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心点儿!这边是李家的地盘,只要过了乘氏,我们就能和黄汉升的部队回合了!”
济阳乘氏,一副如同丧家之犬模样的吕布,也是对着随行的几百名手下说道,继长安失陷、兖州惨败之后,吕布再一次丢掉了自己的老本,只能带着几百名心腹部下仓皇逃跑,而这次他投奔的对象依旧是自己的好女婿秦谊。
就在几日前,曹操军协助刘备围攻濮阳的夏侯惇部,程昱和于禁这一文一武也是悄悄得挖掘沟渠,然后在一个夜晚掘开下邳附近的沂水和泗水,利用两条大河的河水水淹下邳,重创下邳城防。
在这个过程中,在下邳城外的刘备军也是几乎全军覆没,虽然人死得不是很多,但是大部分军队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失去了组织度,随着曹操军架着小船过来救助,挣扎在泥水中的刘备军士兵,很多也是直接被曹军接收。
当时城外一片混乱,吕布军本想趁着这个机会主动出击,打破曹刘联盟的包围,不过这场大水也是限制了吕布军的发挥,再加上曹军早有准备,于禁部都换上了小船继续在城外包围,吕布军的主动出击没能取得很大的效果,马上便被拍了回去。
当淹没下邳的洪水褪去的时候,城外的刘备军已经被曹军全部吞并,下邳的城墙也是在这场大水之中泡烂了不少,更要命的是在沛国前线的曹老板也是带着几千援军来到下邳。
秦谊救吕布的心不是很强,再加上非常忌惮曹操的用兵能力,不想代吕布受过和曹操打硬仗,所以沛国前线的战事并不是很激烈。
而把握到秦谊这个心理的曹操,因为之前也是制定好水淹下邳的计划,提前秘密带队来到下邳,准备速战速决,解决掉秦谊埋在徐州的这颗钉子。
所以当秦谊还没知道曹军水淹下邳的消息时,那边曹操已经带队来到下邳城下。在冷兵器时代,灌水可以说是一个破城的利器,随着沂水和泗水水灌下邳,下邳的城墙也是被泡塌了一部分,本来坚固的下邳也是一时间岌岌可危起来。
看到下邳已经不好守了,吕布也是当机立断准备跑路。此时和历史上的下邳之围还是有些差别,曹操手下兵力不足,同时新降服的刘备部徐州兵还没有完全管理下来,整个下邳围城军到处都是漏洞。
于是吕布也是决定突围,去投靠自己的好女婿秦谊。虽然发生过谋夺秦谊基业的事情,但是吕布从来没有把这些事记在心中,他只记得自己在兖州和曹操苦战一年,帮着秦谊拖住曹操这个劲敌,没让曹操发展起来,自己是有大功于曹操的,等到了雒阳,秦谊不得给他一个实权州牧干干就是忘恩负义、不敬尊长。
不过这场突围战却是打得非常糟糕,吕布军一突围,这才发现是中了曹军的围三阙一之计,吕布所规划的逃跑线路,却是一头撞进了曹操的一个埋伏圈。
也就是吕布骁勇善战,竟然带着一部分精锐手下,拼了个鱼死网破,带着几百名心腹手下杀出了包围网,只是自己的妻小,还有所倚重的谋士陈宫,在这场突围战中都下落不明。
而曹操也是紧追不舍,务必要把可能成为秦谊犀利爪牙的吕布赶尽杀绝,曹操可不想重复前年和吕布在兖州打的那一年苦战,实在太痛苦太煎熬太危险了。
于是在曹操的追兵追逐下,吕布剩下的几百骑也是仓皇而逃,雒阳在西边,可是竟然被追兵压迫得向北逃去。
后来在徐州和兖州的交界地带,吕布也是被曹操追兵追了上来,靠着高顺带队拼死掩护,这才让吕布逃到兖州,却是一头扎进了山阳郡的乘氏县。
这虽然离秦谊的地盘,还有秦谊派出的援军黄忠非常接近,但是却又陷入了另外一个窘境,就是乘氏县的地头蛇李家,和吕布是有着大仇的。
历史上乘氏李家,经过曹操平定北方的一系列战乱后,依然多达三千户,为了向曹操表忠心,李典更是迁移宗族一万三千人到邺城居住。
而现在的乘氏李家,除了本身的一万多人宗族外,还有着老族长李乾所集合的几千食客,也就是说乘氏李家现在一下子能够拉出几千人的队伍来。
在之前的兖州之战中,李乾也是坚定站在了曹操这边,跟吕布对着干。不过吕布也不是好惹的,最终李乾也是被吕布手下的薛兰和李封所杀。这一系列战斗中,乘氏李家所死之人岂是单单一个李乾,双方早已经接下血海深仇。
现在吕布慌不择路得跑到李家地盘上,自然得小心翼翼的,但只要过了这一关,他便来到秦谊的地盘,自然是安全了。
在吕布的一番鼓励下,早已经筋疲力竭的两百残兵,也是振奋起最后的精神,随着吕布继续前进,不一会儿便来到一处几十户人的小村庄。
“大家休息一下,看看有什么吃的喝的!”看着眼前这个小村子,吕布也是想让手下们休息下,毕竟之前已经打过几场仗,接下来还要赶很长一段时间的路,甚至还要再经过恶战才能跑出去。
随着吕布一声令下,两百余名残兵也是鱼贯进入村庄,准备弄些东西吃喝。只是就在这二百来人刚刚进入三十人左右后,异变却是发生了,村落的民房里突然间蹦出来无数的无数,先是一阵弓弩打下来,便将吕布的这三十多名手下杀伤大半,紧接着又从村子的另外一端,跑出来上千人的队伍,更有数百名精骑正在绕后,想要将吕布的残军给包围吃掉。
“是李家!”吕布身边的魏续也是大惊道,只看了一眼这支队伍,他便认出来这些人是曾经和他们打过好几场仗的乘氏李家的族兵来。
——我是强龙不压地头蛇的分界线——
“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季汉书·李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