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https://img.ppxs5.com/80/97/e23c6f5a65.jpg

首页 >> 逆天换明 >> 逆天换明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百五十章 圣旨到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大战将至,城内的百姓不免惶恐担忧,与京师内的百姓也没有什么不同。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只能呆在城里,寄希望于官军的保护。

百姓们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亲人被建奴杀害,或是流落失散、生死不知。

时间尚短,还不能冲淡他们的悲痛,但也不会是整天哭啼啼的样子。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可能伤感落泪,感怀思念。

百姓们也是感恩的,没有东江军的解救,没有东江军抵挡建虏、保卫城池他们的命运会如何凄惨,都心里有数。

所以,对于军队的支持,老百姓也是全心全意,毫不藏私的。

以心换心,郭大靖相信这一点。尽管他对自己的军队没有太过苛求,但军纪却远超其他明军。至少,东江军不会抢掠和残害百姓。

吴姐端着大盆走了过来,笑着说道:“干完活儿,还要统计资料,都是哪个村的,叫什么名字。各处都登记好,你们也不用再四下找寻,就能知道有没有自家人。”

城中数万百姓,集中在固定的城区,虽然都想知道自己的亲人在不在、好不好,可自由行动却是不合适,不现实的。

“村子被建奴烧杀,也不知能剩下多少人?”一个女人抹了下眼睛,伤感地说道:“爹娘也不知咋样儿,还有俺哥俺嫂。”

这话立时引起了妇女们的共鸣,有面露凄楚的,有唉声叹气的,还有哭泣和掉眼泪的。

吴姐无奈地翻了翻眼睛,说道:“哭啼也解决不了问题,能到这地步,这也是老天保佑。要是没有东江军,咱们还不知道有多惨呢!”

桂花深以为然,说道:“还是好好干活儿吧,等东江军打跑了建奴,咱们就安全了,能可劲儿地哭。”

妇女们这才纷纷收住悲声,也明白这个理儿。建虏正往这边来呢,到底咋样儿,还说不准呢!

“吴姐,听说东江军要收拢老百姓回辽东?”一个妇女好奇地问道:“是自愿的吧?”

吴姐摇了摇头,说道:“这是没确定的事儿,不要瞎传。”

“就是有这事儿,也应该是自愿,还能绑着押着走哇?”吴姐又补充了一句,“好了,不说闲话了,赶紧把饼子做出来吧!”

辽东是战乱之地,是建奴的老巢,天天要打仗。在老百姓的心里,大概就是这么个印象。

但经过此次战乱,老百姓会有所变化。在他们看来,京畿地区也不是绝对的安全所在,内地的明军更是不堪。

即便如此,愿意去辽东的百姓,依然是极少数。郭大靖也没这个打算,尽管增加人口是东江镇长期的政策。

此时,在巡抚衙门,郭大靖正在恭聆圣旨。

哼,崇祯还真是够抠的,口口声声说什么不吝封侯之赏,可自己率军跨海勤王,又收复遵化,斩首七八百,竟然也没来点实际的封赏。

“微臣,领旨谢恩。”郭大靖腹诽着,叩首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曹化淳把圣旨交到郭大靖手中,收起严肃的表情,微笑道:“郭副帅,万岁期盼殷殷,此战可不容有失啊!”

郭大靖站起身,正色说道:“我军已严阵以待,建虏若想从遵化通过,定要杀得他们尸横遍野。”

曹化淳连连点头,说道:“一战而寒虏之胆,使其不敢再行进犯,郭副帅抄敌后路,应该已有此计划。”

郭大靖笑了笑,伸手相请,说道:“公公放心,东江军不远万里,跨海而来,便是要解君父之忧,竭忠报效。”

“那就好,那就好。”曹化淳笑着说道:“万岁知东江军缺马,已派人传旨,命永平、滦州、山海关等地的军队,先行把马借予东江军使用。”

郭大靖眼睛一亮,说道:“万岁英明,不知这些马匹何时可到遵化?”

“应该就在这几日吧!”曹化淳也不是很确定,只能凭着大概的估计。

郭大靖惊喜过后,马上就想明白了。

这恐怕是不宜期望过高,就算各地驻军全力配合,把骑兵都派来,能有多少,三四千顶天了。

勤王军倒是有很多骑兵,可那些将领想必找了理由让崇祯信服,没有抽调出来,随着传旨的曹化淳和方正化星夜绕道赶来支援。

果然是不能指望别人,反正作战计划也是立足自身,有多少战马,也不影响大局。

还是靠着和建虏作战的缴获,更加靠谱一些。郭大靖想清楚了,却也没什么别的表示,脸上的和熙神情依旧。

“曹公公知兵,万岁特派他来观摩指导。”方正化在旁作着介绍。

曹化淳连忙摆手,说道:“郭副将身经百战,杂家岂敢班门弄斧?皇爷交代了,杂家就是观摩,就是学习,绝不插手郭副将的指挥。”

倒还有点自知之明,郭大靖笑着恭维了曹化淳两句,可却绝不会把指挥权拱手予人,哪怕是有圣旨也不行。

太监学军事,崇祯终于还是走上了信重宦官的道路啊!或许是这次建虏入寇,文官武将都令他大失所望了吧?

曹化淳十二三岁时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后入信王府陪伴侍奉朱由检。

天启年间,魏忠贤害死大太监王安,又把王安的亲信曹化淳发配南京待罪。直到朱由检继位,曹化淳才被召回,并被委以重任。

曹化淳被派来传旨,并观摩作战,确实是崇祯要重整京营的前奏。京营不堪战,在此次建虏围攻京师的过程中,已经显露无遗。

崇祯的计划是“择天下卫所之精壮者”建勇卫营,隶御马监,而曹化淳则是督勇卫营的预定人选。

历史上,勇卫营在曹化淳的督练下,又有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等猛将,确实成为了明末的一支劲旅,如同救火队般东奔西走,与清军、农民军屡次激战。

郭大靖虽然猜到了崇祯的心思,但对太监领军依然心存腹诽。

专业的活儿,就得专业人士干。所谓的知兵,真到了战场上,狗屁也不是。

郭大靖并不想老陪着曹化淳,即便刚刚接了圣旨,崇祯给他加了太子太保,他也不是很在意。

太子太保嘛,不过是有衔无职,一种荣誉性的官衔而已。难道不能给自己晋升为总兵,与满桂等人同列?

若论功绩,郭大靖觉得自己封伯封侯都不为过。当然,这要先给毛文龙晋爵,才能轮到自己。

当然,除了虚衔外,崇祯还赏赐了银令箭,算是在副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些许的权力。

在明朝,明天子赐给臣下的印信一般有尚方宝剑,王命令牌,金、银令箭。

王命令牌可以处死五品下官吏,但是不可处断地方事务;金银令箭可以调派地方驻军,但是不可以杀人,也不可以处断地方事务。

尚方宝剑又称天子剑,所持者可以署理地方政务,对五品以下官员可以先斩后奏,对三品以下官员可以就地停职。

可以看出,尚方宝剑是权力最大的,皇帝轻易不会赐予臣子,特别是武将,就更少了。

现在的武将当中,毛文龙似乎是唯一有尚方宝剑的,是天启帝赐予的。另一位原来有尚方宝剑的是满桂,后来又被收了回去。

“沈硕庆,军中赞画。”郭大靖伸手叫过沈硕庆,给曹化淳做着介绍,“朝鲜义士,其父乃是当今朝鲜王国的左议政沈器远大人。”

曹化淳显出惊异之色,随后便是啧啧称赞,对沈硕庆父子忠于大明的精神甚为赞赏。

沈硕庆执礼极恭,猜想这是郭大靖有意为之,给其一个结交大明内官的机会,为日后沈家在朝鲜的行动铺路。

这么想也不算错,尽管郭大靖对于朝鲜王室的废立并不太注重,但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方正化也赞了两句,便开口说道:“遵化城池已是浇冰加固,从远处看,便如顶盔贯甲。曹公公未进城便赞不绝口,现下能否登城近观?”

郭大靖笑着说道:“这有何不可?末将东施效颦,正要曹公公、方公公指点呢!”

说完,郭大靖便请曹化淳和方正化出了巡抚衙门,登城巡视。

城墙已经冻了一层冰,阳光照射下,确实象披了层闪光的盔甲。

其实,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很有限。建虏又不是用炮轰城,也不是用手脚爬墙,用云梯、塔车之类的器械,影响并不是很大。

但曹化淳和方正化却很是惊叹,一看就是没有什么实战经验。郭大靖也顺水推舟,特意把沈硕庆的建议说了出来,又给沈硕庆的脸上添了不少光彩。

“遵化作为京师门户,难道城防竟然没有火炮?”曹化淳还真看出了点问题,疑惑地问了出来。

别说遵化,就是其它城池,多少也有几门火炮。只不过,都是老式的,威力不大,射程也不远。

“建虏急于撤退,多半会猛攻横亘于官道的阵地。”郭大靖解释道:“所以,末将把火炮都集中起来,准备予建虏以迎头痛击。”

方正化说道:“郭将军,你率所部跨海勤王,想必也没有携带多少重武器吧?”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方公公所言极是。我军只携带了几十门轻型佛朗机炮,要摧毁建虏的楯车,还有些吃力。”

曹化淳明白了,说道:“原来如此。集中了遵化城上的火炮,应该足以抵挡建虏的进攻了吧?”

“曹公公放心。”郭大靖颇为自信地说道:“就算没有火炮,我军也不惧建虏。”

曹化淳露出赞赏之色,说道:“郭将军身经百战,未尝败绩,杂家自然是放心的。”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兵书有云:归师勿遏。郭将军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轻敌啊!”

生搬硬套,只是读过兵书,便敢称“知兵”?

由此可见太监领军的效果,定然不是很好。若是虚心放权,军中有得力将领还好说。要是自大才疏,又独断专行,可就坏菜了。

从太监,也可看出文官领军的弊端所在。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之辈,却要经验丰富的武将听命而行,失败也就不意外了。

“兵之在外,人人思归,当路遏之,必致死战。”

当然,兵书也没有说错,但郭大靖率军至此,就是要死战到底,争取全歼入寇的建虏,以及跟随入关抢掠的蒙古诸部。

打得一拳开,省得全拳来。一战成功,震慑宵小,看谁还敢轻易入关?

只不过,想要全歼敌人,难度还是很大的。主要的问题,还是兵力不足。

集中主力于遵化,堵住了官道,可建虏要翻山钻林,还是难以彻底堵截。

要知道,建虏入关是从马兰峪、大安口、喜峰口三处,两万多东江军不可能分兵处处设防。

但有一点,轻骑逃窜可以做到,想要带着劫掠的人口牲畜、粮草物资安然出关,却是万万不能的。

只要让建虏空手而回,此次勤王行动也就达到了目的。

当然,不到万不得已,皇太极也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肯定要和东江军厮杀较量一番,以求打通退路。

郭大靖相信皇太极这个赌徒,会押上所有。这既是为了后金渡过大饥荒,也是为了自己称帝的抱负和理想。

换位思考一下,郭大靖也会做出和皇太极一样的决定。

东江军已是心腹之患,早晚要战斗,在哪里也区别不大。在遵化城下决战,还要更有利。因为,东江军远途奔袭,重武器不足。

保存实力也要看时候,东江军不惧死战,建虏也同样如此。

反正,在辽东最有威胁的就是东江军,关宁军已经可以排除在外。如果双方的战损相差不多的话,辽东的战局就还能维持平衡。

同样的思维,郭大靖也认为与建虏死战,只不过是平辽灭虏的一部分。

哪怕伤亡惨重,导致在一段时期不能在辽东继续进攻,可他也没有要在三五年干掉建虏的迫切,更没向皇帝吹大牛。

随意地回答着曹化淳的问题,郭大靖的思绪已经飘飞,似乎看到了建虏正带着丰厚的劫掠所得,大车小辆绵延十数里,向着遵化滚滚而来。

………………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