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赵章这边忙碌于骑卒训练一事的时候。
秦、楚、韩三国关于宜阳的博弈,也终究是接近了尾声。
在游腾献策之后,景翠经过一番权衡,还是决定向宜阳城靠拢,一来给城中的韩国守军提振士气,二来也是为了防备宜阳倘若猝然告破,自己也来得及做出反应。
这才有了那日景翠拜访公仲侈的一幕。
其实在此之前韩国和楚国的关系并不算融洽,故而哪怕楚国当真驻军韩楚边境时,在韩国心中也并未真的觉得楚国会有什么大动作。
而楚国之所以只是停在两国交界,也有避免刺激韩国敏感神经的考量在里面。
所以当听闻楚军希望向宜阳靠拢,从侧翼给予秦军压力之时,公仲侈心中的诧异是可想而知的。
紧接着就连忙再三向景翠追问此事的真实性。
而在得到了景翠的确认之后,公仲侈心中涌起难以抑制的喜悦。
只因楚军此来确实可谓是雪中送炭。
此前因为宜阳守军士气低落,公仲侈曾经用楚国援军将至为饵,为士卒鼓舞士气。
可如此长的时间都未见楚军有何动作,城中的士卒早已是躁动难安,若不是碍于他相国的身份,兴许都会发生哗变了。
饶是如此,也使得他在守军中的威望骤减。
可对于心中早已认定楚军不会来援的公仲侈而言,这已经是一个死结,他也已经做好了城破的准备。
不过如今楚军当真的来了,那这一切自然又是另外一番情况了。
楚军的来援不但使得宜阳守军士气得以提振,看到了宜阳坚守的希望,也是使得公仲侈的威望重新在军中建立,甚至出于补偿的心理,士卒们对公仲侈的敬重更甚,也算是意外之喜吧!
而在公仲侈心里,依着现在这种情况,宜阳短期内是绝对可以坚持下去的,甚至随着士卒经验的积累,以及信心的提振,他们说不定能够击退秦军。
奈何天不遂人愿,随着秦军再次开始猛烈的进攻,公仲侈赫然发现,对面的秦军变多了,而且是极为强大的一支。
尤其未收的士卒,各个都可谓是先登之士,勇猛异常,让得初次交手的宜阳守军措手不及,一度被其攻上了城墙,若不是景翠见势不妙连忙率军在旁边佯装进攻,使得秦军有些投鼠忌器,这才撤了下来。
否则一旦让秦军在城头上站稳脚跟,再想将他们击退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而经此一役,公仲侈也是明白了秦军的决心以及这支秦军实力的强大。
但对于如今的宜阳守军来说,除了将仅存的精锐用来对付这支秦军的生力军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也好在楚军的靠近使得秦军稍微有所忌惮,总会在进攻之余留出一部分士卒用于防备楚军。
否则宜阳的情况只会更糟糕。
而如今,哪怕是有楚军从旁策应,宜阳的守军也已是到达了极限。
宜阳,楚营
“上柱国,咱们就在这里看着吗??”
站在营寨旁边的高地上,俯瞰着下方源源不断进攻的秦军,唐眛看向了旁边的景翠,“怎么能让秦人这么轻易就得到宜阳!”
“你想说什么?”瞥了唐昧一眼景翠,淡淡的说道。
“上柱国,我们是不是再往前靠点,吓秦人一吓!”唐昧小心翼翼的说道。
“那玩意甘茂见我们向前,以为我们要救援宜阳,我等又该如何自处?”
“这。。。”唐昧神情有些讪讪,“末将不是怕秦军进攻太快,耽误了大王之计嘛!”
“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拖延秦军,就算宜阳被攻破了,后面不是还有周室嘛,轮得到你担心!”景翠冷冷的说道。
“还敢说是为了王上大计!”说着冷笑一声:“以为我不知道,你就是看别人打的热闹,自己在这里看着,手痒了吧!”
“那哪能啊,上柱国冤枉末将了,不去就不去嘛!”唐昧先是赔笑两声,恨恨的说道“可就是太过便宜秦人了!”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①
“那么多兵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景翠冷哼一声,“回去之后与我将《六韬》抄写十遍,涨涨记性!”
“上柱国。。。”
“嗯!!!”
唐昧闻言还要再说什么,却被景翠狠狠一瞪,这才讪讪的不再言语,随后嗫嚅的说了句:“末将遵命!”
只是依然满脸的苦色。
“行了,走吧,没什么好看的了,秦军准备总攻了,我们也收拾收拾东西准备撤离吧!”景翠看着远处那支最为精悍的秦军已经整装待发,便知道此战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
“免得到时候秦军腾出手来,到时候咱们可就是进退两难了!”景翠继续说道。
“诺!”唐昧闻言正色说道。
之后二人便带着随行的楚军回营寨去了。
。。。。。
宜阳城下,秦军营寨
此时正值午后,太阳已经走过了最毒辣的时候,高悬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远处弥漫的烟尘为这本该生机勃勃的夏日凭添了一股肃杀之气。,
这场宜阳之战,自公元前308年的秋天开始,到如今公元前307年的仲夏,双方的投入可谓不不菲,阵亡的两军将士更是数不胜数,说一句血流漂杵是绝不夸张的。
甘茂站在营中的高台之上,看着面前整装待发的秦卒,心中的激动更是按耐不住。
为了攻破宜阳城,他实在可以说是殚精竭虑,而如今终于到了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这让他如何能够安然自处。
“左相,锐士们已经集结完毕了,单凭左相差遣!”乌获来到甘茂身前,抱拳说道。
“嗯,有劳将军了!”甘茂同样抱拳还礼,接着便往前几步,站到高台边缘。
看着眼前军容整肃的健卒,心中的澎湃再也难以自持。
拔出腰间的剑,举过头顶,高呼:“风!风!风!”
-----------------
①,出自《孙子兵法·火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