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方面。
影片所呈现的大陆少年的青春剧情,和她的青春感受差异还是很不一样的。
毕竟生活的地方不一样。
但也有共性。
那就是少男少女的爱情。
不管在哪个地方,
必然都有爱而不得。
必然都有你很向往一个人,但你就是不敢说出口,你甚至小心翼翼的隐藏着,害怕被她发现一丝痕迹。
必然也都有今天喜欢,明天就不喜欢。
她个人就挺喜欢小树林的那场戏。
手法上,
是她很喜欢的一种含蓄式的表达。
青涩、稚嫩!
两个年轻人演的也很好,
把两个少男少女,即将拥吻前的那种‘想说又不敢说,想挑明又不敢挑明’的羞怯中透着股期待的心理,演绎的淋漓尽致。
尤其那个男演员,脸红的,真不大像演的。
不过嘛,演员演戏动情也是常态。
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还有些场景,令徐枫心生思索。
比如小坚拍出愤怒的一板砖后,被黄毛领着人追打的那场戏。
镜头的重心,
当然都是在追与逃。
但她有留意到一个细节,
路边,还有一些人入画了。
哄着婴儿玩的老阿婆。
下棋的老头。
尽管旁边,打的特别热闹、混乱。
但他们都心无旁骛,仿佛完全没看到,沉浸式的做着自己的事。
连避让的动作都几乎不带有的。
这显然是有点奇怪的。
也不可能是一种偶然。
即便时寻当时拍的时候,真的没注意到。
后期制作的时候,也不可能不考虑。
显然,是一种有意为之。
那么,他又想表达什么呢?
用这种一带而过的镜头,
悄悄地来叙述一个事实?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事不关己?
亦或是,
年轻人,你们青春年少的时候,大概常常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吧。
别闹了,世界根本懒得理你。
她不知道,但她很有感触。
还有一幕,是小坚和父亲因为自行车爆发争吵,还打了他一巴掌。
他压抑的来到屋顶上。
这时候,小坚的妹妹出现了,对他说了一段台词。
大意是安慰,说她和父母都觉得,那辆车不是小坚偷的,是他花钱买的。
但小女孩说话的语气很戏剧腔,很刻意。
就像是导演随便抓了一个完全没演过戏的小孩,来临时凑数饰演这个人物。
徐枫看到的第一感觉,
也感到很别扭。
有点出戏。
这是安慰人?
生活化处理似乎才更好吧。
但细思,不对。
小女孩来安慰这个名义上的哥哥,本身动机就不成立。
双方是重组家庭,她俩不是亲生的兄妹。
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他俩关系也很差。
而且,小坚为了买车偷的钱,是要拿来给她上重点中学的学费。
她也是知道的。
她不生气?
徐枫倾向是不可能的。
那么她为什么会来?
答案很可能是父母让她来的。
她心里是不情愿做这件事的。
但又不得不来。
于是,她像完成任务一样,朗诵一般的口吻,说完了台词。
这就能解释的通了。
而对于人物的呈现,时寻给徐枫的感觉是很会抓特点。
几个主要人物,她看下来,基本都很有记忆点,一瞬间就有相关的情绪能浮现。
当然,这主要也是演员演的很好。
尤其是王智汶和蒋文丽。
可以说,都做到了完全寄居进角色的身体里。
但从她的角度来说,导演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至少,安排的很合适。
她过去见多了,有的演员明明哪哪儿都好,但就因为有些导演瞎安排,不会利用演员的特点,导致演的不伦不类。
有一些画面,构图,
也让徐枫觉得很美。
春日里,恬静的小道。
染着暮阳的长街。
挥洒着喧嚣的市井。
林荫下,惹人遐思的少男少女。
还有一个画面,徐枫则比较想私下里单独问问时寻。
那是影片中,发生在街上的一幕。
几个人,费劲吧啦的用一辆自行车,运着个大冰箱。
尽管他们小心翼翼地控制,
但这大玩意儿,不是一辆自行车可以轻易承载。
摇摇晃晃一会儿,终究还是摔了个彻底。
她想问时寻的是,这是隐喻吗?
如果是,他想表达什么?
人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
还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总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
作为个人的第一部长片。
尽管在各种人看来,有着各种不同的瑕疵,
但,无疑也是满足了在场大多观众的期待的。
如潮般的掌声,是最好的答案。
时寻等主创被请到台上发言的时候,也是很开心。
台下的老师们都给予时寻赞许的目光。
江衫看到的是下面的竖大拇指的同学。
刘一君看到的则是下面损友张小童的倒赞大拇指,当然,这是一种善意的玩笑。
但若说张小童心里一点不感慨也是不可能的。
当初选择的选角的时候,他也在时寻的备选之内,只可惜没选上。
文丽是最激动的,她已经关注不到下面任何人的目光了。
在别人问到她角色的问题的时候,
讲解中,或许是太投入角色本身,没绷住,喜极而泣。
一个劲儿的感谢时寻把这个角色给到她。
“嘶。”王晓率忍不住的捂了捂胸口,趴在桌上。
旁边的路学长被他吓了一跳:“怎么了?”
“不知道,可能最近在床上躺太久了,乍一出来活动,刚才看戏又太激动,身体有点受不了。”
“心脏一阵阵疼。”
“那要不待会儿去医院看看吧。”
“不用了,感觉也没啥事,多锻炼就好了。”
王晓率趴了下来,缓了缓。
忍不住又看了眼台上的时寻,微叹。
心里的嫉妒真的难以按耐。
还有种很难受的感觉伴随着,
远超前两次观看时寻的片子。
他不知道为什么。
他也尝试着自我剖析了下。
大概是因为时寻前两部短片的风格,并不是他一直渴望追求的那一类吧。
所以,当时羡慕嫉妒的情绪,只是他先所有人一步,拍出了短片。
又先所有人一步,拿到了国际电影节的奖项。
加上一直以来,或许多少也有点瞧不上时寻的骄傲心理。
但这部片,不一样。
无论是审美,技法,方方面面,都是他喜欢到了骨子里那一类风格。
就感觉,这该是自己拍出来的。
就算现在不行,
总有一天,他也一定能拍出来。
恨不能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