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莫斯科

涂抹记忆

https://img.ppxs5.com/f5/94/10fe5cb76b.jpg

首页 >> 红色莫斯科 >> 红色莫斯科最新章节(目录)

第2482章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将军同志,请恕我直言,您真是太冒失了。”恰科夫斯基摇着头说:“按照您的设想,书中除了会出现最高统帅本人外,还有日丹诺夫、伏罗希洛夫、朱可夫等重要人物,应该如何地描写他们,对您来说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没准会给您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恰科夫斯基的话,让索科夫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光想着《围困》这本书是传世之作,但却忘记了该书出版的年代,史达林1953年病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然后日丹诺夫是1948年去世,伏罗希洛夫元帅活到了1969年12月,就连书中大肆褒奖的朱可夫元帅,也在此书出版前一年的1974年去世。

也就是说,书中的主要历史人物此刻都还健在,要想发表这本书,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若是谁对书中自己的形象不满意,恐怕真的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索科夫心里开始暗暗后悔,他觉得此时写《围困》,就好像在1931年写出《亮剑》,虽说这也是经典,但时代却不对,抗战还没有全面爆发,蒋校长的大军正在搞第四次围剿,让正在敌对的双方捐弃前嫌一起打鬼子,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说出来都不会有人相信。

“恰科夫斯基同志,你有什么好的看法吗?”

“将军同志,我觉得您可以换一个题材写。”恰科夫斯基态度真诚地说道:“比如说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书,以小人物在战争中的故事为主。您看如何?”

听恰科夫斯基这么说,索科夫不禁开始思索起来,假如《围困》这本书不能写了,自己应该重新写本什么书呢?于是他开始思索起主角是小人物的书籍,这样的书虽然不少,但却从来没有出版过中译本。连书都没有看过,光是根据书名,是写不出书的。

想了半天,索科夫却始终没有想到合适的书,只能苦笑着摇摇头说:“恰科夫斯基,我如今脑子乱的很,如果真的不能写《围困》,一时间我还真没有其它的灵感。”

“别着急,将军同志。”恰科夫斯基见索科夫一筹莫展的样子,连忙安慰他说:“您是个天才,我相信要不了多久,您就会有新的灵感,再次写出一本脍炙人口的。”

听到恰科夫斯基对自己的夸奖,索科夫只能尴尬地干笑了两声:“恰科夫斯基同志,您真是太过奖了。”

“我说得一点都不夸张,您真的有这样的实力。”

恰科夫斯基在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前,对索科夫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能否写出一本能让人读下去的,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隔行如隔山,你指挥作战也许是一把好手,但在文学创作方面,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手。但看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之后,恰科夫斯基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他觉得有些人是天生的文学家,所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就能达到巅峰,而眼前的索科夫将军,正好就是这类人。

索科夫想化解如今的尴尬,便及时地变换了话题:“恰科夫斯基同志,听说在战争期间,您一直担任战地记者。”

“是的,将军同志,我一直在列宁格勒方面军担任战地记者,这就是为什么我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以列宁格勒保卫战为背景,因为我对这座城市所发生的一切非常了解。”恰科夫斯基自豪地说:“正是因为我了解这座城市,才能写出让读者喜欢的。”

“想写出这样精彩的,你一定采访过很多指战员吧?”索科夫随口问道。

“是的,我采访很多指战员,有将军、有校官和尉官,更多的是普通一兵。”恰科夫斯基说道:“他们每个人所讲述的故事,我都会用本子记录下来,作为我写的素材。”

恰科夫斯基的话,让索科夫忽然灵光一闪,他似乎想到了点什么,但又没想明白,连忙抬手打断了恰科夫斯基的话:“恰科夫斯基同志,你刚刚说什么?”

“我说,我把采访过的指战员所说的故事都记录下来,作为我写的素材。”

“不对,不对,不是这话。”索科夫拼命地摇着头说:“你好像说什么采访对象之类的。”

“哦,我是说过。我采访的对象有将军、校官和尉官,更多的是普通一兵。”

“没错,就是他了。”索科夫听到恰科夫斯基说到这里,猛地一拍巴掌,兴奋地对恰科夫斯基说:“恰科夫斯基同志,谢谢你,你刚刚给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灵感。”

恰科夫斯基一脸懵逼地望着索科夫,心里暗想我说什么了,怎么就能让索科夫将军产生灵感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试探地问:“将军同志,不知您又有了什么灵感?”

恰科夫斯基不知道,当自己随口说到“普通一兵”时,让索科夫想起了他恰巧看过的同名《普通一兵》,这是作家茹尔巴创作的一部长篇,最初发表于1949年,著名翻译家金人在1951年把它译为中文在国内发行。书中描写了苏军年轻战士马特洛索夫,成长为苏联英雄过程中的诸多感人故事。

大家可能对马特洛索夫不熟悉,他是在战斗中堵德国人的机枪而牺牲的。这本书在国内发行时,正好赶上抗美援朝运动在轰轰烈烈地展开,马特洛索夫式英雄战士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在国内广为传颂。

“恰科夫斯基,你刚刚说的对,我书里的主角应该以小人物为主。”索科夫颇为开心地说:“我刚刚想到了一位英雄,打算以他的事迹写一本书。”

“将军同志,您能告诉我,这位英雄是谁吗?”

“马特洛索夫!”索科夫担心恰科夫斯基不知道马特洛索夫是谁,还特意向他科普:“他是近卫第91师254团2营的一名普通战士,1943年2月23日,在普斯科夫州大卢基城下争夺切尔努什卡村的战斗中,马特洛索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碉堡的机枪眼,使敌人的机枪哑火,从而使得我军顺利攻克了敌军的阵地,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壮烈牺牲的马特洛索夫在1943年6月19日,被追认为‘苏联英雄’。”

“将军同志,我曾经听说过他的故事。”恰科夫斯基点着头说:“听的时候很感动,但作为一名记者和作家,我居然没有想过把他的事迹写成,而您却想到了,真是太令我钦佩了。”

索科夫此刻心里在想,《普通一兵》这本书是1949年出版的,作者要动笔,恐怕都是47或者48年,自己此时写出来,就不用担心和原作者撞车的情况,因此心里果断地下定了决心,待会儿等恰科夫斯基离开,自己就开始动笔写这本书。

“将军同志,”恰科夫斯基不知道索科夫此刻迫切地希望自己快点离开,还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知这本书您打算写多少字?”

索科夫回忆了一下,当年他看这本书的时候,曾经留意过出版资料,里面写的总字数是33万字,便郑重其事地回答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22万字,这本书我打算多写一些,我觉得33万字就差不多了。”

“33万字?”恰科夫斯基把这个字数重复了一遍,说道:“要写完这样的长篇,我估计大概需要半年时间。如果您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比如说要查资料等等的事情时,可以来找我。”说着,还拿出小本子,写下一个号码递给了索科夫,“这是我工作地点的电话,除了周末,其它时间打电话过来,基本都能找到我。”

索科夫把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放进了自己的上衣口袋之后,忽然又听恰科夫斯基问道:“对了,将军同志,您如今在什么部门工作,如果有机会,我想去您的办公地点拜访您。”

听到恰科夫斯基的这个问题,索科夫的脸上再度露出了尴尬的表情:“恰科夫斯基同志,从前线回来之后,上级暂时还没有给我安排工作,否则我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写。”

“什么,您从前线回来,就一直没有给您安排工作?”恰科夫斯基吃惊地说:“战争是五月结束,到现在正好五个月,也就是说,这五个月的时间里,您都待在家里无所事事,才有时间拿起笔写喽?”

“恰科夫斯基同志,战争是八月结束的,而不是五月。”索科夫等恰科夫斯基说完,立即纠正他说:“小胡子的德意志投降之后,我们又调集百万大军,在远东地区和倭寇打了一仗,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我所说的前线,不是欧洲而是远东地区。”

“哦哦,原来是这样,是我搞错了,请原谅我的鲁莽。”

恰科夫斯基又聊了几句,起身向索科夫告别:“将军同志,我还有事情,就不在这里多待了。我们随时保持联系,您有事情找我的话,可以打我留给您的电话。”

送走了恰科夫斯基,索科夫回家就把《围困》的书稿放在了一旁,开始动手写《普通一兵》。这种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战争题材,基本不会涉及到什么敏感问题,所以索科夫非常有信心,写完之后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版。

写作时的时间过得很快,当房门响起,阿西娅从外面走进来时,索科夫已经写完了四五千字的内容。

“阿西娅,你回来!”索科夫扶着阿西娅在椅子上坐下后,关切地说:“你一定累了吧,先坐会儿,我去给你做饭。”

“米沙,别急着做饭。”阿西娅拉住了索科夫的手,问道:“我看你又写了这么多的稿纸,是雅沙那边有回音了吗?”

“没有。”索科夫摇摇头,苦笑着说道:“雅沙好像人间蒸发一般,到今天为止,都没有任何的音讯。”

听到索科夫这么说,阿西娅不免担心起来:“米沙,假如雅沙那边一直没有音讯,是不是就说明你所写的那本书,史达林同志根本不看好,自然也不打算让你写下去。”

此时的索科夫已经想开了,就算史达林不同意自己继续写《围困》这本书也没关系,自己可以先写《普通一兵》,以及其它一些脍炙人口的好。至于《围困》一书,还是等到1953年史达林去世之后再写也不迟。

想到这里,他笑着对阿西娅说:“阿西娅,不让写就不写呗,我又不是找不到书写。且不说我还有三个关于狙击手的电影剧本要写,除此之外,我今天又想到了新的题材。”

说着,他拿起桌上的手稿,递到了阿西娅的手里:“你看看,这是我写的另一部新书。”

阿西娅接过手稿,念出了首页的书名:“《普通一兵》!”

“米沙,这就是你要写的新书?”

“是的,阿西娅,这就是我写的新书。”索科夫不等阿西娅再问,便主动说道:“的主人公是马特洛索夫,你想必听过他的事迹,为了给战友们开辟冲锋的道路,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碉堡的机枪眼,不幸壮烈牺牲,后来被追授了‘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

“对,我听说过他。”阿西娅试探地问:“你的新书,以他为原型来写,写出来之后,会有读者喜欢吗?”

“肯定有读者会喜欢的。”索科夫对此表现得非常自信,据他所知,这本书出版后,曾经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许多国家发行。远的不说,光是翻译成中文之后,在华夏就发行过十几个版本,由此可见,这本书有多么成功。因此他自信地说:“阿西娅,我可以这么说,也许这本书的成绩比不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绝对会是一本好书。我有这样的自信。”

见索科夫如此有信心,阿西娅笑了:“米沙,既然你有这样的信心,我也就放心了。至于那本叫《围困》的,能写,自然是好事。就算不能写,也没有什么关系,那你就写别的。我相信以你的才华,能写出更多的好书。”

面对阿西娅的夸奖,索科夫显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毕竟这些书都不是他的原创,而是抄袭后世比较出名的一些书。

“对了,米沙。”阿西娅忽然想起一件事,连忙问索科夫:“家里的稿纸还够用吗?如果不够的话,我明天下班时去帮你买。”

“新书我打算写33万字。”索科夫看着桌上的稿纸,摇着头说:“这么点稿纸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我明天有空出去买点。”

“外面天冷,你就别出去受冻了。还是等我明天下班时,顺便帮你买回来吧。”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