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日,李弘因为献上的靠椅,也即时人所称的胡床,又又又得到了来自帝后的赏赐。
而长生药事件也有了最新的进展。
东台侍郎郝处俊以太宗皇帝旧事劝谏——当初先帝吃了婆罗门僧那迩娑婆寐的长生药,没多久就驾崩了,当时群臣议论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惹得夷狄取笑,才只放逐了那迩娑婆寐。
李治听从和郝处俊的劝告,但大约为了面子,卢迦逸多的怀化大将军职位并未撤销。
至于先后向李治推荐了那迩娑婆寐和卢迦逸多的王玄策,虽然在后世因为“一人灭一国”很有名,但在此时查无此人一点都不奇怪。
对于李弘来说,这只能算是他养病这些日子里用来长见识的小插曲。
倒是郝处俊这位武后的铁杆反对者,映入了李弘的视线。
李弘记得,郝处俊死后被武则天命人挖出来斫棺毁柩,享受了一回和受李敬业反武拖累的李勣的同等待遇。
因为肺疾,李弘没法吃着火锅唱着歌,但这段时间他在东宫还是过得无比惬意。
只可惜,这样的好日子不能一直持续下去。
这天,居于光天殿,名为读书实则摸鱼的李弘忽然接到了内侍通报,说是许相公来访。
大唐实行群相制,执掌三省六部中门下省的侍中和中书省的中书令都是宰相,此外,专门加衔的同中书门下三品,亦是宰相。
至于原本也被视为宰相的尚书省左右仆射,因为位高权重,已经有十几年未曾设立了。
皇帝李治不仅喜欢改年号,连官职的名字也很爱改,龙朔改制之后,门下中书变成了东、西台,对应的侍中和中书令也变成了左相和右相。
如今大唐只有一个许相公,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许敬宗。
位列奸臣传第一位。
一般来说,奸臣也意味着宠臣。
许敬宗作为昔日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仕途平平,直到在册立武后的“废王立武”事件中站对了队,帮助李治打倒了长孙无忌,才真正开始官运亨通。
李弘和许敬宗的关系不好不差,当初前太子李忠便是在许敬宗上疏后被废,李弘主持的《瑶山玉彩》的主笔之一便是许敬宗。
对于许敬宗的到来,李弘没有丝毫怠慢。
当即动身前往丽正殿会见许敬宗。
只是他有些不明白,许敬宗这个时候来见他所为何事。
近年来许敬宗几乎将精力都放在监修国史之上,除了年迈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在朝中孤掌难鸣。
毕竟许敬宗的名声有那么点一言难尽……好吧,不止一点点。
数年前,与他一同靠着“废王立武”崛起的同党李义府在得势后极度膨胀,最终被皇帝亲手打回原形。
去年,许敬宗的好友兼外援、高宗朝战功数一数二的大将苏定方病死任上。
令人扼腕也是许敬宗失势证明的是——在苏定方死后,这位生前战功赫赫,“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的大将的死讯竟无人在第一时间告诉皇帝。
等到皇帝知晓时,苏定方已经去世多时了。
最后还是皇帝李治主动在朝堂上提起,才定下了苏定方的身后事。
即便如此,苏定方的谥号也只定了一个威而不猛的“庄”,实则配不上苏定方的功绩。
……
思索间,李弘已经来到了丽正殿,这里是专供李弘办公的地方。
李弘抵达时,先一步到此的许敬宗已经自来熟的坐好了。
见到李弘到来,他挣扎着就要起身行礼。
李弘忙忙赶过去,说道:“许相公不必多礼,安坐便好!”
“礼不可废。”许敬宗在李弘的搀扶下起身,两人互相致礼,然后李弘才又搀扶着许敬宗坐下。
坐下后的许敬宗便是一声叹息:“唉,臣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坐在这席上要不了多久就会腰酸腿疼,殿下莫怪。”
“许相公劳苦功高,可千万要爱惜身体,这国家大事,还离不开许相公呢!”李弘章口就来,反正说几句好话又不会掉块肉。
更别说许敬宗虽在朝臣心中名声不佳,可在李治和武后眼中却是一等一的忠臣。
许敬宗听了,微胖的脸上眼睛几乎眯成了一条缝,显然对李弘简单的称赞很受用。
他笑盈盈地说道:“今日臣拜见圣人,见圣人坐着的胡床瞧着甚是舒适,后来才知是殿下的孝心……当真令人艳羡啊!”
通常来说,二圣乃是效仿前隋时对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的称呼,代指帝后,但若只一个圣人,那就是指皇帝了。
李弘不知道许敬宗口中羡慕的真假。
据他所知,许敬宗的长子曾与他的侍妾私通,被他发现后一本奏疏贬到岭南看星星去了。
也是大唐父慈子孝的典范。
见许敬宗说完依旧带着和蔼的笑脸看着自己,李弘忽然反应过来,说道:“日前我曾听内坊说,又造了几个新样式的胡床,许相公监修国事辛劳,不若带几个回去。要是能帮助许相公缓解疲乏,也算我为国出力了。”
许敬宗闻言,连推辞一下都无,一脸喜色地答应道:“殿下好心,臣便却之不恭了!”
这年头又没什么专利法案,许敬宗见过李弘献给二圣的靠椅,大可以回去让人做个差不多了,只要图案不逾制即可,哪里需要专门向李弘讨要。
李弘估计,许敬宗还是想要一个“太子亲自赠予”的名头罢了。
许敬宗既然要了,他没必要不给。
胡床到手之后,许敬宗才开始说起了正事。
“殿下应知,自九月英国公攻破平壤,擒高丽王而归,算算时间,英国公一行也快要抵达长安了。”
李弘点了点头。
英国公李勣原名徐世勣,乃是徐茂公的原型。
据他所知,等到李勣带着俘虏回来,届时还要献俘于太宗的昭陵和太庙。
但这些事,他只需要老老实实当个吉祥物听从安排就好,根本不需要他有所发挥。
许敬宗也明白这一点,解释道:“待献俘太庙后,圣人于含元殿受俘,高丽之战当止。”
“然当初征辽,军士有逃亡者,不可不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