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悠闲海岛生活

一夜成伤

https://img.ppxs5.com/a6/a7/75bc4e98aa.jpg

首页 >> 我悠闲海岛生活 >> 我悠闲海岛生活最新章节(目录)

第六十一章连锁反应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张强的海鲜摊,以其独特的低价策略和高品质海鲜,迅速在当地市场崭露头角。

自张强重新出摊以来,他贩卖的海鲜以其亲民的价格和优良的品质,吸引了大量的顾客,从而在三个集市上打响了名声。

青平县本地居民,对于海鲜的需求其实挺大的,但由于价格较高,许多人只能偶尔品尝。

张强采取低价策略,将海鲜的价格,降到跟淡水生鲜一样的价格。

不仅吸引了原本有购买海鲜的欲望的客户。

就连那些平时购买河鲜的顾客,也会偶尔尝试同等价位的海鲜。

这样一来,更多的人享受到美味的海鲜,回头客自然越来越多。

除了低价策略外,张强的海鲜摊,还以其高品质的海鲜而闻名。

渐渐的,张强的低价策略,和高品质海鲜,不仅在三个集市上打出名气,还迅速在附近的五六个镇传开。

许多顾客纷纷前来购买他的海鲜,口碑也越来越好。

然而,张强的低价策略也引发了市场的连锁反应。

一些原本在其他市场,经营海鲜的商家开始感到压力。

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定价策略,以应对张强低价海鲜的竞争。

一些商家甚至开始寻找新的货源,以降低成本,从而能够在价格上与张强竞争。

这种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整个海鲜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一些小型商家因为无法承受低价竞争的压力而被迫退出市场。

而一些大型商家则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应对竞争。

总的来说,张强的海鲜摊位,以其独特的低价策略,和高品质海鲜,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他的海鲜摊位,成为了当地市场的焦点,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前来购买。

在张强的海鲜摊位前,每天都熙熙攘攘,顾客们络绎不绝,有的是赶集的村民。

有的是附近的居民,还有的是来自其他乡镇的游客。

他们被张强摊位上的海鲜所吸引,被那诱人的价格和以及活蹦乱跳的新鲜所诱惑。

“张老板,这螃蟹怎么卖?”

一位中年妇女问道。

“这大青蟹三十五一斤,活蹦乱跳的,新鲜着呢!”

张强热情地回答道。

“这么便宜,比城里的便宜多了!”

中年妇女惊叹道。

“我要两斤!”

“好嘞,马上给您称!”

张强麻利地称好螃蟹,装进袋子里递给了中年妇女。

边上,一位年轻的男子蹲在盆沿挑选大虾。

他抓起起一只大虾,仔细观察了一下,然后满意地点点头。

“张老板,这大虾挺新鲜,卖多少?”

男子问道。

“绝对新鲜,昨晚才到货,您放心买,也就二十块钱一斤。”

对于新鲜,张强可以十分保证。

“那就好,我要十斤!”

男子说道。

“好嘞,十斤大虾,您稍等一会儿,我给您装好!”

张强开始忙碌起来,称重、打包。

在张强的摊位前,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顾客们对他的海鲜赞不绝口,夸赞他的海鲜新鲜、价格实惠。

张强总是微笑着接受顾客的赞美。

有些顾客因为赶集的时间晚了,海鲜已经卖完。

这些顾客虽然没有买到海鲜,但他们仍然对张强的摊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告诉周围的人,张强的摊位海鲜新鲜、价格实惠,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地方。

在张强的摊位前,不仅有顾客的赞誉,也有同行的关注。

一些从事跟海鲜有关连生意的人,开始注意到张强的摊位,他们在观察着张强海鲜的品质。

有些人甚至主动上前与张强交流,询问他的经营秘诀。

“张老板,你这海鲜,怎么卖得这么便宜啊?”

一位做海鲜餐饮的老板娘问道。

“供应商资金链断了,赔本赚吆喝,低价抛售回笼资金,我这边进货成本低,所以我能把价格降下来。”

张强千古不变地解释道。

“那人家大老板不怕亏本吗?”

另一位跟老板娘同行的小小胡子问道。

“亏本也要卖,不卖亏得更多,就像鱼塘起了鱼,不卖也怕死了不是。”

张强自信地说道,听起来好像真有那么回事。

“原来是这样啊,跟我们村的大嘴卖西瓜一样,一块进货五毛卖,不卖,他那西瓜都快坏了。”

这些人听了张强的话,以及路人所说的故事,众人表示理解。

“谁说不是,我这车香蕉八千块钱进货,这都卖了半车,才回本两千块钱。

再压三两天,别说卖一块五,我看卖五毛都没人要了。

这次压货太多了,一车货赔了四五千块钱。”

坐在张强摊位旁边,卖香蕉的大叔,这会儿也跟着发牢骚。

大家这时候才意识到,不是所有买卖都能赚钱,有时候做生意也有亏本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强的海鲜摊位,在三个集市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海鲜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还吸引了来隔壁镇的顾客。

“张老板,这是我电话,下午能送到对吧!”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客户的声音,语气里带着一丝急切和期待。

张强微微一笑,他早已习惯了这种打电话来预订海鲜的场景。

自从他的海鲜生意越做越好,口碑逐渐传开后,这样的订单电话就络绎不绝,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没问题,下午一定准时送到。”

张强爽快地答应道,同时心里也暗自盘算着今天的出货量。

看来,今天又是一个繁忙而充实的一天。

挂断电话后,张强并没有闲着。

他先是仔细检查了一下今天刚到货的海鲜,确保数量和质量都没有问题。

然后,他开始根据今天接到的订单,逐一安排出货的顺序和路线。

“张老板,你看下次赶集,能不能给我三十斤大虾,二十斤螃蟹?”

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是另一个常客的预订。

“对,就在董家集,我自己开车过去取。”

有些客户显然是早有准备,知道张强赶集的线路。

“行啊,没问题。”

张强应了下来,同时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份订单。

这样的电话,张强今天已经记满了好几页。

他发现,现在的客户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临时起意买些回去试一试。

相反,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提前预订,而且预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大。

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证明那些做海鲜餐饮行业的,正在逐步向他靠拢。

每天晚上“进货”,已经成了张强的一项固定工作。

而且,每次“进货”的数量都比上次多。

看起来,他的海鲜摊位的销售量,并没有因为大规模冲量,而导致销量的下降。

现在,张强的海鲜摊位已经成为了当地市场的一个知名品牌。

而他的手机,也成了客户预订海鲜的“热线”,几乎没有停过下来的时候。

然而,这种低价销售的模式,也引发了市场的连锁反应。

青平县的许多生鲜超市,以及冷藏海鲜店,开始面临销售压力。

“这该死的张强,他到底出了多少货啊!”

张庆云翻看手中的帐簿,捏了捏鼻梁,忍不住在内心咆哮。

张强的青蟹从三十五,卖到送货上门三十块一斤。

张庆云进货就要四十块成本,批发价怎么也得四十五。

这样一来,跟张庆云签订协议的生鲜超市,他们的产品自然卖不动。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