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地主

木子蓝色

https://img.ppxs5.com/72/f2/3659bb6a1e.jpg

首页 >> 逍遥小地主 >> 逍遥小地主最新章节(目录)

第228章 占城稻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司农卿刘祥道对李逍这个借调来的下属可是很照顾,李逍只说一句种玉米需要些马粪,结果刘祥道立马在早朝时亲自去跟太仆寺卿扫招呼。第二天,太仆寺就运来了一百车马粪。

司农寺只要管粮食,而太仆寺则主要管马。

掌管天下马匹的太仆寺里有无数的牧马监,马多自然马粪也多。

古人很早也就认识到了粪肥对于庄稼的帮助,南北朝时期所著的农书齐民要术一书里,就利用牛粪的畜肥制作法,这种方法称为踏粪法。

在唐代以前,家畜的粪尿已经很普遍的被用于施肥。

至于人的粪尿做为肥料虽在西汉时也开始有记载,但直到此时粪肥还是以畜粪为主,人粪尿还是较少使用。

太仆寺因为管理天下马匹,拥有众多马监,因此太仆寺便拥有大量的马粪,甚至在长安的各个衙门里,太仆寺因为管着马监拥有大量马粪,而成为最有钱的衙门。

他们每年光是卖马粪的钱,就让太仆寺的小金库最满,每年太仆寺的官吏们都能拿到许多额外的收益。

说白了,这年头又没化肥厂,甚至人粪都没有怎么得到全面应用,畜粪便成为帮助土地恢复肥力的主要方法了。

太仆寺拥有大量马粪,就相当于有了全国最大的肥料厂。

一百车的干马粪,对于现在试种玉米来说自然有多,不过多多益善。那几小块要试种玉米的地都被施了不少马粪,剩下的则施到了剩下的田里,今春种不了玉米,等明年还可以种,甚至下半年都还能种。

看到太仆寺还有这样的资源,李逍请刘祥道吃了顿饭,然后大方的送了他两株玉米苗。

“这两株苗不在朝廷登记的玉米种子数量之内,是某所私有的,刘司农尽管拿回去养着,这玉米其实养在家也是挺好看的观赏物。”李逍两株玉米苗一出手,立即让刘祥道两眼眯了起来。

在李逍眼里,两株玉米就是两株玉米,但在刘祥道眼里,这可是祥瑞啊。

“真不在朝廷登记的种子数之内?”

“不在。”

刘祥道呵呵笑着收下了。“李监正有话直说。”老油条很聪明,知道李逍肯定是有事相求。

“有两件事情,一是想请刘司农帮忙牵下线,我想找太仆寺也买点马粪呢,你知我家里也有千多亩地,刚授了爵,又多了几百亩地。不过蓝溪的地嘛,太瘦,肥力不够,要是能有点马粪,也能大大提高下地力。”

“哦,这么点小事,当然没问题。”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刘祥道很痛苦的答应了,反正也是点小事。以他的地位,找太仆寺卿牵个线,不是什么问题。

“多谢刘司农,那马粪市价多少,我都照样来的,就是需要有人帮我牵条线。”

“好说好说,还有一件是什么事,我帮的上忙的绝不二话。”

李逍找刘祥道第二件事情就是买粮,一千五百贯债券已经印好,也给老王送去了。老王的一千五百贯现钱也都送来了,在李家都堆成了一座铜山和帛山。筹到了钱,自然得赶紧买粮入仓。

而这长安城里,谁粮食最多?

当然是司农寺,司农寺可是管粮食积储和百官禄米的,京师各大仓里的粮食,都在司农寺手里。

司农寺管着的粮食负责供给皇帝和宫廷,还有驻军的士兵,以及百司各衙官吏等,当然也还负有向京师百姓出售粮食的责任。只不过他们一般不小打小闹,都是卖给那些大粮行,算是个批发商了。

“你要买粮?买多少?”刘祥道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呢。结果是买粮,司农寺别的不多,唯有粮食是最不缺的,那就跟太仆寺里的马和马粪无数一样。

“买五千石粟如何?”李逍试探着问。现在粮价节节升高,不少粮商已经开始限量发售了,有钱也一时买不到太多粮食。

“不就是五千石粟嘛,李监正也是咱们司农寺自家人,当然没问题了。这样,我做主,给你一个最低的价格,每斗二十文吧,这算是自家人的价格了,如何?”

如今长安粟价一斗三十文,不过这是零售价。各大粮行在司农寺那里能拿到粮的价格其实也要低些,而刘祥道给李逍个面子,开的价更低。

不过这样一来,一下子给李逍省了三分之一的购粮款。

二十文一斗,五千石仅要一千贯钱而已。

“刘司农,我手里有一千五百贯,五千石粟一千贯,还剩下五百贯,你看能不能再卖点米皮糠给我呢?”

米皮糠,是带着碎米的糠,这是司农寺在加工碾米的时候碾碎的那些,和一些比较细小的糠皮,有些则是米皮,一般这种米皮糠是供给宫廷御马和禁卫军的战马做饲料的。

当然,因为这米皮糠里也含有不少的碎米、米粉,其实也是能吃的。灾荒之年,许多百姓甚至只能吃点麦麸和米糠掺野菜、树叶呢。

米皮糠这么高级的东西,他们想吃都吃不到。

“李监正这是要买来喂牛吗?”刘祥道问,他知道李逍曾买过一千头牛,还以为是要买来喂牛呢。不过米皮糠毕竟不是米,如今米价斗米五十文,司农寺里的价格还要便宜些,也就是四十文左右。

米皮糠则更便宜了,五百贯要是都买米皮糠,那可是能买许多的。就算有一千头牛,也吃不完啊,毕竟就算是禁卫军的战马,也不是全吃米皮糠,而是掺杂一点。

“不瞒刘司农,是买来人吃的,今年大旱,夏收肯定歉收,撑到秋收是难的。米皮糠饥荒之时,也是不错的粮食。我们蓝溪乡要建一个义仓,到时供乡中百姓共渡难关。”

“想不到李监正如此用心良苦啊,没问题,我算你十文一斗,一石百文。五百贯,我给你五千石。”

“多谢刘司农。”李逍知道这是刘祥道给面子,一斗才十文,不过米价的四分之一。这真是相当优惠的价格了,五千石啊,虽说平时是给战马吃的,但饥荒时这可就是救命粮了。

五千石粟加上五千石米糠,李逍心里大安。

“这事情低调点,现在粮食紧张。”刘祥道交待。

“刘司农放心,我会低调的。”

这也就是现在还未入夏,粮食危机还未真正显现,毕竟好多百姓还在期盼着下雨。若是再等一两个月,到时许多春种的粮食都会在这场大旱中陆续枯萎,能剩下的不多,那个时候粮食危机才将显现。若等到夏后秋收前,那才是粮荒最严重的时候,到时再想买这么多粮食,别说不可能这么低价,就是高价都难买了。

昆仑奴们确实很温驯,干起活又很勤快。

据说这些昆仑奴来自南海之上,李逍观察,觉得这些黑叔叔们并不是来自非洲大陆,而应当就是来自南洋上的那些地方,比如后来的新马泰等地。

按刘祥道所说,这些昆仑奴其实都是些在中土生根发芽几代的人了,据说这批昆仑奴最早是在隋朝时被抓来的。

当年隋朝征伐林邑,攻破其国都,掳走无数金银宝石,还有许多林邑的贵族百姓,得胜回京。

林邑就是后世的越南南部地区,古也称占婆。

在宋朝时起极为名气的占城稻,正是来自这一地区,而占城稻,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东西,凭着极短的生长周期以及产量,使得宋朝之时,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增,为两宋开发湖广地区提供了大大的支持。

林邑,占城稻,这也算是一样不亚于玉米的神物啊。

不过这时代大唐的重心在黄河淮河一线,长江以南地区,除了江陵、洪州、广州、杭州这几个地方,其余的地方,那都是蛮荒之地啊。

大别山地区都还全是蛮子,更别提湖南以及江南南部等地了,更是蛮夷之地。至于岭南的两广,虽说臣服大唐,但几乎是那些土著自治。

“这些林邑人当年被隋军掳来,就一直留在这里?”

“嗯,都几代人了。”刘祥道说司农寺之所以有一大批昆仑奴,正是因为这些昆仑奴比较会种稻,所以一直留在寺中。自隋到唐,数十年间,都繁衍几代人了。

“不过说他们会种稻也是虚传,这些人除了勤快力大,其实脑子很笨,种的稻还没我们汉人农夫种的产量高。”刘祥道撇撇嘴。

李逍无奈,心说那是你不懂个中缘由。人家林邑人种稻产量高,皆是因为林邑那边气候好雨水足,一年可以三种,因此哪怕随便撒点种子下去,既不育秧也不移栽甚至不管理,一年一样能收获许多粮食。

但到长安来,这里又旱又少雨的,气候也不如林邑,一年只能种个一季,没有了天时地利,仅凭他们的那点技术,自然就再难高产了。

“他们当年来的时候,带了林邑的稻种来吗?”

李逍对占城稻可是很记挂的,这可是高产稻。

“带来了,不过林邑稻极其难吃,种出来的稻米没人愿意吃,产量又低,后来自然也就不种了。现在寺里不知道还有没有存下种子,估计没有,那东西存了也没用,难吃又没产量,种的何用?”

李逍几乎晕倒,真是抱着金砖要饭啊。说产量低,那是不懂管理,至于说难吃,占城稻确实口感吃点,毕竟成长期短。但产量啊,产量是关键啊。

“下官对这林邑稻种倒是挺好奇的,不知道刘司农有空的时候,能不能让人帮忙找一找,若是能找到些以前留下的林邑稻种,下官倒是想研究研究,看来不能培育改进一下。”

刘祥道一口答应,反正这都不算事的事。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