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挣扎求活

我欲归去

https://img.ppxs5.com/cf/2d/7dd6f33063.jpg

首页 >> 三国之挣扎求活 >> 三国之挣扎求活最新章节(目录)

第三百一十一章秀英山游记(下)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陈寿不知道,马淳说这话也是有个典故。

因为陈寿著《三国志》是私人修史,有其不足之处。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

还有一点,陈寿生性爱财,著史时往往以此为名前往各家索要钱财。若给的丰厚,则多有溢美之词,若少与钱财或不给,则多有恶语,甚至不予作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至交好友,曹氏起家时的重臣丁冲。他可是率先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人物,为曹操鼎定中原立下汗马功劳,在曹操心目中地位与荀彧相仿佛,更在其他谋士之前。

丁冲两个儿子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其中丁仪虽然瞎了一只眼,但他的才能可是让曹操都发出:“丁仪的确是车载斗量的青年才俊,就算是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眼睛有点小,唉,都是曹丕坏了我女儿的婚姻大事呀!”这样的感叹。

可见丁氏父子三人足可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其一传。

可是陈寿当时找上门去对丁仪的儿子说,只要给他一千斛米,就给他们家立佳传。丁氏是个骄傲的士族,当场拒绝了陈寿索贿的行为。结果陈寿居然真的没有把丁氏写进自己的史书里,丁氏也逐渐泯灭在茫茫史海,后世人只有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才偶然能够找到描写丁氏的片言只语。

马淳在前世并不精于历史,他知道这段典故还是在某次招待山阴书法家协会的几个老前辈的酒桌上,当做一段趣闻听到的。

当时包厢里正在播放历史剧《三国演义》,几个老头从《三国演义》聊到《三国志》,又点评起陈寿、谯周这对师徒,说谯周骨头软,写的《敌国论》开创了投降主义的理论基础。陈寿贪财好物,谁给钱多就写谁好,导致了《三国志》当中美化曹魏和司马氏,成了史家笑话。

其中就例举了丁氏这个典故,所以马淳才记忆犹新。今日见到作者本尊,忍不住就提了出来。

只是眼下既然陈寿来到了崖州,马淳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后世名气仅次于司马迁的史学家,让他安心在越国著史。这样或许会有一部不一样的《三国志》流传于世,也算是马淳对这段历史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当然了,这是后话,略过不提。

阮籍接过话头道:“在下也曾听闻越公‘知行合一’说,以心见性,私以为致知,出《大学》,良知出《孟子》。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但却有所不同,‘民生百业皆为知,亦为道。’似乎与道家学说相合。其中虽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然观崖州之政,皆以践行‘知行合一’而为,颇多天马行空匪夷所思之举,但似乎确实是利民之政。”

阮籍为人是有些孤僻,但若是遇到学术理念的讨论,往往通宵达旦议论不休。他和刘伶南下来到崖州,就是因为越公马淳的学说既有些像黄老之说,又兼及儒家学说,但又似是而非。

只是越国在马淳以‘知行合一’学说为基础的治理下,呈现出一种迥然不同于中原的欣欣向荣之态,这让他们非常惊异。

竹林七贤早年都就学于儒家,但在看到中原局势动荡,出身于儒家各大流派的家族为了权势地位征战不休,使得他们对儒家开始产生了怀疑、失望的情绪,所以才会转而研究黄老之说。

毕竟当年大汉初立,就是以黄老之说才使得汉室强盛起来。他们就想恢复汉初时那样的治政,以使天下不再有战争,恢复统一,与民休息。

而马淳的越国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他的治政有点像黄老,又有点像儒家,骨子里却又似乎截然不同。作为对中原各国失望透顶的学者,当他们发现有不一样的政局时,当然会按耐不住自己好奇的心态,南下越国体会一下。

马淳明白阮籍想要知道自己为何会突然提出这种匪夷所思的学术观念,并且实施的非常成功。毕竟任何一种学说需要大量的研究,在各种理论基础上才能逐步发展出来。

而自己的学说全然没有理论基础,勉强可以靠拢《大学》和《孟子》里面的几句话而已。就像后世那些世界性数学难题,全然没有推演过程,只是从“1+1=2”这个基础上突然推演出正确结果一样,让人难以理解。

但是马淳不能够告诉阮籍,自己完全是剽窃了千年后阳明先生研究了数十年的理论成果。也不能告诉他,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演变,华夏大地才找到了自己正确的发展道路。

而这一切,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给了我们伟大的国家重新富强起来的正确模式。

想到这里,马淳突然眼眶一热,滚烫的泪水忍不住喷涌而出:“嗣宗先生,伯伦先生,我出身贫寒,幼年时常见百姓困苦,欲得一衣一饭而不能。诸侯世族以天下为棋盘,百姓为棋子,为了所谓的称霸天下、君王伟业,征战不休,致使华夏大地血流漂杵十不存一。

先生们,这些虚幻的君王伟业有那么重要么?王侯将相驱使平民百姓如刍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世道难道不应该改变吗?

世家大族、寒门贱民难道真的生来就不同,要接受不一样的命运?

所以我想要‘民生百业皆为知,亦为道。’我想要‘知行合一’,我想要‘爱民,守法’。我想要官吏清明,不再鱼肉百姓,百姓劳有所得,爱家,爱国。

几位先生,马淳一日在世便要一日践行此道。若非如此,枉生此世啊!”

“一日在世,践行一日”,“若非如此,枉生此世。”刘伶喃喃的重复马淳之言,瘦弱的身体颤抖起来,热泪沾湿了衣襟。

是啊,自己几人因为不能施展抱负,或避入山林求仙问道,或放荡不羁豪饮度日,全然没有当年求学时立志匡扶社稷,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气概和勇气。

而眼前这位越国之主,被视为天下枭雄的马淳马子厚,却依然保持着少年时的志向,从无到有建立起理想中的国度。而即便是身为国主,拥有天下最强兵马,却依然心系天下百姓,没有肆意发动战争,理由仅仅就是不想多造杀戮。

这样的君主,难道不正是自己想要追随的明主吗?不过他还有疑问,便上前拱手问道:“越公,在下尚有一事不明,想要请教越公。”

“伯伦先生但问无妨。”

“越公先前说黄老之学体系已然完善,为何不纳而用之,却别出心裁另觅他术?”

“伯伦先生,我非另觅他术,乃是秉承先圣求实二字而已。先汉之时百废待兴,百姓苛秦暴政已久,故此文景以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废秦之暴政以养百姓生息。

而时至今日,律法几废,伦理纲常弃之如土,有力者罔顾百姓安危擅动刀兵。故此须按照实际情况加以约束导引,黄老之说略显薄弱了。”

“那也就是说我等所学非越公所需了。”刘伶有些失望的说道。

“非也非也,”马淳摇头道。“从古至今,天下学说各有专长,从无一家之说可独治国家。所以我欲设崖州越学院,集天下英才各路学说以充其内,为我越国治政查漏补缺提供宝贵意见。先生,知行合一、黄老之说互为表里,共同发展。不知三位先生可愿屈身于越学院博士之职,为越国,为天下百姓寻找安身之道?”

刘伶与阮籍叔侄早已听的热血沸腾,一股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三人相顾一眼,对马淳躬身下拜道:“固所愿也,不敢请尔。请主公受微臣一拜!”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