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要大力发展水师,面临的难题其实也是不少。
有江南各省财力的支持,银子倒是不缺,现在欠缺的其实主要是造船用的木料。
虽然水师已经进驻东番岛,可采伐的木材到可用于造船的程度,还需要长时间进行处理,这才是制约大明水师发展的关键。
而且,俞大猷也对现在大明船厂所造之船不满,主要就是见到西式帆船后,对船体下方的隔断密封布局感到不满,可是严重限制战船搭载火炮数量。
船舱里不能布置火炮,而只能在甲板上布置,对于水师来说,无疑,这是非常要命的缺陷。
而此时的文华殿里,魏广德已经手把手教小皇帝朱翊钧拆开双层炮船的上面部分,露出隐藏在其中的下层甲板。
必须承认,大明的工匠真的是心灵手巧。
精密的战船模型,除了大部分零部件是在整块木板上雕刻出来的,然后通过榫卯结构拼接起来。
只要掌握了拼接的顺序,就能轻易把船模拆开和组装好。
而通过组装这样的手工,其实也是对小孩记忆力和想象力的一个锻炼。
当然,现在可没有这样的说法。
但是,小孩子对这样的活动却都是乐此不疲的,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动手活动,而且还是在“课堂”上。
特别是现在的朱翊钧,他现在就在仔细观察魏广德拆开船模的动作,将他们牢牢记在心里。
按照上次魏广德进献福船模型的记忆,魏广德拆开船模后,就会让他亲手拼接起来。
当时,魏广德在拆开的时候,还不断给他讲述船模各部分的用途。
一法通万法通,有了福船的经验,朱翊钧对于拆开的炮船模型也能大抵猜出是什么部件,用途是什么。
因此,魏广德这次并没有再继续解释。
等把上层甲板拆开以后,露出下层甲板,魏广德就停下手里的动作对小皇帝笑道:“陛下,继续往下拆就没必要了,你应该还记得福船的结构,船体内部都是一样的。”
“嗯,朕记得,前几天我还拆开福船模型看了一阵子。”
小皇帝点头笑道,随即有些疑惑的问道:“魏师傅,先前你提了嘴,夷人的船比我们大明的船好。
可朕记得当初你给我福船模型的时候,说下面隔层设计是很先进的,夷人根本就不懂其中的关节。
但是现在怎么又说我大明的船,不如夷人”
“陛下还记得我大明的船都是用隔板分割成一个个舱室,这样设计好处其实很多,那就是船体破裂以后,海水不会通过一个破口淹没一层舱室,相当于进行了密封,水只会注满破损的舱室而不会留到其他地方。
这样的设计,我觉得应该不是古人造船时就想出来的,他们当初为了打造坚固的船,应该是按照房子的设计,用这样的方式增加结构的强度,让船变得更坚固。
至于涂漆密封,应该是后来才想到的。
别说古时,就算现今,船行海上,熟悉的航道还好,可不熟悉的航道,谁知道哪里有暗礁,就把船给撞了,所以我说这样的结构很好。
可也这是因此,船舱里不能安装大型火炮,比如现在水师使用的红夷大炮和发熕,佛朗机炮倒是可以。
夷人的船,内部没有这样的隔断,是相通的,所以他们的船舱是一个整体,可以安装大型火炮,甚至船舱有几层,就可以安装几层火炮,数量堆积起来就多了,上百门也不在话下。
这些,是我大明战船所不能比拟的。
俞提督改造鸟船,建成双层甲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的船舱根本没法改。”
魏广德详细给小皇帝做了解释,不过朱翊钧的疑问也多起来。
“魏师傅,那夷人的船可以不远万里从西方夷人国度到达我大明,而他们又不是用这样的船体结构,那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大明的匠人是否也能依葫芦画瓢做出来?”
小皇帝问道。
“现在俞提督已经让人去学习夷人造船之法,只不过这个比较繁杂,我大明掌握还需要一些时间,也要一步步来,先尝试造小船,然后再造大船。
至于他们的结构,夷人帆船的整个船体框架结构是采用肋骨结构,而我大明帆船是以横舱壁为结构法,至于这肋骨结构.”
魏广德想了想,干脆提笔在纸上画了出来,毕竟类似结构大明确实不多见,魏广德也不好解释,唯有通过画图让小皇帝有个直观感觉。
其实魏广德也没见过西方大帆船的结构图,可是通过俞大猷来往书信提到夷人船只的特点,结合魏广德的理解,也基本搞明白主体结构。
夷人帆船是船底的龙骨,就如同人的脊椎,龙骨上安装的肋骨,就如同人的胸腔,这样形成内部巨大的空间,可以堆砌一层层甲板。
当一张简单的船架图画出来后,虽然魏广德画工粗糙,可小皇帝还是看懂了。
“朕明白了,怪不得装载火炮差距如此之大。”
小皇帝嘴里喃喃低语,随即又说道:“魏师傅,劳烦伱和俞提督说一声,等我大明匠人掌握夷人造船之法后,也做个船模给朕送来,朕要亲手造一条夷船。”
虽然是船模,可魏广德也数的清楚,船模和真船差别不大,所以小皇帝的心里他已经可以算得上一个造船大家了,完全可以指挥匠人造出一条大船来。
当然,还是不考虑安全的情况下,做一条看上去像船的东西。
因为魏广德也不知道,这时候大明的匠人其实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算法,知道造船的长宽比、受力等方法,可不是随便乱造一通,就把船拼接出来的。
魏广德不懂这些,自然也不会说出来。
所以现在在小皇帝心里,他已经是个造船的行家,是嘴巴上能说的头头是道那种。
“陛下,你可以看看这船上的火炮。”
这时候,魏广德忽又说道。
“火炮,不就是模型吗?”
小皇帝不解说道,可手上动作不慢,已经拿起一尊小炮看起来。
“咦。”
拿到手里,小皇帝就一阵诧异,不觉出声。
随即就仔细观察炮管,很久就注意到炮管后部还开了的小孔。
“魏师傅,这炮.能用?”
“呵呵.俞提督让人用生铁打造,这炮还真能打响。”
魏广德乐呵呵说道,“不过也就是听个响,为了安全,使用火药需按照按标准。”
说话间,魏广德就从船模盒底,拿出一个小匣子里,打开,里面分成两层,一层是用丝绸包裹的一个个小布坨,旁边还有很小的木球和一些比较长的引线和一根通条。
“陛下要不要试试?”
魏广德笑道。
“好啊,魏师傅快放给我看看。”
朱翊钧一下子来了兴趣,明军使用的火器,以前魏广德讲边关战事时是有提起的,只是他没有亲眼见过。
现在有了大炮模型,自然想看看效果。
于是,魏广德从小皇帝手里拿过那门红夷大炮开始摆弄起来。
解开一个丝绸包将内部很少的火药全部从炮口倒入其中,用通条夯实,再把一个木球塞进进去,又是用通条捅了几下。
边做边和小皇帝解释这么做的原因,魏广德小时后用鸟铳打鸟,这年头火器的装填大同小异,所以整个装填的动作很流畅。
完成后,将一段引线从炮管后面开口插入其中,嘴里说道:“这就算是装填好了。
炮位旁一般会有一个火盆,里面燃烧木炭,用碳棍做为引火之物。
发射时调整好角度,瞄准敌人,点燃引线即可发射出去。”
说完话,虽然已经装好弹药,可是身边却没有引火之物,一时倒是难住了他们。
“去找找,看有没有火折子。”
魏广德吩咐旁边的內侍道。
“魏阁老,这火折子”
被叫住的內侍有些为难,宫里对引火之物管制很严,因为皇宫里大多都是木头建筑,所以极怕火灾。
魏广德让他找引火之物,可不就难倒他了。
倒不是晚上宫里不点灯,但那都是有专门的太监掌管。
“叫你去找你就去,啰嗦什么。”
看內侍磨磨蹭蹭的,小皇帝就不满喊道。
“是是是,奴才这就去”
“你去内阁那边,那里有火折子,就说我说的。”
魏广德知道,让这个內侍去找管火器的太监怕是很麻烦,说不好还会传到冯保、两宫太后耳中。
毕竟皇帝年幼,什么事儿都没有自主权。
好在内阁虽然在宫里,但是却相对自成一体,夜间也有值夜中书,冬日还要生火取暖,所以有自己的存火之物。
嘉靖四十年那场大火之后,当初连接内阁和会极门的木质走廊被完全拆除,是东阁和宫中其他建筑完全隔断。
在內侍去内阁那边拿火折子的功夫,小皇帝朱翊钧又拿过来一门红夷大炮,学着先前魏广德的样子开始给火炮进行装填。
动作很是生涩,不过大致步骤都记住了,也不需要魏广德提醒。
魏广德就在一边默默看着,只是在使用通条的时候,出声提醒他要稍微用力捅严实。
因为动作简单,所以很快朱翊钧就自己完成了一门火炮的装填工作。
用为用药量很小,塞入木球其实并没有什么杀伤力,虽然打到人身上,如果直接作用在皮肤上或许还是很疼,但如果是打在衣服上,应该就感受不到什么力了。
之所以要加上木球塞住炮口,其实也是为了听响,如果什么都不塞的话,点燃引信后的爆响声就不大,这也是鞭炮为什么要用纸皮裹紧的缘故。
越紧密结识,爆响声越大越脆。
“就先这样吧,陛下以后要玩的话,可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用火,最好别再宫里,选择在花园里最好。”
魏广德在一边笑道,如果有正义大臣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怒斥一声,“奸佞小人”、“弄臣”。
“嗯,朕知道了。”
小皇帝自然知道宫里最怕什么,那就是走水,所以魏广德的提醒他也记在心里。
现在,小皇帝正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其实教什么,学什么都快得很,只要他肯用心学。
而实际上,张居正专门为朱翊钧编制的教材,其实也正和他的口味。
应该说,小皇帝朱翊钧的学习成绩,在历代明朝皇帝当中算是比较好的。
而在真实历史上的万历皇帝,中后期和前期巨大的变化,不得不说,或许和张居正活着时巨大的压力,以及在其死后爆出种种人前人后巨大反差脱不开干系。
虽然张居正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人,但是当初为了扳倒张居正,倒张集团是真的把文官里的一些龌龊事儿都翻到台面上。
虽然确实在皇帝面前败坏了张居正的形象,但也深深的刺激到了万历皇帝,因此他对文官集团多少都产生了看法。
或许,中后期内外廷之间的对立,多少也有其中的缘故。
特别是在万历皇帝气消了后,知道文官集团对张家做的一切,为了面子,他选择什么都不说,而是直接用行动进行回应。
把常盈库的银子想法设法搬回内廷,就充分反映出他对外臣的不信任。
不多时,內侍就急匆匆从外面进来,双手捧着一节竹筒状的东西。
等火折子到手,魏广德扯开盖子,对着火折子上半隐半现的火星吹出一口气,火星就迅速变成一团火苗燃烧起来。
“陛下,我来还是你来?”
魏广德手里拿着火折子,笑着问道。
火折子,可以说就是古代版的打火机。
制作火折子涉及多种材料和工艺,中间每一步都彰显了古人的智慧。
用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的,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将这些原材料转化为可燃的火星。
古代不止有打火机,还有火柴。
据宋朝《清异录》记载,宋初有人把松木条浸泡在硫磺里,做成一种可以引火的木条,一接触摩擦就剧烈燃烧,当时也被称为“引光奴”,后来则叫做“火寸条”,在市场上售卖。
到明代,此物又被叫做“发烛”,从工作原理来说,此物堪称古代的火柴,和现代火柴相比,发烛的唯一区别就是没有使用“磷”这种元素。
“朕来开炮。”
小皇帝兴奋的从魏广德手里抢过火折子,用火焰点燃一门火炮后的引信。
“砰。”
一声清脆炮响,木球打在前面木盒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