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紧挨着皇城的太尉府,今天也是特别热闹。
汉天子刘协来到雒阳已经一年时间,秦谊虽然答应下来要重修雒阳城,只是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面,也是和袁绍、曹操连番大战,竟然弄不出人手来给刘协修雒阳城,最终也只是修了一座堡垒似的皇城,而秦谊的太尉府则紧挨着皇城,可以算是皇城堡垒的一部分。
至于现在,刘协更不会让秦谊给他修雒阳城,那边袁术都已经撇开老刘家准备自己单干了,又联络袁绍和曹操围攻大忠臣秦谊,刘协更没心思拖秦谊的后腿——秦谊赢了暂且不说,秦谊输了他们老刘家连皇帝都不是了——对刘协来说,他可以不做皇帝,但绝对不能让大汉王朝亡在他的手上。
于是为了应对接下来的连番大战,秦谊手下的重要将领和谋士们除了几个远在外地的,其他人也是齐聚一堂,倘若这个时候反秦分子们来一个恐怖袭击,弄不好便可以直接将秦谊这么一个政治集团全军覆没掉。
而望着自己的手下,秦谊竟然生出一种大丈夫生如是的感觉来。
经过这六年多的猥琐发育,秦谊这些年终于积累起了非常强大的本钱,文臣之中有荀攸、贾诩、徐庶、法正、司马懿、董昭这样的顶级谋士,还有陈群、钟繇、杜畿、常林、杨俊、孙资、崔钧这样的能吏。
武将之中则有黄忠、赵云、张辽、徐晃、陈到这样能够独当一面的猛将,除去到哥有点儿虚以外,其他四个可都是魏五子和蜀五虎的级别。除了他们五个以外,还有为秦谊镇守北疆的牵招,新招收的西凉强将张绣,兢兢业业在自己岗位上面发光发热的典韦、眭固和浩周。
再后面还有王凌、王昶、郭淮、温恢、令狐邵这样年轻的后备干部,他们已经开始成长起来,很快便能够独当一面。
有这么强大的人才资源,秦谊也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只要能够抗下接下来的反秦谊包围网,这天下很有可能便是自己的,而随着袁术自立为帝,也是让秦谊战胜反秦谊联盟的机会大增。
“诸公!今日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但只要撑过这一战,我们的前途便是一片光明!到时候秦谊定当与诸公共享富贵!”
在雒阳的手下们到齐了之后,秦谊也是简单做了一个开场白,先给大家画一张肥美的大饼,鼓舞一下士气。
“臣定当效死力!”而随着秦谊开口,手下忠臣也是齐齐喊起口号来。
“那么请公达来做这一战的具体部署吧!”接下来秦谊也是主动走到一旁,露出身后挂在墙上的大汉十三州的地图来,而一向不多说话的荀攸也是缓步走上中央,准备将秦谊的参谋班子商讨了许久的应对措施说出来。
“这段时间来,主公也是一直来联络四方志士,来争取更多的支持!虽然可能会有诸侯会站出来支持我们,但这些诸侯恐怕大多都是在观望之中,如果我们的局势处于不利状态,他们多半也不会采取什么行动。一句话,诸位在前线打得越好,取得的胜过越大,对我们整体的局势产生的效果越好!”
这段时间秦谊也是拼命得联络四方豪杰,但是这些人究竟怎么选,秦谊极其手下的参谋们也不好判断。
以人之常情来度之,这些军阀肯定是见风使舵的可能性比较大,到时候一旦反秦联军露出颓势来,他们才会选择下场。而如果秦谊这边战事不利,他们加入反秦一方也是有可能的。
“首先我们最危险的敌人还是袁绍袁本初!根据我们在邺城的内线,在元氏之败后,袁绍也是短时间内征召一支多达十五万人的大军,这段时间也是在积极练兵,另外他还举全州之力,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打造出了一支两千人的具装骑骑兵来,交给他手下骁将颜良来统领!”
因为有许攸这么一个二五仔的情报,秦谊对袁绍军的情况,却是知道的非常清楚,不过知道的越清楚,却是让秦谊觉得压力山大。别的不说,秦谊现在消化掉司隶地区,进行极限动员也就拿出十五万左右的兵力来。更不用说那边还有着纸面实力更深袁绍的袁术,以及历史上最终战胜了袁绍的曹操。
“而且比起曹孟德和袁公路来,我们和袁本初的边界是最长的,袁本初将会从多个方向对我们发起攻击!”
随着开场白过后,荀攸又说出了袁绍势力对秦谊的另外一个巨大威胁,就是秦谊所具有的并州和司隶,竟然都和袁绍的地盘接壤,从常山到上党,再到河内,全部和袁绍的地盘接壤。
“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这次袁本初将会兵分三路攻击我们,其中至少多达十万的主力部队,将会攻击河内郡!”
在没有得到许攸的情报前,秦谊手里的谋士团已经做出了判断,袁绍对秦谊的重点攻击方向便是河内。
之所以会让袁绍做出这个一个选择,还是因为太行山的存在,这条绵延千里的巨大山脉将并州和冀州隔开,其中的太行八陉更是易守难攻的顶级要塞,在这个年代想要打下来非常困难。
其中上党郡便处在太行八陉的保护之中,袁绍军想要进攻上党郡,必须要拿下重镇壶关,在三国这个年代,想要打下一座重镇那可是非常困难的。强如周瑜挟赤壁大胜之势,竟然也要在江陵城下啃了一年才打败曹仁。袁绍要是重兵攻打上党,恐怕能把秦谊给笑哭,然后躲在壶关后面看袁绍的笑话就行了。
而常山国的原因与此类似,虽然常山国位于河北平原上面,和冀州大部是一体的,如果袁绍带着绝对的优势兵力,不说必胜,但是胜利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是打下常山国然后就没了然后,因为常山国在秦谊以并州和司隶为主体的政权来说,就是一处飞地,没了就没了,根本就不影响秦谊本土。
打下常山的袁军,将会面临打上党一样的尴尬,常山虽然和太原挨着,但却隔着太行山脉,想要进攻太原只能走太行八陉中大名鼎鼎的井陉,这条令兵仙韩信都胆战心惊的漫长山谷,绝对能够替秦谊阻挡下数万袁军士兵。
常山和上党,一个打了没啥卵用,一个不好打,剩下的河内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首先没有太行山的阻隔,秦谊方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利优势,方便袁军的进攻。
其次就是河内比上党繁荣许多,算是秦谊治下首屈一指的大郡,如果在河内郡开战,不管是否大胜,只要把战场定在河内郡就能影响秦谊军的政权稳定。
再次就是河内是秦谊政权的一个关节点,是连接并州和司隶的枢纽,一旦拿下河内,直接便把秦谊势力拦腰斩断,使其首尾不能兼顾。
最后就是河内和雒阳只隔着一条黄河,如果袁军能够拿下河内,直接便兵临秦谊朝廷的首都雒阳,秦谊可不像董相国一样可以往关中退,到时候秦谊政权基本上就要面临失败。
“这次我军与袁绍军决战的地点便会发生在河内郡,尽可能要将袁军顶在河内边界上,不要影响我们河内郡的农业生产。河内作为这次作战的主战场,将会由主公亲自坐镇,我和孝直也会协助主公,后勤军需方面则是需要河内太守杨季才提供,而这一战我方的军队将由黄老将军来统领,还有扬武将军所部进行支援,全军上下总数在六万!”
“末将领命!”
随着荀攸做出第一个任命之后,受封讨虏将军的黄忠和扬武将军的张绣也是站出来领命。
“常山那边虽然不是袁军的主攻方向,但是他们至少也会拿出三万以上的兵力进行攻击!自从我们在元氏大破袁军之后,公孙伯圭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便僵了不少,我们也无法指望他来帮我们。常山方面的主将将会是翊军将军、常山太守赵子龙,总计兵力不过一万人,中军师元直将会到常山协助子龙将军。”
“属下领命!”徐庶也是站出来领命道。
“要是实在守不住常山,放弃掉也无所谓,本来我们也没怎么把常山放在心中,但是一定要守好井陉!”看着出列的徐庶,秦谊也是叮嘱道,常山什么的要不要真不重要,别被袁军打到太原就行。
“我和子龙肯定会把常山守住的,不过我得再和主公要一人!白兔,跟我去趟常山吧!”
“眭固敢不从命!”随着徐庶点名,和徐庶这个游侠很投脾气的讨寇将军眭固也是站出来表态道。
作为黑山降将,眭固能力不是特别高,但是这些年在秦谊麾下也是兢兢业业,尤其是在秦谊骚扰袁绍后方,招降黑山降将这些事上出力甚重,也是被秦谊当成了自己人,这次高层会议眭固也是列席。
徐庶把眭固带去常山,就是想利用他在黑山军中的威望,说降一些黑山军军阀为秦谊效力。
自从常山一战之后,张燕部也是被秦谊给打断了骨头,这些年一直都非常安静,也可能是因为秦谊强制迁徙了几十万依附于黑山军的人口到并州和司隶安置的原因,直接减少了黑山军的负担和人地矛盾。
现在张燕治下还有三十多万人口,也算是一个大郡的势力,如果能够让张燕在这场战斗中支持秦谊,绝对能够让袁绍好好喝一壶。
“白兔,你有机会直接告诉张飞燕,他是朝廷的平难中郎将,应该接受我的命令。我赢了,他虽然割据不成,但是做个富家翁、闲散侯爷还是很轻松的。要是袁本初得了天下,他就等着被杀全家吧!或许袁本初能够容他,但是袁本初的那帮子手下绝对会想办法把他碎尸万段的!”
秦谊也是直接把威胁的话说了出来,在秦谊看来,张燕可是把袁绍得罪惨了,因为秦谊的乱入,袁绍手下的重要将领,基本上有亲人被黑山军杀过,譬如郭图这样的倒霉蛋更是被撕一户口本,两家的仇恨根本无法化解,张燕在这事上支持秦谊才是一个正常人的选择。
“末将领命!”
“壶关那边,由牙门将军秦华负责,他手上有四千兵,守卫壶关要塞绰绰有余。另外雁门太守牵子经手下还有五千精骑,将会是并州战场的总预备队,他将会根据战场的形势,选择支援常山或是壶关,甚至直接支援河内!”
“下面是针对袁公路的布置!袁公路虽然兵强马壮,但是想要直接进攻我军,只能从颍川这边进行进攻,我们也就直接守卫颍川便可以了。以主公的意思,想要陈镇军带五千人防卫颍川!”
听了荀攸的话后,镇军将军陈到却是有些一愣,因为秦谊交给他的人有点儿少,只有五千人,这袁术手下可是有着十几万人马,想要用五千人来阻挡这些人实在有些难度。
作为秦谊手下的元老,陈到倒是对自己的能力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能力比黄忠、赵云等人差很多。面对着与袁术实力相近的袁绍,秦谊部也是主力尽出,全部兵力也是近十万,可是面对袁术时却只给自己五千人,虽然知道秦谊必有依仗,但陈到一时之间也是有些害怕自己会把这次的防卫给搞砸了,毕竟过了颍川就是雒阳了。
“叔至勿忧,现在的颍川太守荀文若,乃是天下一等一的智士,虽然他和我不是一路人,但是面对袁术这个谋朝篡位的逆贼,他是绝对不会手软的,荀文若一人可当十万雄兵!叔至你不要担忧!荀文若绝对会帮你守好颍川的!另外我还给袁公路准备了一份礼物,怎么也是我老丈人啊!”看着陈到一脸的忧虑,秦谊也是微笑着对他说道。
——我是喜迎术爸前来送人头的分界线——
谊闻术将兵攻颍川,笑曰:“荀文若可抵十万雄兵,公路之徒何足道哉!”——《季汉书·荀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