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太子

拾新

https://img.ppxs5.com/5c/31/96767e4515.jpg

首页 >> 隋太子 >> 隋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第一百九十五章 传承(二)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刚开始,整个朝会,实际还是按照流程走的。

兵部阆中王万石,以汇报边关诸事,以群臣热议这些时日的大捷。

又有仓部郎中杜林整言谈,今岁秋来,收成相关事宜。

……

直到御史台之长吏,御史大夫,正是已有四十二岁的裴蕴出面,言谈近些时日来,一些官吏下狱处置之事后,整个朝堂,瞬间成了菜市场。

大业三年,太上皇杨广以谒者、司隶二台,再于御史台一道,为人称作为“三台”。

在此之前,御史台有着绝对的监察之举,只是前数年前,为谒者、司隶,平分了诸多之权力,

谒者台所瓜分者,正是以奉诏出使,慰抚劳问,并持节察按,遇有冤狱则受而奏之的权力。

至于司隶台,则有职掌巡察京畿内外的权利。

这等情形下,御史台,不再是监察之唯一选择。

但在杨昭前数月登基之后,于此三台,又经过了重新的整合。

御史台之权力,再有增强,几乎恢复到了大隋初期,以文皇帝杨坚执政时期的水平,但以绝大部分,以监察百官职责。

至于谒者台,杨昭将之以监察大隋法律之实行和修正。

司隶台,则成为监察御史台的重要部门,形成此中三个监察部门,相互监督,但又相互写作,最终为皇帝所用之局面。

裴蕴为三朝之元老,实际是在前岁的时候,但因原御史大夫张衡之病逝后,为杨昭直接题名,以为新的御史大夫。

两年多来,裴蕴面对谁,都是一脸和气的模样,也让很多官吏,失去了于裴蕴之警惕。

但万万没想到,在新皇杨昭登基之后,裴蕴就露出了目的。

短短两月之内,不仅处置了几个侯爷,更使直接处置了贪赃枉法的大都督刘征夷,朝散大夫林费于等十多位勋贵。

大隋之于勋位,沿用的,正是以北周之于制度。

共计有十一等之多,以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为其中之目。

得勋位者,自是有功于朝廷,前次被罚者,足可见之,其中多有功劳。但因犯事,还是被拿下。

虽说林费于,没有正式得受勋位。但以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这等官职,以为“散官”,更是给予德高望重之辈。

其中之人,还是被拿下了,足见御史大夫裴蕴之坚决,更以代表了皇帝杨昭之坚决。

在于今日,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之处在于,裴蕴竟然当众朗诵其人之罪名,于众臣听之。

这等行径,正是将其中犯事之人,永远的定在耻辱柱上。此中之行,即是其后世子孙想要从官,也会因名望而难以从之。

很多人怕了,因为便是大兴殿内所站立之人,又有多少是手脚干净者。

杨昭坐在上首,听着吵闹,这同他之前想象的,略微有些出路,他还以为,会有代表出来,以行攻击裴蕴,但没想到了,殿中之人之反应会是如此剧烈。

杨昭心中难免自嘲的笑了笑,世间事,实际上,少多于真正白黑。

民间之所。

有人看似无恶不作,但或懂得孝道。有人看似面上和善无比,但于私底下吝啬无比,甚至背地里,常做欺男霸女之事……

便是大隋朝堂之上,黑白之界限,也不分明。

有人看似是忠臣,但能力一般,处事常有差池,为帝王之所忧虑。

有人看似是奸臣,但治理非常有办法,于百姓之声望,或也尚佳。

他有些明白,即是前些日子,以被之封为司徒,踏入元老堂,以参谋军机要事的大将苏威之言。

那一夜,也只有他同苏威,此间君臣二人,以作对。

且说苏威,乃为大隋大将,即是同当下的张须陀一样,除过司徒外,是同张须陀、周法尚、来护儿,同名的四大护国将军之一。几乎已经到达了将领之顶峰,若是宇文述前番不因家事,而未有于诸子劝阻,进而有失功过,大隋之于护国将军,当为五人才是。

而在当时,杨昭能听得出,苏威是真的发自内心之劝谏之言,亦是于之近些时日所行之事之于总结和感叹。

“陛下有革新之志,于世家门阀之所为,正以集中天下之权柄。

此行,于长远看去,于大隋之一统有利,更于陛下之治理有利。

是结束中原之数百年之割据,以巩固文皇帝之大业成果。

但陛下若于天下贪官污吏,行以一网打尽,但不可操之过急。

朝中是有恶虎,天下亦多苍蝇。

可若用力过猛,只怕会取得相反之结果。

陛下乃鸿鹄之大志之帝王,广开科举,以发觉贫寒士子,更以促进大隋权势之划分,瓦解世家之力量。

但以贫寒士子看之,多属贫寒之辈,更多以诱惑。

陛下之于正确做法,在微臣看来,处罚为一,引导为二。

于官吏之属,形成稳固之常氏,并以循序渐进,捍卫《隋律》,才为正途。

而这一切,正如陛下之念一样,需要循序渐进。”

苏威之言,杨昭实际早就考虑到了。

但他还是想要看看朝臣们的反应,到底有剧烈。

便是今日之行,也是他示意裴蕴之为。

此中之抵抗力,现在看到了,杨昭也就有了新的想法。

而见大兴殿内的未有平息之纷乱,在裴蕴唱完黑脸之后,也该是他这个皇帝出面安抚了。

“此事先告一段落,以后勿需要当众之公众。

然,于犯事之人,当下处置依旧。

自明年开始,于地方巡视,当以形成常态,并由御史台具体负责,务必在地方县寺之所,兴建御史司门,以接受百姓之意见。”

裴蕴作为御史台的老大,当即以应下。

大兴殿内的其他官吏,见天子有退步,这场火马上要烧到他们的眉毛,很快又以退去,许多人都大松了一口气。

故以,众臣在杨昭之后,又集体口呼“陛下圣明!”

至于大兴殿内的上百名臣子,有几人,以为之真正圣明,那就少知了。

大殿后方。

皇太子杨倓亲眼看到了这场“闹剧”,他不由得想起了父皇杨昭,前番教导之言——

大兴殿之于臣子,多以为“演员”,何以为演员?

就是扮演,不真实之说。

他们并非是因为真情实露,乃是为目的而行。

而看着一个个人,方才喊哭喊闹,但在父皇杨昭之声下,又以感恩戴德,杨倓即觉得有些好笑。

人有多张面孔,为父皇所言之“演员”,实际上,若是能演上一辈子,且不为人看穿,那他就是他。

杨倓默默思衬道。

常朝之外朝议后,是为偏殿的内朝议。

内朝议,更为具体,更为重要机密。

杨倓当下虽为皇太子,但之年龄和见识,另有身份,还不具备参加之机会。

故而,被内侍请到了一旁的宫殿内进行休息。

前番数次,也是如此。

每于休息片刻后,杨倓会请示父皇和母后,以拜访母后大刘氏。

等之归来时,常以父皇杨昭主持完内朝会。

到此时,方是父皇抽出时间,指点并以检查教导课业之时,但以时间宽裕的话,杨倓还能去往祖父杨广和祖母萧氏居住的仁寿宫以拜访。

今日,在之让小黄门为父皇杨昭通报,并于幕后通传之后,大刘氏是以迅速传来消息,并使内侍前来接应。

因杨倓已经十多岁了,以为避嫌,自不能在皇宫之内乱走,即是受到母亲之相召,也必须在专门的地方会面。

大刘氏当下,只有杨倓这么一个儿子,但在月前,根据医工之诊断,又有怀孕,是以心情不错。

今日杨倓见之,自感觉母后大刘氏都年轻不少。

而大刘氏也是识大体之人,日常与儿子交谈,少相聊政事,更少指点。

作为皇帝杨昭之女人,大刘氏这些年来,依然看透,丈夫杨昭于长子之培养,乃是让之自己顿悟,绝非是那种,需要依靠他人,注重他人之于懦夫。

她若是妄加干涉,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之作用。

遂以母子之间,每次之相谈,时常以健康吃穿为主。

杨倓的健康自不成问题,因为杨昭最为知晓健康之重要,遂对长子的锻炼,有着严格要求,并于吃喝之间,也有保持体重。

而杨倓这两年来,体魄有所增重,显得有些微胖,皇帝杨昭知道后,于半月前,正以让东宫为太子杨倓准备之饭食,少放入糖分。

时下,杨倓正在和母亲,言之多久没吃糖云云。

从吃糖霜,又以聊到了他以得闻过的制造糖霜之于过程。

“儿臣希望,以后自己也能建造一个专门制作糖霜之地,以生产糖霜,让百姓们,都能吃得起。

以儿臣昨日出宫所见,此于农人耕种一般,也当属于生产力耳!”

杨倓出言讲道。

大刘氏出身大户人家,不过还是第一次听到“生产力”这三个字,同杨倓刚开始一样,有些晕乎乎的。

但在儿子进一步讲述之中,得晓乃是天子杨昭所处之题目,是以觉得见怪不怪了。

天子多奇思妙想,每言语间,必有深意。

其能言此三个字,绝对非她这等妇人所知晓,或涉及治理国家之念。

大刘氏难免嘱托道:“太子记住陛下之言,少说多听多做,即是治理之法,也多蕴藏于内。

时间不早了,陛下当结束内朝议,汝快去罢!

勿要耽误功课!”

杨倓正待起身告退,大刘氏“哎”了声,然后笑道:“还有一事,都忘记给太子言了,太子今虚岁满十三,快有十四了,即为大隋储君,当该准备为你娶亲之事。

我昨日,与陛下相言,谈及长孙家,有一女不错,年岁和你相仿,正以知书达礼。

其兄长,正是以前番长安试之次名,长孙无忌。

太子前番不是称赞其之文章吗?

正是其人也!”

杨倓于婚事,还有些懵懂,不知其中代表之意义。

何况,男女之间,不正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后即以言此,他心中自以记忆。

当听到“长孙无忌”四个字时,大隋储君杨倓的眼睛笑了起来。

“母后,不知长孙无忌之……小妹唤作何名?”

大刘氏白了儿子一眼,然后带笑道:“太子与之婚事还有定计,罢了,也非机密之事。

其人小名唤作‘观音婢’。”

观音婢。

杨倓记住了这个名字,随之向母后告退。

当之怀揣着心思,重新回到大兴殿偏殿时,从内侍口中得知,内朝议还没有结束。

即是半个时辰后,还没结束。

有内侍送入饭食,自然也为皇太子杨倓端了一份。

当内侍从内出来时,手中拿着几张纸,但看之放到杨倓案几一侧,提醒道:“殿下,此为陛下所书,让你稍后,先以作答。”

杨倓抬头看去,发现是他刚刚开始学习的四则运算,只觉得嘴里的饭食,顿时不香了。

而父皇有时间,亲自写出此中题目,杨倓也明白,内朝议之议,于今日,父皇或没有直接打算参与,而是想看看重臣之于争论焦点。

偏殿内部,正如太子杨倓所料,杨昭今日只是一个倾听者,他以让兵部尚书李素出言,谈及建立大隋军学,以处于太学之内,即遭到了像吏部尚书李渊在内的反对,认为此时之于有些荒唐。

李素当然不是轻易放弃之人,自晓的头顶天子给予之压力,是以争执。

这般下来,几人间,引经据典,一直没有产生统一之结论。

杨昭看在眼里,一边为长子书写“考试卷”,一边倾听思索。

见时间不早了,让内侍送来饭食,他同内朝议之众臣一同进食。

这等行为,使得李渊、李素等人,内心无不有些感怀。

便是由此看,天子真以为宽厚之人,体恤臣子。

但吃完饭,该吵的还是继续吵。

毕竟兴建军学,这是与儒学争锋,更有复起百家争鸣之行径,于李渊等属儒生之列,自不同意。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治天下,已成为共识。

若以改变,那将是一场巨大风波。

“今日先散去吧!”

杨昭经过这次试探,见不可为,也没有坚持,只是未来寻机开拓基础学科的想法没有变。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