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军训前三天过去后,后面的日子几乎用不着在心里倒计时了,因为同其他几乎所有事一样,一旦习惯了,时间流逝的速度似乎就会突然加快,甚至很难察觉到每一天都在悄悄溜走。侯永康去年已经经历过一次军训了,并不觉得有什么新鲜的地方,无非就是站军姿、齐步走、走正步、走方阵、唱军歌之类的。
他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只有一件事让他非常在意,就是他身旁的那个金色发梢的女生,那个叫胡俊华的女生那天为什么哭泣,他确实看到她在哭泣,而且抹了一下眼泪。而且之后几天也发现同样的现象,她虽然没有再次流下眼泪,但总会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用瘦弱的双手抱住双腿,有时把下巴放在右膝上,看着脚下的地面,有时微微抬起头,看向身前的白杨树或更远的天边,而且身体有时还会轻微地颤抖,确实非常可疑。但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直到很久之后,当只有他了解到胡俊华的更多不免让人心痛的过往并深深陷入她所在并不断挣扎的泥沼中后,才觉得这一切竟是如此奇妙,仿佛是她向他发出的最后的求救信号。
军训很快结束了,没什么值得纪念的,对于侯永康来说。他之前的顾虑显然是多余的,大概是他将自己看得太过重要了,认为经历了那件报名字的事之后,一定会有不少无聊的人会找他攀谈,但实际上没有,一个也没有。同学们也曾谈论过那件事,并提到过他的名字,尝试猜测他真正的名字叫什么,但在他们眼中,他只是一个最好别去招惹的、无聊的怪人,因为他从没跟宿舍里任何人说过一句话,简单地说,他不合群。在这群孩子看来,既然他不想加入他们,那他们也没必要像一个推销员一样把自己推销给这个一定是最冷漠的顾客,那样大概只会给双方都留下不愉快的印象。所以,直到军训结束,侯永康没有交到一个朋友,甚至没跟任何同学对过话,除了胡俊华。
开学后来到班级后,首先是分座位。班主任白桦为了公平起见,决定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分座位,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公平合理的方式。他按照名单顺序一个个点名,让他认为身高合适的学生坐下,把身高确实不适合坐在前排的学生调到后排,最后再进行一些调整,尽量把男生和男生分开(他觉得更多男生坐在一起难免会给课堂纪律填更多负担),再把身高确实比较矮的学生调到靠前的位置。结果,侯永康和胡俊华成了同桌。
班里的其他大多数同学成为同桌后,都兴奋地向新同桌提出各种问题,交谈得格外畅快,最少也会出于礼貌地问一些兴趣爱好之类的问题。但侯永康和胡俊华始终保持沉默,持续了很久。
尽管侯永康很在意胡俊华的情况,他想弄明白前些日子在她身上发生的在他看来很奇怪的现象,但又那是属于她自己的私事,而仅仅是出于最基本的礼貌,也不该直接就问那些可能会让她尴尬的问题,但他又想不出有什么可说的话,只得保持沉默,低头翻看着新发下来的各科课本,尽管他几乎完全看不懂,但仍要装作很认真投入的看着。
对于胡俊华而言,她想在崭新的高中校园生活中表现出开朗乐观的一面,尽可能多得和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现在她正用那常她常会表现出的一种好奇和似乎对世间一切都一律温柔的目光——那种在侯永康看来非常不适合她的有些虚伪的目光——看着她的新同桌,但她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她确实很少主动对其他人说话,从初二开始就是这样。但她在进入高中前已经决定,而且告诉自己:要试着和新同学们说话,主动和他们交朋友,要在他们陷入困境时主动帮助他们,不要太刻薄,不要……总之,她对自己要求了很多,为了能在新的高中生活交到朋友。
“你喜欢看书吗?”她尝试着问了一句,希望可以借此让他的新同桌开口。不过她确实感到棘手,据她的观察,他从没对任何人主动说过任何一句话,她在说完这句话后内心有些忐忑,害怕他会觉得受到打扰而生气。
侯永康侧过脸,看了胡俊华一眼,随即将视线转向窗外一棵长势不很好的刺槐树干上。天知道他现在的思绪正经历着什么。他的思想仿佛一个在广袤空间中不断弹射的电球一样在他的无数想法中碰撞,甚至连时间也因此显得更奇妙,有时更有厚度,有时又如一根透明的丝线一般。陷入思考时没法精准地估算时间的流逝,也许闪过很多思想,但其实只过去了半分钟,也许一个问题就要思考半小时,但有时却觉得只过去了半分钟。如今,侯永康就陷入这样的思考状态中。
他在想自己要不要开口回应。既然之前都没有开口,那现在为什么又突然开口说话呢?他想到,为什么不和其他人说话,而只对她一个人说话呢?但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她是我的同桌,之后一个学期很可能都要坐在一起,臂肘的距离不会超过20厘米,难道我要这样一个学期不跟她说话?不可能,完全不可能,除非我和她都是疯子或者哑巴,有一个人都不行,必须两个都是。而且不说话的感觉确实很难受,好像嗓子眼儿卡了什么东西,但又出于矜持不愿当众咳嗽,就那么让它一直卡着一样。
尽管他尽力用很多其他动作填充每天都会出现的空余时间,但有时仍会觉得有些难熬,仿佛他在执行一件不能有丝毫松懈的绝密任务。起初他想成为一个沉默的思想者,把所有时间投入到思考更有价值的问题之上,但后来发现这似乎不太行得通。因为同其他几乎所有事一样,一直不停地做同一件事总会厌倦。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吃巧克力,但每天不停地强迫他吃,一个又一个,一把又一把,他也会感到厌倦,很可能会产生恶心、想要呕吐的感觉。这也是一样的,一直不停地强迫自己思考,无聊和疲惫积累的速度确实非常迅速,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突然不知所措和恶心的感觉。他不知道那些有名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比如康德、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做到的,也许他们并不强迫自己,而是主动陷入思考,并从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但他确实已经发现自己没法做到。也许他们也不是不跟任何人说话吧,至少亚里士多德要给不少学生讲课。
他想到,语言的出现不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交流吗?或许也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和记录思想,让思想更系统、更流畅的表达出来。是啊,为什么非说出口不可呢?我可以写下来,用文字表达出来,但并不期望任何人能看到,只是把这当做一个思想的表达过程。
但后来他又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和其他人交流呢?看书不也是在同作者交流吗?至少是在听作者讲述。那么,同其他人当面通过语言交流又有何不可呢?不过,那些作家确实不同于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他们深邃的思想和有趣的故事确实引人入胜,而且很重要的一点,让人投入时间后不会觉得懊悔,不会觉得时间是白白浪费了,不会让我觉得好像不小心看了半小时的马戏团演出一样时候会感到悔恨,而且通常在看完他们的作品之后,内心还会涌起一股愉悦、充实的感觉。但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不同,他们的话,大多数都空洞无聊,仿佛把同一个故事用一百种方式翻来覆去地演绎,就像我很讨厌的许多古装电视剧一样。所以我不喜欢和其他人说话,是的,这是有原因的,那大概只会浪费我的时间,最多可以成为一种无意义的消遣,就像有些人闲着没事就要一刻不停地嗑瓜子一样,这有什么意义呢?只会让门牙上出现一个明显的缺口。
生活是为了更好地思考,还是思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当然,不能像之前一样走极端,他突然想到,生活和思考并非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就像生活中很多事都没有一个正确答案,甚至连选项都不是明确的,不是给你清晰的四个选项,选出其中一个;更像是让你自己通过反复尝试调制出适合自己的一杯饮品。怎么突然想到这儿了?对,生活和思考,它们可以很好的兼容,哲学家并非不会生活的人,每一个市场卖菜的商贩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和思考。脱离生活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是僵化的、乏味的,而脱离思考的生活又显得低级和毫无意义。同其他人交谈确实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把这部分完全摒弃,像扔垃圾那样丢弃,再也不捡回来,生活一定会变得僵硬、枯燥无味,就像是把盘子里炒牛肉全部换成干枯的树皮一样,或者像不再往精密仪器的齿轮间涂抹润滑剂一样,每运转一下都要发出难听的嘎吱响声。而且,试一试也无妨,同其他人说说话又有什么错呢?
即使是在市场卖了一辈子芹菜的老头儿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也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哲学,怎么就能断定这些人说的话会是无聊的呢?这不是在和其他人交流前就给所有人定下了一份不可饶恕的罪名了吗?这难道不是许多攻击宗教的人采取的愚蠢行为吗(尽管我不信任何宗教)?但我觉得在攻击一个事物之前,起码要做些准备,至少要真的去了解一下这个事物,也许在了解之后,我们就真的皈依了,甚至比之前并不了解就相信的人更加虔诚。这不就是不同视角的问题吗?是的,是我们所处的视角不同,看到的答案也会不同,而尝试了解就是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得到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是的,为什么我不尝试一下呢?
最终,他决定和他的新同桌说上几句话,他确实很久没跟其他人说过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