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是大户人家,孙家也是大户人家,礼仪自然按照大户人家的礼仪。
婚嫁讲究三书六礼,尤其家里的老人最兴这个,比如祖母渠氏就让管家严格的执行起了章程。
增母也忙着找了媒婆,是同乡的洪婆子,据传说过五十多对夫妻,无一和离的。
不过呢,王匡却有些兴趣乏乏,每天除了在新市街道上闲逛,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屋子里写一些别人看不懂的公式,研究这火药,他打算这两年就造出火铳,这种在元明时改造出来的武器。
火铳要比突火枪的性能好很多,但突火枪并不利于携带,而且寿命和精度都非常的低。
王匡前世巧合间看过火铳制造的粗略图纸,在大汉完全可以实验一下,但现在的关键在于,他要首先改进出可装备的火药,虽说火药早在春秋战国就出现了,但经过这几百年的发展,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院子里,徐徐走了进来,她的神情这段时间有些低落。
王匡放下了笔,心里知道徐徐是触景生情“你别担心,我早给萧云说了,他正在向凉州诸君询问,等我们回到长安,差不多有周泽的消息了。”
徐徐的眼角还有泪痕,她之前明显哭过,很郑重道“那个人是徐徐青梅竹马长大的,徐徐只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此事,麻烦兄长了。”
徐徐显然对这位周泽很是关心,毕竟从小一起长大的。
有些话,王匡没有说出来,他怕徐徐的情绪崩溃,萧云拖他父亲,然后在军中打听那位周泽的消息,这么长时间没有传回来任何有用的信息,无非两种可能,要么死不见尸,要么投敌了。
凉州与匈奴交界,且那周泽是边军,守卫着武威郡的边关,是抗击匈奴的最前线,所以说上面这两种可能都是存在的。
但王匡宁愿是第一种,也不愿是第二种。
汉律对于投降者,与谋反罪相提并论,即投降者的父母、妻子、子女、兄弟姐妹全部处以弃市极刑,甚至对于临阵投递者,处于灭族之刑法。
换来冯橙橙,让她带着徐徐去外面散散心,王匡也没有什么心思继续研究化学公式了。
前日家里已经把纳彩之礼备齐,绸缎、首饰八件,食物十种,被媒婆带走了,孙家回复的很快,昨日已有回礼,依照祖母和母亲这两位长辈的想法,赶在会长安之前,要把这事情给定下来。
“这次哦,到是来真的!”
王匡现在只希望未来的老婆能贤惠点,别管着自己的私房钱,另外美丑方面,他确是不担心,上次见那美妇人若是岳母,她的女儿少说也不会长得太差。
单论容貌,依照他这憨憨的样子,自己可是“捡了便宜”,奈何重生一次,老天没有给个俊美的脸,也幸好大汉不是看脸的世界。
之后几日的发展,印证了王匡的猜测,先是问名礼,接着纳吉礼,但在纳吉礼的时候,出了意外。
孙氏的那几个少年郎来了,还是骑着马,凶神恶煞的上门了。
孙家与王家相距两三个乡邑,对方住在云杜县城里,当这一伙寻事的人找来的时候,连额头上的汗水都没干,便呼叫这王匡出去问话。
即使王家人客客气气的请他们进来休息,也被拒绝了。
无奈下,为了担心创下祸事,家里的护卫站成了三排,在王家大门内外守护着。
不过,对方还是蛮讲战术的,没打算硬闯,而是先礼后兵。
“兴武侯何在?我孙氏兄弟特来请教武功!”
“堂堂兴武侯莫非不敢出来?呵呵!”
……
任对方无论如何呼喊,王匡岿然不动。
笑话,这孙家,他昨儿可是听母亲说了,那是大汉有名的将门世家,满门上下,大部分都曾在军中效力,现任家主,也就是他未来的岳父,名为孙建。
此人可不简单,在今年中迁左将军光禄勋,历轻车将军、强弩将军,封成武侯,乃是大汉一等一的大将。
即使若干年后,王匡记忆里这位将军依然在朝堂上混得风生水起,被封为奋武将军,大新建立后,又拜立国将军,封成新公。
种种迹象表明,这位孙建将军是十足十的王莽一派,也是他手下名副其实的“刽子手”,为大新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劳,在今春的羌人平叛中,大杀四方,用鲜血奠定了西海郡的平定。
这样的豪雄,他的儿子能弱吗?家里的仆人早上还给王匡灌输了些信息,孙家的这七个儿子,在军营里也是一等一的好手,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武力。
“儿啊,你千万别出去!”增母担心自己的儿子,听见仆人汇报后,跑到后院,见儿子依然端坐,这才放心。
“阿母,儿心中有数。”王匡给了增母一个安心的眼神。
说完后,他便起身,叫来了庄子的十八和十三,这两个是同他前来新野的庄子少年,近段时间都吃的胖了许多。
“去告诉那群杀才,就说本侯爷愿意同他们比试,不过规则由我定,让他们派个代表和我想谈。”
十三出去将条件,果然安生了一会,然后看着一个身材修长,穿戴者铠甲的男子进来了,果然是大家族的,即使是将门,对方依然很知礼数,他先向增母行礼,然后向王匡行礼。
王匡回礼。
“听闻兴武侯想娶我家小妹,文斗我们比不过你,我家兄弟向与你武斗。若你输了,那就是连你自己都保护不好,也就没资格娶我家小妹。”孙志瞪着眼说道。
王匡点点头,很想说一声我认输,但见到母亲气鼓鼓的眼,他换了句说辞“孙家兄长此言对极,但刀剑无眼,我打算拔河决定胜负,我胜了,我说了算,你胜了,自然你说了算。”
“拔河?”孙志疑惑道,他从来没有听过如此古怪的词语。
到是增母和走回来的徐徐她们见怪不怪,反正每次小郎嘴里冒出那些不知名的句子,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
“十八,把你准备好的粗绳拿出来,你和十三先演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