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时辰后,杨倓将长孙无忌送出了东宫,但看今日的长孙无忌有些古怪。
尤其是方才之问答有些古怪,似乎不像是他所认识的长孙无忌。
这些思绪只在脑中一闪而过。
杨倓想到的是父皇为之重新拟定之题目,是以明日开始,刚从何开始,以做探究。
百姓之所望。
离不开百姓,那就从市井开始。
但想到市井之乱,东宫侍卫,压力骤增,或以达不到目的。
杨倓是以否决了这个想法,他打算于明日,转往太学去看看。
太学生同样为大隋子民,有家庭,或可听听他们的期望。
不仅是对生活的期望,更有对大隋之期望。
次日清晨。
杨倓起了个大早。
按照父皇于之告诫,为大隋之储君,当先有个好身体,遂以先围着东宫跑了一圈。
在出了一身汗,另打了一会军中拳法之后。
杨倓稍作歇息,这才进食了早食。
即等到早食吃完,又做半刻钟的休息,这才换上常服,于东宫侍卫的护送下,往太学而去。
长安之于太学,传承久远,时下正是处于大兴城之西南角。
这两年来,有过扩建。
即是现在,太学实际不仅仅是长安有,即是东都洛阳,同样有新设之太学。
此中太学,长安又为京师太学,洛阳自是为常人命名为东都太学。
两者作为大隋的最高学府,亦是每次科举试之时,榜上有名者最多之地,是以天下士人,人人以向往之。
除了外在,说说太学之于内在,更以为名士大儒云集之地。
且自去岁,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杨昭,即以下令,将太学分为多馆,不再局限于只教授儒家之经典。
遂而,逐渐产生了医学、农学、数学等诸多馆目,内中以“博士”为官职。
儒博士,医博士,农博士,数博士……无不是研究各自领域,以透彻之辈。
杨倓自归来长安之后,实际一直想来长安太学看看。
平日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之授课,是以为精彩,但外面之事务,总给杨倓一种新鲜之感觉。
当之早上到来长安太学的时候,正是以上课之时。
在杨倓的感觉里,各馆之弟子,当以各加分类,然后各自学习,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但现实之中,却是让之有出乎意料。
自去岁增设诸馆之后,父皇杨昭,又重新设定了规矩,那即是各馆之士子,在学习之余,可做以旁听。
主学之处,比如儒学经典之册,也是科举之主要内容,当为考核之重点,至于旁听,则不算入太学结业考试之内。
这也直接导致,太学之于学子,不再是再次游学走个过场,混个出身罢了。
于此求学之人,当以完成两年的各馆课程教育,并由太学出题,完成考试,分发太学结业之证后,才算是真正的太学生。
且于太学生,朝中是有优惠,以顺利结业之人,不用参加科举,只需要通过吏部自己阻止的考核,一旦通过,即可于地方或是中央朝廷,以从官从吏。
能进入太学学习者,当由地方长吏以推举,德行不错之士子,或是通过太学主办的招生考试以入内。
在去岁,父皇杨昭以提出此中安排后,朝中臣子多是举着双手通过。
此中之举,又被称作为“恩科试”,实际看去,于世家门阀有利。
毕竟于当下,各地长吏,实际还是多由世家子弟担任,其中推举,自也是为家族利益而先,能大公无私之人,当以为稀少也!
杨倓刚开始并不知道这些内在原因,他早先得晓父皇以做划分,以做考核,是以为规范太学之于教学,于太学之健康良好发展以为益处。
但今日,在之到来,并以普通人之身份,在此间听课之后,以听农学馆的课程之后,又有了不一样之感觉。
原来农事之事,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平日吃之大米,青菜,想要成熟,还有这么多的步骤。其中之探讨,让杨倓对世界的了解多了些,亦多明白农人之不易。
中午间,他又去旁听了医学馆之课程,但见医博士之讲述,让之发现便以医工之属,行事诊断之于复杂,更以需积累……
一连三日,杨倓在东宫听见之余,都会来太学进行旁听。
也是在三日之内,他开始同太学里的几个人给混熟了。
一个名叫高士廉的儒博士,一个名叫虞昶之儒生。
在和高士廉的交往中,杨倓发现此人的知识非常的丰富,于经史涉猎最为广泛。
在经过详细之交谈,杨倓才发现,此间之高士廉做过治礼郎,前两年前,因家事而辞官。
今次为人举荐,遂来太学任教。
杨倓刚开始并不晓得,此中之于高士廉正是其好友长孙无忌之舅舅,便是他或将娶之太子妃,正以为高士廉之外甥女。
只是在第三日,相别之事,以请教学问,谈及到长孙无忌之名字,为高士廉所言,才知晓长孙无忌与之亲眷关系。
而虞昶,在得晓其父之名后,杨倓才知道其人乃是大族出生。
虞昶之父,正是当前的起居舍人虞世南。其伯父,当下正是太子太师,也是杨倓的授业恩师金紫光禄大夫虞世基。
让杨倓记忆最为深刻的,自然是先生虞世基的书法之美。
而虞昶能以为其侄子,亦是让杨倓没有想到。
但同时,皇太子杨倓于京师太学听讲之消息,在第四日之时,终究是被人给捅了出来。
太学诸生,多为高门大户之家,见过杨倓这个皇太子的自然大有人在。
但杨倓还没有寻找答案,只是难得叫了几个好友,即暴露身份,是以让人产生隔阂,让之多生苦恼。
后几日内,他又有去太学听讲,但也只有同虞昶,另有高士廉相聊得来,其余人等,因之身份,再未有之将之视作同窗,而是充满了敬畏。
这次的外出探寻,最后自然是以失败告终,想要了解百姓之所愿,到达了世家大族子弟多以云集之太学,杨倓自晓得寻错了方向。
他打算还是往长安街头走走看。
这次到往之地,以为东西市。
这两年间,东西市之于交易增多,同时伴随来的,则是长安府尹,在时下皇帝杨昭的指示下,于东西市的进一步规范。
甚至在当下,每五日,还有彻夜开放之夜市。
能于此,自然说明了东西市之于安全之保证。
这一次,杨倓乔装打扮,带着同样乔装打扮的东宫侍卫,以往东西市看去。
实际上,东西市之于交易之人,也最为复杂。
有进城来买卖之农人,也有牙人,还有买东西的普通京城百姓,当然,也包括从西域来的远方客商……
杨倓来的时候,东西市,早已开始。
他之本人,是第一次来这种地方。
故而,见到的每一个东西,都以感觉到稀奇。
有小孩子玩耍之于玩具,有各种五光十色的珠宝,有各色香喷喷的吃食。
便是见此,杨倓用身上之钱物,以主动买卖了一些。
当来到一名五十多岁的商贾面前,见之两腿受伤,坐着木凳,还在推销面前之货物,但以买卖甚少。
杨倓一挥手,是以让随行之侍从,全都买卖了过去。
他自己则坐在一旁的凳子上看,与商贾的感谢声中,聊起了天。
“老伯,您双腿都这样了,还出来售卖,家中可有子女?官府有无登基,为您分发一些补助?”
杨倓记得清楚,父皇在今岁初的时候,于关中之地,自然包括长安,实行了身残之百姓的基础生活补助。每月分发量少,但于之已然是够吃了!
但见面前的商贾,听闻此话,哀声叹息道:“唉,实不相瞒,老汉我原本有一儿一女。
儿子四五年前,跟着皇帝老子去打仗,就一去不复返了。
至于女儿,嫁的远,回来也不同意。
家中妻子,时下呢,正以生病。老汉若是不出来做买卖,那药钱又从何而来。
还有公子倒是说的轻巧。
现在的皇帝老子是好,但是啊,就朝廷每月发的那些米,也只够我一人,每天喝喝稀粥,塞塞牙缝。”
杨倓听得越来越不对劲,这和他多日前,遇到的一个户部官吏所言的,有些不一样啊。
而想到此间老伯之子,多半阵亡在了多年前的对突厥之战中,杨倓心中即生了敬意。
他默默将此事埋在心头,转而继续道:“老伯于未来的日子,可有什么盼头?”
看着眼前尚显得稚嫩的少年,以大人般的模样,说出此事,年过半百的商贾,总有一种怪异之感。
但在杨倓的语气中,他不自觉的有种倾诉与信服之感。
“盼头,日子之盼头可多了,不瞒小郎君,老汉呐,确是希望,自家娘子能昨日康复,能希望家中的茅草屋能修缮一下,马上冬天了,老汉冻着没有问题,但并不希望家中娘子冻着了……”
杨倓认认真真的听着,不时的点点头。
离开之前,杨倓没有于之钱物之类,因为他已经看出了,眼前的老者,乃是人穷志不穷之人,以身残志坚之辈。
但他且是让一名侍卫专门留下,以帮助此间老者,送回家中,并以反馈家庭状况,杨倓打算东宫出一笔费用,以做专门安顿。
以之能力,以杨倓之于朴素看法,是以能尽个人之于能力,帮助一人,是为一人。
后十多日内,在明白个人探寻的方向错误后,杨倓几乎每天都会来到市井转悠。
与普通人聊天,以倾听他们的想法,得晓他们的期望,得晓他们的难处。
在交谈之外,是以让之明白官府的另一面,是为不足之处,更是为不应该之地方,即需要改进之地。
每日回到东宫,杨倓最喜欢做之事,不再是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就寝,而是将今日之于所见,用以记录在简牍之上。
文字中的大隋,奏书中的大隋,旁人描述中的大隋……
实际上,多是虚幻的,多是旁人之所见,多是旁人想让之所见。
真正的大隋,是要亲自去看出,去听去看,非一日,而是保证一种状态。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而了解百姓之于想法,百姓之于期望,在实际之上,也是朝廷和地方之官寺,主动改进,主动做成百姓满意之朝廷的重要办法。
杨倓大体有些明白父皇杨昭,为何让他去了解了。
他爱百姓,百姓之间,不像是朝堂上那般,有些虚伪,多以为父皇所言之“演员”。
他爱百姓,除了少部分人,长安城的大多数百姓,皆以为朴实之辈。有人跌倒需要帮助,他们会伸手给予之以扶起,有流浪之人饿了,有人会拿出一块烧饼递之……
杨倓非常喜欢观看,他发现已经喜欢上了大兴城内的东西市。
这里有人情,这里没有尔虞我诈,亦没有权力之交锋,笑里藏刀。
但这一切,也有一个最为基础的前提。
那就是大隋强大,并一直保持强大下去。只有这样,大隋的边关,才不会常受外地侵袭,戍边之将士,才会回家。长安,乃至于天下之地,才会安宁,百姓才能在安宁中,生活幸福。
杨倓每晚都会考虑许多,书写许多。
半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这一次,杨倓以入宫面见父皇杨昭。
今日非是以朝会,但大兴宫内的气氛有些压抑。
杨倓这数日,多处于东西两市之地,以看本地之于民生。
于朝中之事,少了些注意。
只是这些时日来,他能感觉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东宫讲师,脸上的笑容少了些。
这次到达宫内,杨倓明白,朝中应该是出什么问题了?
当然,也可能是其他。
一直到大兴殿之内,以面见父皇杨昭,杨倓都在思考此中之于问题。
“儿臣问父皇安!”
在到达殿内之后,看到一直处在案头,不断批阅奏本,即是半月不见,有些疲惫的父皇杨昭。
杨倓瞄了眼后,当即行礼道。
杨昭抬头,道:“太子免礼,朕上次安排之课业,可有所获?”
一听父皇问起此事,杨倓忙将厚厚的一本小册子交给内侍,以内侍递过去,然后叹了口气,道:“儿臣大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