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诸天从红楼开始

二手电瓶

https://img.ppxs5.com/2e/54/5a01c93a75.jpg

首页 >> 无限诸天从红楼开始 >> 无限诸天从红楼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1.9 史家近况、勋贵困局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1.9史家近况、勋贵困局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就是史湘云的判词,所谓“金陵四大家”史家、“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嫡传大小姐的判词。

卫旭的记忆力随着玉佩的滋养大幅度提升,原以为她只是长大后,随着史家败落才逐渐困苦,想不到竟然是从小就如此。

在如此的生活环境下,却还能如原著那般豁达开朗,这样的心态真的是让人心疼。

其实如果对比一下史家现在的状态,史湘云当前的情况并不算是太奇怪,因为大环境对整个勋贵势力就已经压力巨大。

先说现在的史家。

所谓的“四大家族”,其实势力仅限于金陵,原本是以荣宁二府贾家为核心,这才是他们站稳的根基。

史家本是依附贾家,属于四王八公势力主力,但并非核心,也就比卫家这样的外围强点,别看一门两个侯爵,实际上是跟着贾家混来的。

偏偏在义忠亲王之乱中,当时史家的家主、史湘云的父亲也是主力之一,失败后自囚家中,永正二年、也就是史湘云出生第二年病逝。

之后,史家剩下的两位“侯爷”基本只会搞笑,连自家产业都搞不清,一门两侯,愣是越过越倒退,穷的成了京城勋贵的笑柄。

这样的环境下,史湘云想要过好真的有些过于困难。

再说勋贵集团大环境。

义忠亲王之乱算是一次大洗牌,几乎是把京城所有的勋贵阶层席卷进去,当今皇帝永正帝却依靠文官势力翻盘了。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虽然大顺朝一直战乱不断,但总体只是边境地区如此,内陆早已歌舞升平近百年。

这种状态下,看看贾府内部情况,其实勋贵团体基本都差不多,只是虎死不倒架,哪怕是太上皇时期依然占着大部分位置或资源。

因为长期战事以及战争准备,军方自然是势力大涨,对应的就是文官阵营的长期边缘化。

偏偏北伐失败,不仅仅是他自己扛不住失败的压力而被迫退位,军方、或者勋贵集团同样损失惨重。

那些直接在北伐中阵亡的就不说了,哪怕是是依然手握大权的人员,也受到了整个文官阵营的集体攻击。

当年太上皇之所以选择放弃太子义忠亲王,其实不光是为了“退位不退权”,也有朝堂方面的考虑,更是为了自家江山稳固。

义忠亲王从小被作为太子培养,也是从小就以继承前几代帝王理念为己任,依靠的根基就是勋贵势力。

他要是真的上位,毫无疑问会继续北伐,坚持依靠军方军队勋贵的理念,太上皇已经意识到,这很难行得通了。

不是说真的实力不行、扫不平边患,而是长期以来的文官势力崛起,让他们与军方争权争资源日趋加剧。

要是勋贵还像原本一样强势且有力,太上皇自然不会放弃他们;可偏偏勋贵自己败落的太厉害,普遍性的后继乏人,这就没法办了。

别的不说,就说北伐后金残余势力失败,真以为就光是战斗力不足的问题?

多次中伏,敌人全都是在大顺军的必经之路上预先埋伏;多次补给延迟,偏偏信息就到了后金那里,人家“正好”趁机进攻。

真有这么巧?

呵呵!

就是已经这么明显的情况下,皇室也好,勋贵集团也好,愣是没找出来哪里出了问题,这已经不是尴尬的问题了。

基本上,这之后各方都意识到是文官势力搞的鬼,问题是没有找到证据,就连皇家的喉舌、犬牙锦衣军也没发现问题。

显然是内部已经被渗透严重了。

不仅仅是官员方面,皇家内部其实也不干净。

义忠亲王自幼确定了太子地位,而且一直以来受到朝野内外的一致认可,是公认的帝位不二人选。

问题是,他只是嫡长子,不是唯一的儿子,难道其他人就真的没想法?

所以,其他有想法有能力的皇子也是各展神通,什么合纵连横分化拉拢,各种手段用的飞起,效果却不明显。

勋贵阶层整体认准了义忠亲王,基本就没有外投的,个别几个也都是外围势力烧冷灶,价值实在不大。

这时候,当时还是四皇子的永正帝,看准问题选择了当时普遍不被看好的文官以及读书人团体,这才在泰和帝退位时笑到了最后。

到了这个时候,勋贵们要是还没看出问题,那就真的是猪脑子了。

因此,当义忠亲王选择发动“兵谏”的时候,整个勋贵阶层几乎是毫不迟疑的跟了上去,基本没剩下多少。

理论上说,原本各方公认的太子发动“兵谏”,掌控兵权的勋贵全力支持,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失败。

但是偏偏就败了。

谁也没想到,被时任京营节度使、当时的宁国公贾代化掌控多年的京城三大营竟然有两个选择了跟随永正帝!

意识到最后时刻的永正帝一咬牙,用仅有的两营不足三万兵力守城,却选择了很不地道的“绑架”手段,用各个国公府、侯府家眷逼迫城外叛军投降!

他成功了,虽然所有勋贵都知道,这时候投降就意味着任人宰割,可是继续打的话,打赢是肯定的,但是直接打的断子绝孙,究竟图什么?

最终,八公当时的领头人贾代化(贾代善早已去世多年)第一个选择了投降,其他人陆续跟上,义忠亲王愤而自杀。

直到这时候,贾代化才发现自己手下三大营的三个指挥使,竟然有两个早已通过联姻的方式被文官策反,这三人可都是他一手提拔的!

愤怒之下,他一病不起,两年后病逝。

还好,他死的时候也想到了以后的困境,因此通过与永正帝的交换,将自己的位置交给了王家的王子腾。

之所以不是当时的荣宁二府的人,是因为永正帝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同时提出的条件,就是荣国府继承人贾赦自囚。

原著中这位只会喝酒养小妾的废物,其实是义忠亲王伴读出身,从小以国公府继承人身份培养,京城公认的贾家麒麟儿。

贾代化答应了,但又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贾敬必须取得功名,以后算是文官阶层,这是宁国府的安排。

再加上早已嫁给林如海的贾敏、娶了国子监祭酒长女李纨的贾珠,这是荣国府的路子。

理论上说,贾府以后算是转型了。

可惜,谁也没想到永正帝会这么狠,压根没想过给贾家、或者说是勋贵集团留活路。

贾代化死后不久,探花出身的林如海本在翰林院养望,却先是被调往御史台“升任”兰台寺大夫,不久又调到苏州当了巡盐御史。

这个位置,历来只有皇帝的心腹才能担任,换句话说,林如海其实一直都是永正帝的人。

蛋疼的是,贾代善去世就后继无人的荣国府愣是没看出问题,贾敏这位国公府大小姐也没看出来。

以上这些,一部分是卫旭这四年来搜集到的消息,一部分是他根据现实情况加上原著内容进行的推断。

贾敬应该是看出来了,再加上他虽然考中了进士,却在朝堂上被整个文官阵营孤立,最终逼的他完全崩溃,放弃一切位置入山修道。

贾府最后一位有能力的传人废了。

当然,林如海也没落好,他在巡盐御史位置上一干就是就是十多年,干的爱妻独子全都早死,最后明知必死只能送唯一的女儿到了贾府。

这些,没什么意外的话应该是勋贵阶层下的手,别忘了,这个世界的江南,是勋贵的基本盘,直接下手的,应该是甄家——太上皇泰和帝曾经最核心的亲信。

林如海的探花,当年是太上皇点的。

这种情况下,再结合原著的描述,卫旭对贾府、或者说对整个勋贵集团完全不看好,他绝对没兴趣跟着陪葬,那就只能提高实力。

幸好,卫旭两个多月前终于从玉佩中得到信息,能量收集完毕,也连通了一个世界,他可以穿越了。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