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

拉丁海十三郎

https://img.ppxs5.com/6d/70/9f54598788.jpg

首页 >> 刺明 >> 刺明最新章节(目录)

第684章 宋应星!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0684)

山东,青州府,淄博附近。

二月中旬的青州,春寒料峭,寒风萧瑟。北风不断的吹拂而过,卷起地上的杂物,抛洒得到处都是。天空灰沉沉的,一片阴霾,仿佛又要下大雪的样子。然而,田地里忙碌的人群,却一点都感觉不到寒意。有些农民的额头上,甚至冒出了晶莹的汗珠。

新的一年开始了,他们要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搞好自己的田地,期待今年有个好收成。这是虎贲军占领青州府的第一年,也是《均田令》正式颁布的第一年。青州府的民众,只要是符合条件的,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除了每亩地上缴四十斤的税收,其他的都属于他们自己。他们的干劲,自然是高涨异常了。

在春耕到来之前,农科司的全部骨干,都来到了青州府,指导农业生产。农科司的领导,还是老田头。今天,老田头的心情非常好,无论是说话还是走路,都是乐呵呵的。他一个只知道种田的老人家,居然可以到处走走,传授种田的经验,这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老田头的身边,还有几个人,都是农科司的年轻骨干。其中一个,叫做宋应星。另外一个,叫做徐正明。宋应星、宋应升两兄弟都在虎贲军麾下做事,宋应升担任县令,宋应星却是技术骨干。徐正明同样是个发明家,整天幻想着飞行,中国最高的直升机理论,就是这个徐正明提出来的。

青州府本身的耕地面积比较少,人口却相当多,在按照《均田令》分配田地的时候,大部分的民众,分到的田地,都不足五亩,更加需要精耕细作,提高粮食的亩产量。而这个提高,需要专业人士的专业指导。农科司的工作,就是负责这一块。

“哒哒哒”

当天下午,老田头等人正在淄博附近的田地指导农业生产,忽然听到急促的马蹄声。他们急忙扭头,顺着马蹄声看过去,结果看到一队的虎贲军骑兵,正风驰电掣的飞驰而来。

“是都督大人”

老田头虽然上了年纪,眼神却还是相当厉害,一眼就认出来了,带队的人正是张准。因为是在自己的领地上,相对安全,张准的军服,和身边的人有些许的不同,只要是有心人,都能很远就辨认出来。

这一队的人马,正是张准和身边的护卫。他也看到了老田头等人,于是立刻掉转马头,向他们这边奔过来。不过,老田头等人都在田间,阡陌纵横的小路,却是不能跑马的。张准就翻身下马,招手让他们过来。老田头等人急忙从田间出来,上来问好。

农科司的人,除了老田头之外,还是第一次见到张准。他们显然很难想象,张准是如此的年轻,比他们的所有人都要年轻。然而,他们在农科司接触到的一些政策,还有传闻,都表明,张准的眼光,是相当超前的,他制定的很多政策,都非常具有前瞻性。

宋应星和徐正明都是满腹的疑惑。张准年纪轻轻的,还是军户出身,怎么知道的东西比他们这些纯正的读书人还多?根据他们的了解,张准应该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山东,没有离开过鳌山卫的啊

“各位辛苦了”

张准率先笑眯眯的说道。

随着皇太极果断的放弃对虎贲军的进攻,德州和董家堡前线,都暂时安稳下来。根据张准的推断,皇太极的目标,极有可能是冲着朝廷去了。因此,张准立刻从前线赶回,检查春耕工作。重点就是检查青州府的春耕工作。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不容易,尤其是能静下心去踏实的发展,更不容易。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这样的毛病,太多的人太容易犯了。

要是换了其他人来领导虎贲军,可能这时候最积极的,就是抢占地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周围的地盘,都全部抢过来再说。然而,张准采取的,乃是踏实发展的策略,先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能力的时候再出击。或许,这是他的稳重个性使然。

其实,虎贲军现在控制的地盘已经不小了,莱州府、登州府、青州府,都是绝对的安全区,不会再有任何的危险。济南府目前还有一些危险,可能会遭受鞑子骑兵的袭扰。东昌府也是如此,还无法保证绝对的安全。至于兖州府,虎贲军的实力,暂时还没有渗透到那里。

认真说起来,虎贲军发展到现在,也就是两年的时间。用两年的时间,来经营三府之地,显然是不够的。现在的登州府,就有很多细致的工作,尚未完成。青州府更是百废待兴,各项工作,都是刚刚开始。地方大了,处置不到位的事情,会时有发生,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

张准目前最大的不足,就是麾下的文化人太少,这导致内政人员严重不足。认真比较起来,张准其实和皇太极有几分相似,麾下的人都是打仗很勇敢,搞内政就比较麻烦。日后的解放军可以将军队干部就地转化为地方干部,充实内政系统。然而,张准做不到。因为,目前的虎贲军,根本就没有几个文化人。

幸好现在有高弘图、张慎言、乔允升等三个大将在,又有王铭宇、刘航、刘宝玉、刘广生力量在,算是勉强搭起了架子。通过三员大将的关系,虎贲军可以陆陆续续的吸引到一些寒门学子,例如王时德这类人投奔,充实文化人的力量。但是总的来说,文化人还是严重偏少。

真实历史上的李自成,其实也不是没想过发展内政,一方面是军事形势不允许,一方面也是手下没有这样的人才。发展内政和打仗不一样,是要靠文化人的,一味的勇猛,不能给内政带来任何的好处。没有相应的人才,想干都干不了。

只有日后宋献策、牛金星等人投靠以后,李自成身边的文化人,才算是稍微多了一点。但是,距离架构完善的内政系统,还是差得太远。他将太多的文化人,都推到了大顺军的对立面,使得别人不愿意投靠。因此,大顺军的内政系统,始终是一团糟的,根本没有成型。

此外,内政的发展,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军队战斗力的形成,需要时间,内政系统队伍的晚上,更加需要时间。相对于军队的严肃而单调的管理不同,内政系统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多了。即使有高弘图这样的能人全力以赴,有张慎言的协助,虎贲军大都督府目前的内政系统,也仅仅是勉强及格而已。

宋应星、徐正明等人,都是张准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挖掘过来的。他们的到来,的确给虎贲军的内政,注入了相当强大的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方面。事实上,宋应星对于农业科技,的确相当的在行。他到来山东以后,将自己掌握的各项农业技术,有计划的推广开来,让莱州府和登州府的农业发展,逐渐的走上正规化、标准化的道路。

为了让宋应星的技术,更加方便快捷的推广开来,张准让沈凌菲出面,在浮山城兴建了一个活版印刷厂,专门负责印刷各种各样的农业科技书籍。虽然绝大多数的农户都看不懂相关的书籍,不过没有关系,不是有专门的解说员吗?这些书籍,就是为了尽早的形成标准化的解说,以免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变形走样。

现在青州府已经基本稳定,农业生产可以全面的展开,农科司的全体骨干,就到青州府坐镇来了。张准的到来,极大的鼓舞了农科司所有人员的士气。前线的战事如此的紧张,张准还是抽时间赶了回来,这充分说明,张准对农科司的工作,是非常支持的。

寒暄过后,老田头就请张准做指示。

张准含笑摇头说道:“没有什么指示,只要你们踏实干活,我就很高兴了。老百姓欢迎你们的到来,说明你们的工作是踏实的。要是老百姓不欢迎你们的到来,说明你们的工作就是轻浮的。”

宋应星好奇的说道:“都督大人,你之前提到的一些想法,在下仔细的斟酌过,似乎大人在哪里亲眼见过,否则应该无法说得那么清楚明白?只是不知道都督大人是在什么地方看见过,在下也想抽时间去看看。”

张准含笑说道:“呵呵,没有亲眼见过,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他当然不能承认,自己在四百年后,的确亲眼见过很多的事情。自己的很多说法和做法,都是根据后世的人总结出来的完美经验,抄袭进行的,自然是十分的细致到位。这个宋应星,很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要是解说起来,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

宋应星企盼的说道:“都督大人,我们都没有亲自听过你提出的建议,实在是太可惜了。不如,你今天也给我们一些建议?”

旁边的徐正明也是满脸的企盼。

张准沉吟片刻,慢慢的说道:“要说建议,我还真的有一些,就是不知道操作起来有没有困难。要是你们愿意听,我倒是可以详细的说一说。”

宋应星诚恳的说道:“都督大人,只要你的建议是合理的,我们一定会努力去做的。我们别的本事没有,这钻田头地间的本事,还是有的。这一点,还请都督大人放心。”

张准含笑说道:“我的建议,倒不用钻田头地间,就是开拓一下大家的思维罢了。宋应星,你在技术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要是在思维见识方面,稍微拓展一下,你将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宋应星明显能感觉到张准对自己的敬意,他情不自禁的有些奇怪。自己就是一个小小的吏员而已,根本没有任何的品级。自己的家庭,好像在张准的面前,也没有什么可以显摆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张准喜欢自己的技术工作。这还是他的技术工作,第一次得到这样的实质性的重视。

在明朝,好像宋应星这样,不好好的去读书,反而跑到田间地头去看这看那,研究这研究那,在别人看来,纯粹是不务正业。甚至,连哥哥宋应升都觉得,这孩子,绝对是毁掉了。但是来到了山东以后,宋应星却发现,自己的技术,居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为了推广他的技术,张准甚至专门建立了一间印刷厂。这让宋应星感觉到,就算不做官,也未必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努力的稳定自己的思绪以后,宋应星急忙说道:“大人请讲。”

张准点点头,慢慢的说道:“我想说的是大农业和小农业之间的关系。小农业,单单包括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而大农业,却包括农林牧副渔等诸多的内容。农林牧副渔,你听过吗?”

宋应星摇头。

张准看着旁边的徐正明。

徐正明也摇头,表示自己没听说过。

张准点点头,娓娓说道:“我们需要纠正一些陈旧的观点,拓展一下我们的思维。我们要认识到,不仅仅是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才能叫做农业。我们应该将所有的食物,包括田地里出产,包括树林里出产,包括湖泊里出产的,包括大海里出产的,包括养殖场里面出产的,只要是粮食,只要是能入口的东西,我们都应该称作粮食。”

“具体来说,就是不但包括水稻、玉米、小麦、花生、豆类、水果、蔬菜等,还应该包括蛋、奶、鱼、肉、虾等。而肉类也包括很多,猪、马、牛、羊、鸡、鸭、狗都应该囊括在其中。以前,可能没有人将蛋奶鱼肉虾之类的都归入到农业方面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纠正这样的的观点。”

“这林林总总的食物,我们总称为农林牧副渔。农,就是农业,小农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田地里的生产,最主要的就是水稻和小麦,现在还有玉米、红薯、土豆什么的。林,就是林业,包括一切和森林相关的产业,如木材生产,树木种植等。”

“牧,就是畜牧业,包括家禽和家畜的饲养。副,就是副业,如农闲的时候,出去打打工,赚点零花钱,又或者是打猎、农产品加工、传统手工业等等。渔,就是渔业,包括饲养鱼类和出海捕鱼等方面。基本上,农林牧副渔五个字,囊括了农民的全部生活内容。”

感觉自己的解释,有点干巴巴的,张准停下来问道:“能理解吗?”

宋应星斟酌着说道:“大人的意思是,我们的眼光,不要仅仅局限在田地上?除了田地之外,还有更多的地方,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

张准微笑着点点头,赞赏的说道:“对你基本上领悟到了”

他站起来,指着前面的田野,朗声说道:“过去,我们大部分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了田地的上面。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农民们的最高理想。能够拥有一亩三分地,也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均田令的颁布,就是满足他们的这个最基本的要求。”

“事实上,我们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可以发展更多的农业类型。青州府的田地不多,看起来似乎先天条件不足。其实不然。青州府有大量的山地,大量的森林,大量的湖泊,大量的河滩,还有广袤的海湾。这一切,只要我们改变思维,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

“均田令的颁布,并不是要将所有的人,都全部束缚在田地上。实际上,随着生产机械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会越来越高。以前,一家一头牛,耕种二十亩地,已经是极限了。但是,以后,会有更先进的农具,一个人耕种二十亩地,都完全不成问题。那么,多出来的靠劳动力,往哪里安置?自然是要去做别的事情。”

“其实,我并不建议,一家子里的所有人,都在田地里埋头干活。我们的一般家庭,都有好几个劳动力,他们应该将每个劳动力充分的利用起来,除了耕田种地,还可以做点别的事情。例如,饲养更多的家禽牲畜,或者是种植果树,又或者是出海捕鱼,又或者是手工制作某些器皿用具等。”

“我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短处。或许,有的人不擅长种地,但是擅长编织手工艺品。或许,我们有的人不擅长种地,却擅长饲养家禽家畜。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些人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不应该被束缚在土地上,应该有更广泛的前景。”

“只有农林牧副渔等多个方面,都全面健康发展,食物才能真正的丰富起来。没有人饲养家禽家畜,我们的餐桌上,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肉类。没有人出海捕鱼,我们也很难吃到鱼类。我们想要让生活变得更好,想要让餐桌更加的丰富,就要积极的发展农林牧副渔。”

“因为战乱和饥荒的缘故,我们目前,基本上都停留在吃饱就是最大满足的阶段。一个月能吃到一次肉,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但是,这样的日子,相信大家都不会满足。想吃肉的日子,会越来越多。届时,市场对于家禽家畜的需求,就会非常的旺盛。”

宋应星明显眼前发亮。

张准的说法,的确是极大的拓展了他的思维。他本来就是爱思考的人,在思考农业技术的发展之外,如何提高社会的总体粮食产量,也是他关注的。但是,他以前的目光,的确是只关注在田地之间,对于田地之外,不是非常的关注。

宋应星期盼的说道:“都督大人,你的话给在下很大的启发。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以前的一些做法,一些习惯,一些老传统,都有可能需要改变了?”

张准点点头,赞赏的说道:“你的领悟能力很强,的确如此。我们需要改变的东西,其实不少。既然我们树立了大农业的概念,就要统一筹谋了。有些想法和做法,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不然。”

“比如说,放火烧林,开荒垦田,以前我们经常这么做,从来没有觉得这样不对。但是现在,我们要想一想。烧掉森林以后,开垦出来的田地,能种多少的东西,能获取多少的利益?而我们要是保存这片森林,又能获取多少的利益?”

“森林没有效益吗?当然有。木材就是巨大的效益所在。我们虎贲军需要大量的木材造船,种植树木,也是一项长久的产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起来有点远。但是,只要不是急功近利的话,林业的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木材,永远都是不够的。”

“湖泊也是如此。以前,我们拼命的往湖泊里面填土,扩大田地的面积。要是我们用湖泊来养鱼,会有多少的收益呢?青州府最大的湖泊,就是清水泊。这个湖泊我去看过,里面的各种鱼非常的多,当地的渔民都捕捞不完。这么大的一个天然宝库,我们居然遗忘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徐正明轻轻的插口说道:“都督大人,一家一户的,连渔船都买不起,想要对付一个湖泊,不容易吧?”

张准点点头,缓缓的说道:“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微微顿了顿,张准从马背上拿出一个皮囊,喝了两口水,接着说道:“灵山卫的大农庄,你们都去看过了吗?”

宋应星点头说道:“我们都去看过了。”

张准意味深长的问道:“感觉如何?”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求月票这一章发出去,本书就要超过三百万字了三百万字啊,一个不大不小的关口……求小小的打赏……】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