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打啊!”
就在陈国变天,在新任陈国相袁涣的带领下归顺雒阳朝廷的时候,在并州上党郡,反政府武装已经和大汉政府军展开激战。
由袁绍手下大将麹义率领的三万大军,也是沿着连绵长达三百华里的白陉,进入了上党郡。只是这一路上麹义却是没怎么进行战斗,上党军民在上党太守常林的领导下,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壶关以南的上党百姓,全都在战前便迁到了壶关以北,只留下一些上党本地的郡兵沿途骚扰袁军的补给。
哪怕麹义可以称之为良将,但是面对着这些像是苍蝇般讨厌的地头蛇,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这些地头蛇实在太熟悉地形,跑起来实在太快,让麹义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吩咐手下提高警惕。
壶关这一路,在袁军的最初规划之中只是佯攻,只是在麹义的强烈要求之下,又从袁绍那里要来了一万五千人,不甘寂寞的麹义想要把佯攻打成主攻。
一旦攻破壶关,秦谊的防线便全线动摇,袁军可以攻入秦谊的老巢并州为所欲为,能够有力策应河内的袁绍主力。
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真得来到壶关脚下的时候,面对着这座并州坚城,麹义还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因为壶关的确不好打。
发生在壶关最近的那次战斗,是故河内太守张杨领着不到万人攻打壶关,损兵折将后由现在的当朝太尉秦谊入城诈关,这才帮助张杨取得这次的胜利。此时的壶关守将,正是当日张杨的部下,秦谊的堂爷爷秦华。
主将作为秦家人,收买这一招恐怕很难奏效,而现在麹义手下同样没有一个能够帮助他诈关的秦华故人,摆在麹义面前的也就只有硬攻这一个方法。
作为一个在凉州这种恶劣环境中长大的将领,麹义其人非常坚韧,有一种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朴素观念,在他看来,壶关这座坚城并不是不可攻破的。
所以来到壶关城下的袁军,就在安营扎寨的同时,马上便开始行动起来,在临近的树林附近开始伐木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接下来攻打壶关。
在元氏之战被秦谊部好好教训了一下,这段时间袁军的气焰可是被打下了不少,袁绍也是征集能人研究一些先进武器。像是官渡之战中弄出来对付曹操的高橹,也是配备到袁军之中。正是高橹这些攻城装备的推广,也是让麹义对拿下壶关有着自己的信心。
就在麹义的视察过程中,天色也是渐渐暗了下来。正当麹义想要回到刚刚扎好的大营休息的时候,情况却是发生了变化。本来紧闭着的壶关城门突然大开,一彪人马从城中杀了出来。
“挺有胆色的啊!”看到眼前这一幕,麹义也是忍不住称赞了一句。
麹义祖上因为犯罪,才被流放到凉州去的。麹义成长的过程,正好赶上凉州一波一波的叛乱。在这看似无穷无尽的叛乱之中,韩遂这种举孝廉的凉州名门,马腾这种政府军的偏将军也都被动或是主动踏上造反之路,但是麹义却是一直坚定得站在大汉王朝这边。
于是麹义的从军生涯,便是从被包围被围攻这种状态开始的。打这种仗打得多了,麹义也是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哪怕被敌人围得再死,也不能一味的消极死守,而应该积极得主动防守,也就是给进攻一方制造麻烦。
在麹义看来,壶关的守将倒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趁着袁军立足不稳的时候出来袭营,让麹义忍不住想要称赞一句。
只可惜这个叫做秦华的秦谊亲戚的对手是他麹义,作为一位宿将,麹义也是一直在提防着壶关守军晚上来踹营,在他的刻意要求下,整个袁军大营呈现出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如果有人被袁军表面松懈的状态迷惑,试图袭营,绝对会吃一个大亏的。
果不其然,随着壶关守军出来劫营,本来看山谷有些松散的袁军大营马上便成了一个难啃的刺猬,守卫的营门口的步兵马上坚守营寨大门,弩兵和弓兵也是开始有序得射击,因为黑夜的缘故,场面一时之间乱成一团。
麹义摸着下巴看了一会儿,他因为观察壶关的守卫,此时距离交战地点有些远,也是取出自己的马弓,策马朝着劫营的并州军驶去。而看着麹义出马,他的亲卫们也是策马跟了上来。
麹义的这些亲兵可都是非常忠心的,历史上麹义被袁绍杀掉之后,所部被袁绍吞并,他手下不愿意投降的余部,也是被袁绍尽数追杀干净。
转眼之间麹义便已经来到了两军混战的地点,在用强弓劲弩守住营寨之后,麹义的手下也开始反攻,如果能够趁着壶关军出来鏖战的机会大量杀伤他们,自然是极好的。
而发现袁军根本冲不动的壶关军也是马上开始撤退,后卫部队也是在那里和袁军展开了激战,随着壶关军撤退到城墙上弓箭的射程之内,城墙上面也是倾泻下来一阵箭雨,阻断了麹义军的追赶。
混杂在自己军中的麹义,却是微微前突,张弓搭箭,借助着城墙上的灯光,向壶关军断后的一名骑士射了一箭。
这名骑士已经被麹义盯了一会儿,经常兵临一线的麹义能感觉得到,负责断后的壶关军非常精锐,被他指挥得如臂使指,这人很有可能是壶关军的一名中高层将领。
随着麹义弓弦响动,那名骑士微微一颤,便趴在马上不再动弹,然后便被手下的将士们簇拥着跑进了壶关城。
麹义也不知道刚才那一箭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他之所以冲上去射这么一支箭,杀伤敌军将领和作为一名猎手的乐趣兼而有之。
只是麹义也不知道,该说自己运气好还是不好,他这一箭直接把壶关守将秦华给射死了。
——我是装逼不成反被虐的分界线——
“华率众夜袭,为流矢所中,卒。”——《季汉书·诸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