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长安小坊正

罪孽9999

https://img.ppxs5.com/fc/ca/f4b35d9b99.jpg

首页 >> 贞观长安小坊正 >> 贞观长安小坊正最新章节(目录)

第六百零六章 悲剧人生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天蓝,日晴,风暖。

醴泉县,九嵕山,昭陵。

阴嫔的坟茔位置偏僻,小且简陋。

倒真不怪贞观天子绝情,以李祐犯的事,阴嫔能陪葬昭陵都是法外开恩了。

无人问津的阴嫔坟茔,迎来了一身麻衣的李祐。

时不能为阿娘送葬,今姑且补之。

虽奇怪了些,但在人情之中,昭陵令也没阻拦。

对于驴车拉满满一车纸钱,昭陵令也能理解,随手招来从七品下昭陵丞,让他带二十陵户去帮忙。

帮忙只是其一,看着别出什么幺蛾子才是真的。

反正昭陵四百陵户呢,哪怕是失火也能很快扑灭。

你觉得昭陵令会不知晓李祐放妻的事?

多少是听说了的,搞不好李祐还会出点破事,故而昭陵令毅然转身甩锅,让昭陵丞接待李祐。

愿意为僚属挡风遮雨的上官并非没有,但数量真的希少,让下属背锅才是官场常态。

要不然,设这些佐官位,是为了好看吗?

矮小的墓碑前,李祐跪下,磕了三个响头,一缕血丝沿着面颊渗了下来,让昭陵丞手足无措。

疯子,这是个疯子!

正经人磕头,谁磕出血来啊!

李祐点火,一叠叠纸钱燃起,青烟扶摇直上,为死气沉沉的昭陵增添了一缕生气。

“你这一生,命运多舛,好好的贵女,因外祖矢志不渝而沦为阶下囚,外祖被杀后,你被迫委身仇人子……”

李祐絮絮叨叨的话,配合着面上那一缕未曾干涸的血丝,让昭陵丞瘆得慌。

这些事实,虽不少人知道,可谁敢拿到台面上说啊!

尤其是,谁都知道“仇人子”指的是谁啊!

“被迫”二字,更让人毛骨悚然。

“你的阿弟与娃儿,一个坏、一个傻,肆意妄为导致你从德妃降为嫔……”

就这一点来说,李世民还是手下留情了,没让阴嫔彻底跌到才人之位。

“你走了,也解脱了,唯余我夹在李氏与阴氏的血仇中,辗转反侧。”

阴弘智这个舅父,成功地将两家的血仇植入李祐心中。

可惜,即便如此,李祐也无能为力。

文不成、武不就的废物郡王,还时时受人掣肘,无一可用之兵,且有前科、为人监视,李祐也无奈。

就是那心头啊,像一把烈火在焚烧、在炙烤!

蠢蠢欲动的情绪,便如春天麦田里的野草,在疯狂地破土而出,拔也拔不净!

总算在最后,与韦氏和离了。

哎,此生有负,唯负韦氏,自结发以来,没过着一天安生日子,从此一别两宽,永世不要再见了吧。

下一世,你当安享人间富贵,我当永坠泥犁之乌呼地狱。

纸钱烧完,李祐起身,身上粘了不少灰,被熏出的泪混合着快要凝固成痂的血丝,看上去狼狈不堪。

灰暗的眸子看了眼湛蓝的天空,李祐面上泛起温馨的笑容。

“阿娘,我来了。”

昭陵丞都没反应过来,李祐身子猛然一动,头颅撞在阴嫔墓碑上,碑角破开额头,血液与脑浆染透了碑体。

“救人啊!”

昭陵丞发出了中官式的尖叫声,泪水模糊了双眼。

该死的昭陵令,该死的李祐,没一个好东西,都来害我!——

整个翠微殿陷入了诡异的死寂。李祐这惊天一撞,将整个皇室的衩衣、犊鼻裈扯了下来。

这也不是皇室独具的特色,连带世家也有这种现象。

只不过,妾室、庶子,翻不起什么浪。

范铮只能暗暗叹息,寝取仇人女,听起来很解气,可你知道因此诞下的庶子,是何等的煎熬么?

大约是无人在意的,愿李祐的血,给他们一点警醒。

这个缘分,就是孽缘。

李世民手指颤抖着、嘴皮哆嗦着,半晌竟无一言出口。

良久,司农卿韦机出班启奏:“昨夜,韦挺长女韦氏闻噩耗,自缢于房内。”

韦机说的,就是前齐郡王妃。

奇的是,多年下来,李祐膝下竟无一男半女。

这一下,让李世民连宣泄怒火的鹿脐都没有了。

太子当机立断:“着以国公礼葬李祐于高阳原,韦氏特许合葬,原宗正寺判许和离卷宗撤销,国除。”

怎么处置都有不对,索性快刀斩乱麻。

只要是王爵,无分亲王、嗣王、郡王,无论虚实,都有一个“国”的名义存在。

在多数时代,大一统是称“朝”,下面的诸侯封地才称“国”。

不除的话,可以让宗室子某过继李祐,以承齐郡国。

除了,就无李祐的苗裔,连名义上的都没有了。

高阳原一地,多是获罪宗室墓葬之所,如隐太子陵。

李祐的墓志铭,至后世仍存。

一个悲剧皇子的悲剧人生,终于落幕。

“臣长孙无忌有本,剑南道眉州、邛州、雅州僚人反,臣请令右候卫将军梁建方平之。”

这一次的僚人造反,《资治通鉴》说是因令僚人伐木造海船,索取过度而致。

《旧唐书》与《新唐书》,在此事上描述分歧较大。

《旧唐书》记载是梁建方讨伐,《新唐书》记载是茂州都督张士贵讨伐。

当然,亦不排除二人俱有出战。

李世民听闻战事,神色略为好转:“着右候卫将军梁建方,徙右卫将军,平眉州、邛州、雅州僚人之乱。”

此三州,邛州、眉州与益州接壤,若益州有失,则西南震动。

军务,贞观天子还是没对太子放开权限。

御史大夫李乾祐出班:“大唐疆域日增,司法官吏已难承重荷,恳请增设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大理少卿辛茂将出班:“大理寺评事亦有不足。”

这一次,他们争取的不是裹行之位,而是长期正式的职位。

李世民看了太子一眼,太子心领神会:“既如此,着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各增二名,大理评事增置十名。”

这一来,大理评事就有十二名之多。

考虑到大理评事——亦写为平事——负责推按,即推究审问,十二名真的不多。

至于大理司直,那是负责推覆,即复审,覆字即有推翻之意。

贞观天子多少是放权了,他只在旁指导太子大方向,细节不再过问。

再不让太子独当一面,待山陵崩日,岂能撑起乾坤?

终究,这天下是太子的。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