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即将启幕,大明这边积极备战,各项物资,精锐兵员都在源源不断涌向辽东大营。
期间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家伙,突然上疏朝廷:
“泣血相请,入李朝驱杀倭寇,自行拣选精兵。
待严冬冰合,即便渡江,征杀倭奴,报效皇朝”。
谁啊?大明龙虎将军、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奴儿哈赤,今年三十四,正是身强力壮之时。
如今他已经征服建州五部(哲陈部、浑河部、苏克素护部、董鄂部、完颜部),早就对东北的其他女真部族虎视眈眈。
而长白山三部女真(朱舍里、讷殷、鸭绿江),正好就在通往李朝的路上。
如果皇帝批准了他的行动,正好顺路吞下。
话说回来,只要进了李朝的疆域,什么时候退回来,别人说了可就不算了。
兵部石尚书,接到上疏后很是高兴。
驱虎吞狼之计尔!
辽东边墙外少了一个隐患,大明也省了海量的钱粮。
何乐而不为?
他把奴儿哈赤的上疏内容,命人抄了一份加上自己的意见,发给义州城的李朝大王李昖。
结果差点没把李朝君臣给吓哭,情愿举国内附大明,也不能让建奴踏入李朝疆土一步。
否则即便赶走了倭寇,这李朝也就注定不姓李了。
石星接到回复,很是愤愤然。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算了!一切继续。
而奴儿哈赤接到朝廷的答复,也是很失望,南边暂时比较乱,还是先往北打吧!
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哈达部、叶赫部、乌拉部、辉发部),迎来了宿命之敌。
……
时间一晃到了十一月二十六。
平壤城内望眼欲穿的小西行长,终于等到了沈惟敬的大驾光临。
一番寒暄后,地暖烧的温度如春的内府中,倭方小西行长、宗义智、宗义调、玄苏和尚、宗逸和尚;大明唯沈惟敬一人。
“这是大明兵部尚书石大人,写给倭国关白的亲笔信,请!”
沈游击这次可不像上回,只有个可怜巴巴的游击将军印签证明自己身份。
石星写的文书上面,除了大明兵部大印,还有他本人的印签。
文书从三名倭将手里过了一圈,别管看不看得懂,起码朱红大印一看就很有天朝的范。
小西三人汉文化水平有限,所以担任翻译的是玄苏和尚,最后还是交到他的手上。
“……今尔动众,远事侵凌,遂据其王京平壤,掳其佳儿、爱女,毁其宗庙,杀其臣民……”
“圣天子恻然为念,敕下兵部,亟兴宣大、蓟辽、浙直水陆之兵百十万。
而又行檄海外诸邦,约为外应,覆尔巢穴……”
石星一番斥责和恐吓之后,笔锋一转,大致意思很简单:
“念尔等仰慕天朝皇恩浩荡,为通贡而引发两国交兵。
现在既然话说清楚了,都是误会,赶紧把退出李朝,将两位王子归还,换一条路再来天朝进贡”。
“没了?”
“没了!”
一干倭人面面相觑,这是答应了还是没答应啊?
上一次沈惟敬来谈判,小西行长提了两个要求:
一是要重开通贡之路;
二是划大同江为界,北归李朝,南归倭国。
现在这石尚书好像是同意了重开通贡之路,但化江而治的事,没有说法。
小西行长想着反正大明也答应了重开通贡,此条是他这个商人最喜欢的决议。
至于其他的慢慢再谈呗,这边的天气太冷,兵士们吃不消都喊着要回南方。
平壤城大家都不想待了,主要是抢无可抢,早点带着收获回去才是正理。
小西想了想,有些呐呐的回话:
“李朝滴两个王子,都在加藤清正手里,还不还的,我滴说了不算”。
沈惟敬听闻小西这家伙,连归还两个王子都做不到,立马冷了脸。
他在义州城里,可是当面对着李昖拍过胸脯保证的。
“那你能做什么决定?”
“我滴可以把平壤城归还你们,先划大同江而治,我滴可以做主”。
“啪!”
沈游击拍案而起,大声怒斥:
“给你脸了是不?你当我大明天朝是什么?
推三阻四,分明是不想好好谈?
那咱们就用大将军炮说话!准备开战吧!”
“八嘎呀路!打就打!”
“骚嘎!将军还请息怒!”
“呦西!有话好好说嘛!喝茶喝茶!”
一时间茶室里乱成一团,倭寇红脸、白脸分配的齐活。
好一番喧嚣吵闹安抚,沈惟敬才勉为其难的重新坐了下来。
小西行长生怕谈不拢,再把通贡之事搅黄了。
要知道一旦正式停战,以他在“关白”心中的地位,这美差必然落到自己头上。
“沈将军,平壤是我滴地盘,让给你们我可以决定。
其他诸道各有总大将驻守,他们可不归我管”。
“那这事谁能做主?”
“我滴要汇报关白大人”。
“行吧!赶紧去办,本官等你回话!”
沈惟敬心说也不能把倭寇逼的太紧,寒冬腊月从平壤到倭岛,几千里路,一个来回估计起码一个月。
大明铁骑估摸着都到平壤城下了,能骗则骗,多赚一个算一个。
“那么平壤城怎么说?”
“平壤可以先交给贵方”。
“此话当真?”
“一句话九个大锅滴干活!”
“那叫一言九鼎!”
“嗨!”
双方最终约定,在万历二十一年的正月初七,大明天朝特使在平壤以北的肃宁馆恭候,与倭军正式交接平壤城。
小西行长嘴贱,非要追问一句:
“特使滴、谁滴来?”
沈惟敬也没瞒他,实话实说:
“大明宁远伯李!如!松!”
……
再次完成任务,又把停战期延长一个多月的沈惟敬,高高兴兴回了辽东。
这么冷的天,不惧劳苦、为国奔波。
凭着一张嘴,将凶狠残暴的倭寇大将,戏耍于股掌之间。
他自诩国之干城,效古之名使臣。
实际上自始至终,他都是个注定被抛弃的棋子而已。
他的行踪及行事方略,大明内部只有几个高层才知道。
并且绝对不外泄一丝。
开玩笑呢?
大明自建国以来,别的不谈,就骨头硬。
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谁敢言“和”就是最大的政治污点,是要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抓着威胁开城门,大明朝堂诸公能换个皇帝继续打。
大明只有免谈,没有和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