保还说,上阵厮杀,再好的武艺也无用,你人在队中,只有整齐划一,阵型不乱,才能向前杀伤敌人,这都说的没错。”
老和尚用手搬过林夕的肩膀用双眼直视着林夕的双眼说道:“他们都是站在指挥官的立场上说的这些话。但如果你当上指挥官,你一定要站在一个小兵的立场上想问题。否则你会栽大跟头的。作为一个普通小兵,如果真要上阵厮杀了,盔甲要弄一身的,记得就算借钱也要上阵的小兵们买套绸子的小衣,有这套绸缎的小衣,被弓箭射中了,拔箭头的时候就能方便点,丝绸有韧性,运气好了箭头射不穿,拔出来的时候人也少遭罪,要不然就要挖一块肉出来。”
绝林老和尚抬起手来,指着北面的高山对林夕说。“而且这套丝绸制的小衣。对付这个山里的那些蛮族的带着毒的弓箭有奇效。因为他们使用的弓力都比较小。箭支的劲道都不大,主要靠箭头上的毒来杀敌人,所以有这套绸缎小衣就可以把那些毒隔绝在外使人不中毒。”
“咱们这支军队是传自戚家军的真正练军方法。戚家军军以12人为一队,每队是队长一人,三队为一旗,每旗设旗总一人,全旗官兵37人啊,三旗为一局,每局设百总一员。官兵共112人。四局为一司,每司设把总一人官兵共449人,两司为一部,每部设千总一人,一部军共899人,三部为一营,设将官一人,总计全营2700人。”
“戚家军部队。小队中有两名团牌手,原先是一长牌,一团牌,两名狼箲手,四名长枪手,两名短刀手,一名火兵持铁尖扁担。还有两名火铳手或两名步弓手。”
林夕这时候发现了一个自己的知识盲点,他光听说狼箲这种武器,但他从来没有见到过后世也没人使用这种武器。
“狼箲是什么东西?”
老和尚这时冲着正在练舞的石天磊喊道:“磊子,去给林夕拿一织狼箲来,让他看看狼箲到底是什么。”
石天磊从墙根儿拿起一根四五米长的毛竹来。毛竹竿儿上的枝丫被砍的长短不一,又把毛竹最顶端很细的部分砍掉,顶部斜着斩成一个尖。
这样一根毛竹,大约三米的样子,毛竹上的枝丫长长短短的向四面八方伸出。
石天磊先用这根竹竿儿向前虚刺了两下,然后突然把矛尖抬到林夕头部的位置,向着林夕身子后面就刺了过去。
矛尖虽然没有对准林夕,可竹竿儿上还支楞着枝杈,眼见着就朝林夕脸上划过来了,偏头肯定不行,只压不止一根儿,林夕只好抬手在脸上一挡。
枝丫并没有划过来,石天磊停手了。可就这几下子,林夕也明白了狼箲的作用,既可以杀敌,也可以扰敌,一枪两用啊。
“可手上要是刀的话,不是三两下枝桠就被砍光了吗?”林夕想了想问道。
“战场上狼箲用的是铁尖。战阵上啊,团牌手在先,狼箲手紧跟。再后面就是四名长枪手、短刀手,游走伙兵压阵。”
“戚家军,军队都是这样的吗?”林夕又问老和尚,
“大致如此,不过有些人把狼箲换成三尖叉长枪手。”
老和尚答了一句,又继续说道。“上阵前团牌手还要背两根投矛,接阵前先投出去。接阵后,团牌手负责抵挡箭矢,投矛或者敌方的长矛,狼箲手负责阻敌,短刀手格杀冲进阵来的敌人,也负责砍杀冲阵精兵。”
绝林老和尚短短几句话就让林夕明白了,这时候的冷兵器作战,原来不是什么排成长横队,喊着跑着就往上冲。
看看戚家军军这小队,配置,防御进攻井井有条,各人有各人的职责,分工清晰明确。第一排团排手负责阻挡中远程攻击,近战时主要负责保护身后的战友,不会冲着就往对面厮杀。
狼箲手负责控制距离,保证长枪手有足够的攻击空间,因为近身战斗长枪手就废了一大半。
短刀手随时注意格杀,突破了长兵器打击范围的敌人。并且在本方战友击败或突破敌人长兵器攻击范围时进行突击。
长枪手才是队伍的主攻力量,他们只管专心杀敌,因为队伍里的其他人都是为了保护他们设置的。
为什么不全部用长枪手呢?你们一个局或者一个司战成严整队形,后面的把长枪全部向前伸,远中近,随便怎么都冲不进来,而且长枪还便宜,便于制造啊。
长林夕不小心把最后这句说了出来。老和尚用手拍了一下他的脑袋。
“谁说长枪长矛好造?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好枪好矛的话。那需要实时保养的。在戚家军的军规中,平时不好好保养枪矛的会被砍头的。”
经过老和尚的介绍,林夕才知道真正的军用的长枪和长矛的枪杆材料是千千挑万选的,还要经过好几步工序才能最后成型。而且他的成功率只有七八成。也就是说100根枪杆的毛坯最后能够成型的只有七八十根。而且稍微保养不及时,枪杆就容易坏掉。
老和尚跟林夕商量:“你练武是没有多大成就的不能学习项羽百人敌,咱们身体做不到,咱们可以学习万人敌。我可以教你兵法。咱们把戚爷爷的兵书学透。你看怎么样?”
怎么办?林夕只能点头答应。老和尚对林夕的这番教育,使林夕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这并不是林夕瞎想。在晚清的时候,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朝廷无力争剿,所以启用了团练制度,由地方乡绅自筹粮饷,私募兵勇,湘军、淮军由此产生。
因为之后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埋伏笔,其实在大清没有亡的时候,就已经早有预兆。当年面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满清的那些重臣居然搞了个东南互保。
现在粮城的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发展成清朝时期的那种情况。只认亲不讲理。如果这样的部队在以戚继光严格的军纪训练出来。
林夕根本没有把握能够控制住他们。到时候占岛的可能是自己,为王的就不知道是谁了。
谁能告诉我究竟要怎么办?林夕自己想的这些问题,脑袋都要爆炸了。
自己的占岛为王计划。林夕想的很简单,但是执行起来处处是困难。现在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寻找一只合格的伙伴,培养一支忠心的武装,怎么这么难呢?
林夕回想起自己所能听说过和找到的所有武装资料,林夕心里最希望建立的就是子弟兵那样的部队。
可是其中的困难重重。首先。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他的思想和军事上的严格训练。
军事上的严格训练,林夕倒可以做到。但是这支军队战斗力真正的核心——思想,林夕却毫无办法。因为他如果把思想在这个时代宣传出来。林夕毫不怀疑的林父就立马会大义灭亲。
大明的军队大都是属于旧军的范畴,武备之间相差都并不太大,并没有存在代差的情况。能够影响战局走向的最大因素正是军兵的勇气和意志。
这个时候正处于在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最终能够一槌定音还是最后的近战肉搏交锋,而近战肉搏便是最考验军兵勇气和意志的时候。
脑海之中只想着当兵吃饷,只想着劫掠发财的旧军,他们的战斗力力始终有限,在战场上伤亡只要超过20%,军队就会崩溃。
戚家军之所以强盛,不仅仅是以为戚继光的赏罚分明,不仅仅是因为其对于军事的见解,火器的强大。
更是因为戚继光知道这个道理,深知思想对于军兵的影响究竟有多么的巨大。
戚继光所做的凯歌为戚家军的众人所传唱,在其后也逐渐成为浙军的军歌。
开口两句便是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第一句教导军兵应当齐心竭力,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第二句以影响民间最深的忠义为切入点,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这两句告诉士兵军中的关系和犯军法的后果。
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这两句是告诉士兵,戚家军赏罚分明。到了战场上,不要有任何害怕,只要放心大胆的往前冲。
最后则以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最后以报效天子以及拯救万民,寻觅封侯。光宗耀祖为结尾。这就告诉戚家军士兵,你努力作战,最后能得到的结果。我大名也给了这些为国作战戚家军的最后的荣耀。林夕的曾祖父就是例子。
戚家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就是一支具备着家国情怀,有着坚定的信仰,领先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新军,之所以能够血战不退,能够杀伤百寇而自身不伤一人,正是因为他们有别于这个时代,领先了整整一个时代,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在战场之上正面击败过戚家军。
可是,戚家军有保家卫国,光宗耀祖作为思想的支撑。占岛为王计划,根本不能拿出保家卫国这个大旗,而对于现在的林夕所能打出的大旗,只有均田地等富贵。可是这个口号提出来作为现在掌握的统治权力的地主阶级,会毫不犹豫的把林夕点天灯的。
而唯一对林夕有所借鉴的。就是太平天国他们金田起事时所采用的拜上帝会。在这此时也不存在传播条件。原因就是林夕所要传教的这些人,基本上都跟西班牙制造的大仑山大屠杀有一些联系。
如果传播外来宗教根本就不会有人信,而且很可能还会遭到反感。这也是林夕在给那些小萝卜头讲故事的时候,无意中打探的一条消息。
林夕想到这里,唯一能能用的手段。只有采用太平天国的手段,利用宗教来团结麾下的各种势力。
但是林夕的脑袋又疼了,中国的这几种本土宗教都不适合干这件事情。唯一稍微符合要求的是属于大明的儒家思想。
但大明的儒家思想也有一个问题,但是如果利用这个当做指导的话。那么根本就不是林夕说了算的,而是由那些能够解释儒家思想的大儒说了算了。所以这个也不能用。
要不自己创立一个宗教思想?其实林夕还有一个利用的教义,就是白莲教。但是林夕只听过这个教派的名字,而且丝毫不了解他的教义,而且这个教派在林夕生活的时代已经消失不见了。
最后,林夕决定还是用道教这种中国的本土宗教。它信众相当广泛。
林夕决定先把这个教义改一下,然后在粮城里开始传教,争取用十到八年的时间发展一批信徒。在用这些人为班底,执行占岛为王计划,这样林夕那个道士的身份就能利用的上。
但林夕有个难处,那就是他所创造的思想。肯定是他从现代学来的那一套。但是如何给这一套思想披上一个这时代人能接受的外衣,却让林夕非常为难,给唯物的思想披上一张唯心的外衣非常困难。如果反过来还差不多。
但是,林夕先决定把这些困难先放到一边去。让自己慢慢的想。一个宗教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一个神仙体系,或者说一个神话传说体系。
这方面,林夕已经略微有一些构想。神话传说体系,也就是说给人们讲故事。
这对林夕是有其他人不能比拟的优势。他在上一世看了不少修仙的小说。
他决定把这些小说和中国远古的一些神话传说掺合在一起建立一套神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