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台赐宴。
来的人比想象的还多。
就算爬到顶上,老头老太太一个比一个爬的利索,这会儿绝不担心他们老。
若是前头有一块银子、当然不屑一顾,若是一个银印、还是不屑一顾。
年轻的来了,银印他们可以。虽然钧台挺凉快,人多了热闹。
荣家也是一大家子,荣庆周这种的,说不上别人。
别人说他:“你怎么来了?”
荣庆周应道:“兰卿说,有好吃的。”
兰卿是谁?
荣青君心想,祖父特地给荣君泽取的,让他们乱叫,兰卿还是好叫一些。
龚准抱着一个、背着一个,硕果累累,像来遛娃的。
别家带的、好歹是七八岁的孩子,荣家这,带的奶娃。
平原王也抱了奶娃来,是郭太后的曾孙辈了。
一会儿、汪汝迁和吴惠匆匆赶回,吴惠也抱了个奶娃。
这么大老远、将孩子抱回来,就是为给长辈看看。
内官将孩子抱到郭太后跟前。
皇帝赐宴,和郭太后并尊,不再是郭太后坐中间了。但还有个老祖并尊。
别人怎么想不重要。
郭太后也没怎么打扮,她就这么美,前边有帘子,连皇帝一块挡。
皇帝挺威严的。
郭太后就不管了,抱着小孩,哟笑的特欢快。
女官乐了,请晋王妃过来看。
晋王妃过来,小孩看着外祖母直乐。
晋王妃问:“一路上都不辛苦吗?”
有内官笑道:“东皋王和永宁公主一块带的孩子。”
所以东皋王敢这么将孩子带出来。若是从来没带过,那指定更担心。
小孩笑了一会儿,饿了。
晋王妃看着,怎么喂?
野蔓插话:“让荣青君帮忙喂一下。”
郭太后点头。
晋王妃感激。实在是宫里没孩子,没准备。荣家别的不说,程氏生了六个能带大,荣青君也生两个了。徐氏虽然带了奶娃,但没带乳母,麻烦。
荣家人、今天算特地请的,位置还比较好。
晋王妃抱着外孙过来。
荣青君听明白,立即将小世子抱过来。
奶娃哭。
荣青君哄着,一会儿不哭了。抱去喂饱他,睡的香的很。
晋王妃在一边看着,这孩子可真好,吴家现在是好了。
女儿没能回来,外孙回来、也不错。
荣青君自己孩子哭了。
荣长瑶给抱过来:“我看她要抢吃。”
孩子愈发哭。
荣青君哄着:“我们早上出门吃过,这应该饿了。吃完了好睡觉。”
荣长瑶看着,还真成带娃的。三姑的面子最大。
一群人很不满,闹到郭太后跟前。
晋王妃过来、看着,闹什么?老头老太太是吃多了?宫里没孩子,来几个孩子也是喜气。
至于哪个孩子来,管得着吗?一个个的就喜欢管。
那老头不说了,说另一个。
皇帝威严的坐在那儿,好像谁都没看。指望皇帝尊老爱幼?他敬皇帝了吗?
郭太后也话少,那孩子要不是算她曾外孙,她也没那么好。
老头转一圈,对上了敢坐在这儿的老祖。她以什么身份坐在这儿?
她穿的这么美,看着十三四岁,她和皇帝又是什么关系?
老头直哆嗦。
老祖懒洋洋,看这些的戏、有没有精彩的?
汪汝迁和吴惠很快收拾了,回来见陛下和圣人。
陛下和圣人谁先谁后的问题。
郭太后表示不用管她,祈大宝就担起来。
这个样子,皇室还是很满意的。至于老祖,她是整个大郑的保障。
晋王是岳父、哪怕平时没事、这会儿问吴元礼:“勒息城如何?”
吴惠回话:“目前还行,梁叔威暂时在东皋。”
晋王就觉得,两人在一块还好点。对了:“那边的灾情如何?”
吴惠回话:“早有准备,及时救助,暂时平稳。”
晋王觉得他才四平八稳、岳父都有点顶不住了,就问:“需要朝廷做什么?”
吴惠回话:“年应该能过好,朝廷可以再给一些做事的人,那边缺人。”
晋王点头。
虽然东皋有很大的权力,但用人、还是要控制在朝廷手里,也是该多一些人做事。
那老头急着开口:“和为贵。”
汪汝迁坐好了,从容的问:“你在说什么?大家都听不懂。”
一群起哄的:“这在说赈灾、说做事,他就喜欢来虚的。”
老头更失望:“天下和为贵,都不知道吗?”
汪汝迁说:“你家那么多田,问农民收租的时候,都是和和气气的;老百姓得和和气气的给你,要不然,他就是不懂。”
荣贻适拍着桌子的喊:“每次有事为什么都是百姓苦?还要求他和?和你娘!”
又一个喊:“你怎么没站在孟家的门前,让他们和和气气呢?孟家若是不干,你一头撞死在他大门口,我们服你!蒋家造了多少的孽,你知道吗?你屁都不懂!最怕是你懂装不懂!在这儿装什么圣洁?”
来的年轻人多,虽然不是一伙。
有的要表现给皇帝看,那就对不起老头了。
老头气的发抖。
野蔓忙开口:“心平气和,心平气和,跟着我:夫~~吸~~~夫~~吸~~~是不是好多了?”
众人愈发大笑:“并没有。”
“我们好多了!”
野蔓教训:“和为贵有什么不对?”
一群喊:“没有!我们以和为最高目标!”
汪汝迁说:“和是我们终极的追求,但不是用来玩的。就像善,是最普普通通的。对百姓多一分善,租可以少收一点,对他们的困苦有心一点,救助的时候真诚一点。没什么好吹嘘的。”
荣贻遂挺冷:“我们需要做实事的,不是一天说空话的。废话说的太多,越没人信。没有哪个是傻的。”
那有人跳起来、和荣贻遂吵架:“为什么让各国使团住在那破地方?”
荣贻遂怼过去:“破地方?钧都有破地方?”
荣贻适接上:“你知道钧都的地方多贵吗?”
再来一个:“你知道老百姓能住那样的、得多高兴吗?”
那个喊:“这能一样?”
这边应:“怎么地,老百姓能住、你就住不得?你更贱吗?”
汪汝迁说:“陛下能与百姓同甘共苦!”
世子说:“那对他们要求就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