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们读书于大本堂,东宫的皇孙们读书于文华殿东廊厢房内。
虽然不清楚朱元璋为何要将皇子皇孙们的教育给分隔开,总之,这些居住在皇宫内的皇子皇孙们,见面次数也不算特别多。
自两位东宫皇孙陪同皇太子朱标于文华殿后殿接待齐王后,两位年长皇孙的授课内容,突然也发生了变化。
许是朱元璋或者朱标,意识到朱家第三代已经渐渐长大,也该让他们学习些治国之策了。
毕竟东宫皇孙们,最次也是亲王,将来出京之国,也要处理封国内的军政要务。
幸好,大明皇子多的可以让儒师们随便练手。
经过二十多年的洗礼,大明已经有了一套正规的培养皇子皇孙们的课程。
先用四书五经蒙学,之后皇子们若要涉及时政,那最先学习的,必然是我大明是如何建立的。
即,朱元璋从一个破碗起家,到如今坐拥天下的发家史。
在这个东廊厢房内,进学的三名皇孙,按照长幼顺序,落座于中央。
授课师傅董伦,则落座于皇孙座位的右侧。
等于是,三名皇孙不面对老师,而是面对墙壁落座。
在给皇太子第四子朱允熞布置好课业之后,董伦开始给两位年长的皇孙接着昨日讲课。
此时,董伦正好讲到元末,吾皇年方十七,时值四方旱蝗,民饥疾疠。
于是朱元璋连逢三丧,父亲、长兄、母亲接连亡故。
讲到这里时,七十多岁的董伦亦是情到深处,两眼泪汪汪。
按照他的年龄,也是当年蝗灾的亲历者,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亲人于那次蝗灾中过世。
不止是董伦,朱允炆与朱允熥想到祖父那悲惨的遭遇,想到自己那从未谋面的曾祖父、曾祖母,以及伯祖父,也悲从中来,静静哭泣。
等悲伤的气氛到位了,董伦适时的擦去眼泪,劝慰两位皇孙莫要悲伤。
“两位殿下若将来之国后,在封地内遇到蝗灾时,打算如何做呢?”
等两位皇孙擦干眼泪,恢复镇定后,董伦问道。
因为朱元璋还没有立皇太孙,朱家第三代的继承人未定。
所以董伦的这个问题,是以两位皇孙将来成为郡王或者亲王为前提发问的。
朱允熥听了这个问题,心中有了些许腹稿。
不过他没有抢先发言,而是等着三哥朱允炆先回答。
“若我将来之国后,封地内遇到蝗灾。
我先令当地府衙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其次,平物价,防止不良商人,囤积居奇。”
正好这段时日,河南正值水灾,朱允炆深处宫中,也听到了不少外朝的措施,便起身,面向董伦的方向,开口回答道。
同样从座位上站起来的董伦,听了朱允炆这套路回答后,一边扶须,一边颔首。
见皇三孙似乎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便将目光转向了另一边的皇五孙。
“若我在封地遇到蝗灾,所作所为大抵会如三哥所言,开粮仓、平物价。
但我还有几点小想法,还请董师斧正。”
朱允熥起身,朝董伦拱手道。
见董伦颔首示意后,方继续开口道:
“其一,核实封地内人口户数,核实粮仓内粮食数量。
预计朝廷运粮来赈济的时间,规划好每日与民赈灾粮食的多寡。
其二,派遣王宫臣属,携钱去外地购粮,能买多少买多少。
其三,连同府衙长官,邀城内富商一叙,让他们有粮赠粮,有钱赠钱。
其四,令府衙严管城内城外治安,打击一切趁蝗灾而行不法之事的贼寇。
其五,动员百姓,捕捉蝗虫,以备来年。
……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想法。”
说是几点小想法,可朱允熥洋洋洒洒说了十几条出来。
最后他还是压制了自己的实力,没有让自己的回答太过超出这个时代赈灾的手段。
未等越听越惊喜的董伦发表一句赞赏之言,就听到厢房外传来一声赞扬。
“说的好,不愧是我朱家子孙,可谓想法周到,思虑缜密。”
厢房内的几人闻言一惊,不约而同的朝门口看去。
发现一行数人大咧咧的推门而入,为首的是一名身穿玄衣五爪四团龙常服、头戴乌纱帽折上巾的白发老者。
“左春坊大学士臣董伦拜见陛下。”
七十多岁的董伦立刻越过案桌,跪倒在地,参拜道。
“允炆/允熥/允熞拜见皇爷爷。”
三名皇孙也立刻离席,伏地跪拜道。
登基二十四年的朱元璋,一年到头很少有舒心的时候。
先是解决掣肘皇权的相权,以胡惟庸一案,彻底废除了存在数千年的丞相一职。
之后是削平违背他意愿的功勋们,也就是以李善长为首的开国公侯们。
期间,朱元璋还做了许多事,比如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
比如在全国修黄册、鱼鳞册,摸清隐户,查清天下百姓的家资,从此赋役怎么收,该如何收,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将北元彻底打的翻不了身,这件事更是不用说了。
这段时间,将近年关,巡视陕洛的太子也回京了,本以为能歇口气的朱元璋又碰上了河南水患。
为了打发心中忧心百姓的郁结,朱元璋便开始在皇城内溜达散心。
这走着走着,朱元璋看到了文华门,就想起了东宫皇孙们在文华殿读书,便起了兴致,来看看情况。
这才,正好听到了董伦的问题,以及两个孙子的回答。
朱元璋虽然开局一个碗,但奈何自身天赋爆表。
做一行强一行,学一行通一行。
以至于,朱元璋就算不做皇帝,随便去哪个职位当官,都能优秀于常人。
甚至,他还给不同的部门,比如中央六部、大理寺,地方三司、知府等,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让所有在他手底下干活的官员们,必须按照他制定的规则办事。
虽然有人诟病于朱元璋制定规则的刻板、教条。
但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个天才,还是个后居而上的勤奋天才。
从少年时的目不识丁,到现在能时不时的纠正身边饱学侍臣们的错误,朱元璋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信奉实干兴邦的朱元璋,很自然的,对能将如何救灾说的条理分明的朱允熥,表达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