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颜的心跳加速了。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对这种未知生物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他想要捕捉这只翼龙,好好研究它是什么物种,它的存在可能会改写古生物学的历史。但是,他也清楚,这个世界的规则与他所知的完全不同,任何轻率的行动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身为一名生物学家,乐颜其实很想抓住这东西仔细看一看。
他深吸了一口气,决定先观察这只翼龙的行为,然后再做打算。
他站在原地,目不转睛地观察着这只翼龙。它在空中翱翔的姿态优雅而自由,每一次振翅都透露出它对这片天空的熟悉和掌控。乐颜知道,如果捕捉它,可能会破坏这种和谐,甚至可能会引起其他生物的注意,给他带来危险。
乐颜发现每当翼龙飞过观察点时,它似乎不能察觉到乐颜的存在,偶尔还会在空中盘旋,又像是在向乐颜展示它的飞行技巧。
之前的其他生物也是,除了那三个上来就追自己的不知名恐龙和之前一直对他紧追不放的三角龙和翼龙,是别的生物太友善,还是……只有那些生物那察觉到他这个人类的存在?
但照理来说,他们就是无法判断人类存在,生命体总是能搞明白的才对。
就拿蚂蚁举例子。
蚂蚁作为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确实能够意识到人类的存在。当人类靠近蚂蚁时,它们能够感知到人类的接近,尽管它们可能不会立即辨别出人类是对它们构成威胁的生物。在人类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蚂蚁可能会将人类视为一块石头、一棵树或一个土坡,因此它们有时会大胆地爬到人类的手上、脚上甚至脸上。这说明蚂蚁能够感知到人类的存在,但它们对人类的认知有限,无法分辨出人类与其他静止物体的区别。
但虽然蚂蚁无法认识到人类是拥有智慧的高级物种,但它们确实能够意识到人类的存在。在蚂蚁的视角中,人类的存在与猪、牛、羊等其他物种的存在几乎没有区别。由于蚂蚁的视力并不发达,它们看到的景象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片模糊,因此蚂蚁无法看清人类的具体特征,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感知到人类的存在。
然而,一般的动物可能仅能意识到哪些实体亲近它们、对它们好,或者对它们构成威胁。它们能够记住对这些实体的正面或负面经历,但这种认知通常局限于直接的互动经验,而不包括对更广泛人类文明的存在意识。
乐颜现在的脑海中充满了各种想法,他正在认真思考着如何将它们整理出头绪。
乐颜的观察越来越仔细,他想去了解这种翼龙。想要撰写关于这种翼龙的研究报告,希望能够将这些宝贵的信息带回去。
乐颜看着双型齿翼龙在蓝天白云间翱翔。它的翅膀有力,每一次扇动都显得那么优雅而从容。阳光透过它翅膀上的薄膜,映照出斑斓的光影,仿佛是空中的舞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乐颜发现这只双型齿翼龙似乎在寻找合适的降落地点。它的目光锐利,能够从高空中迅速锁定地面的目标。它首先调整飞行的高度和速度,逐渐降低飞行高度,同时减缓翅膀的扇动频率,以减少下降时的速度。
随着双型齿翼龙的逐渐接近,乐颜开始观察它的特征,包括翅膀的长度、翼展的宽度、羽毛的颜色和纹理,不过乐颜感觉它的腿部肌肉格外强壮。
他注意到,这只小型双型齿翼龙在接近地面时,翅膀的扇动变得更加频繁,仿佛在进行最后的减速。
当它接近地面时,双型齿翼龙会展开翅膀,可能是利用空气阻力来进一步减速。它的翅膀边缘微微上翘,形成一个有效的空气刹车,同时它的尾巴也会向下伸展,帮助稳定身体。
在接近地面的最后一刻,双型齿翼龙会迅速收起翅膀,利用身体的流线型设计来减少空气阻力。它的爪子伸展开来,准备接触地面。当它的爪子接触到地面时,会有一个轻微的弹跳动作,以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
最终,这只双型齿翼龙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它的翅膀轻轻拍打几下,调整身体平衡。
它轻轻地收起翅膀,用爪子轻轻触地,它环顾四周,确认安全后,便开始在地面上行走,好像是在寻找食物或是休息的地方。
“好机会!”
在确保不干扰到这只生物的自然行为后,乐颜小心翼翼地接近了一些,希望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她注意到双型齿翼龙的羽毛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它的呼吸平稳而有力。
乐颜趁机快速地记录它的身体比例和行为特征。
“不过这么看来,它好像也不小了!”
乐颜目测翼龙体长约2米,翼展竟然达到了3米,颅骨较高,头骨长羽约21.5厘米,而且具有较大的鼻孔、眼眶、眶前孔和上下颞孔,彼此之间有薄薄的骨条分开,因此,虽然头部比较大,但这些结构可以有效地做到减重。眼睛中发育着巩膜环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双型齿翼龙拥有两种类型的牙齿,颌部前端牙齿较长,可以用于刺穿,后端牙齿较小,可以用于接住食物,乐颜觉得这样的牙齿很可能适于捕鱼。
“这东西这么大?”
“虽然体型差点有点多,但这东西……怎么感觉在哪里见过呢?”
“对了!这不就是我房间里摆得那个双型齿翼龙模型吗。”
双型齿翼龙是一种喙嘴龙亚目翼龙,生存于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化石集中分布于英格兰地区。
化石的发现者是英国著名的女性化石采集家玛丽·安宁,1828年12月,玛丽·安宁来到海岸边,她在石灰岩石块中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化石。
玛丽当然不知道化石属于什么动物,她像平常一样将化石卖掉,化石很快就交到了威廉·巴克兰手中。
人类命名的第一种恐龙巨齿龙就是巴克兰命名的。巴克兰研究了化石之后认为这种动物是一种翼手龙,那个时候人类只命名了翼手龙这一种翼龙,所以泛是像翼手龙的化石就都被认为是翼手龙。
30年后,在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的理查德·欧文得到了这块化石。看过新的化石之后,欧文发现它们和巴克兰手中的翼手龙(法国居维叶命名)是同一种动物,但是肯定不是翼手龙。根据化石头骨中两种明显不同的牙齿,欧文将这种翼龙命名为双型齿翼龙(Dimorphodon),属名的意思就是“长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牙齿”。
而这个“两种不同类型的牙齿”,就是指它的两种类型的牙齿:颌骨前部用于穿刺的长牙和后部更小的尖牙。
双型齿翼龙翅膀较短,比较原始。翼龙的翼指骨有4节,双型齿翼龙的第I翼指骨仅比前臂骨稍微长一些,比II、III翼指骨短一些,这明显不同于其他翼龙。双型齿翼龙后肢发达,前4趾有爪,第V趾较长并侧向张开,第V趾可能用于支持尾巴和后肢之间的翼膜(尾膜)。双型齿翼龙是典型的长尾翼龙类,总共有超过30节的尾椎。
不过现实中双型齿翼龙体长约1米,最大翼展也就达1.4米。
“简直是不可思议啊!”
“各项数据和双型齿翼龙基本都是一样的比例,就像是拿模型编辑器制作出来的。”
“就是……”
“怎么多出来一块羽毛啊?”
其实关于双型齿翼龙身上的毛,现代古生物届认为双型齿翼龙身上可能有羽毛状的结构。
双型齿翼龙作为一种喙嘴龙亚目翼龙,生存于距今约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而关于双型齿翼龙是否长有羽毛,科学研究存在一些争议。
一项研究认为,双型齿翼龙身上可能具有羽毛状的结构,这些结构包括简单的独根、束状、具中轴以及侧向分支和绒羽状结构。这些发现将羽毛状毛发结构的起源提前了大约7000万年,表明羽毛的演化历史可能比先前认为的要复杂得多。
然而,这些发现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可能只是由身体及翼膜上单丝状、致密的软组织叠覆而成,而非真正的羽毛。
由于化石保存条件的限制,学界还需要更多保存条件更好的标本来判断翼龙是否具有真正的羽毛。因此,虽然有一些研究表明双型齿翼龙身上可能有羽毛状的结构,但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
但就算这件事有所争议,但无论如何,双型齿翼龙也只要可能在身体的背部、腹部以及翼膜上有羽毛,可方舟中的双型齿翼龙……
“脚背这么多毛就算了,连尾巴上都这么多?”
“结果关键的地方还不长毛了。”
“这个地方的气温也还可以吧,有必要长那么多的羽毛?”
动物身上长毛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但主要还是为了保暖。
例如波兰鸡,这种家禽的羽毛不仅用于保暖,还作为它们外观的一部分,帮助它们适应环境。
对于哺乳动物和鸟类来说,毛发(绒毛)的出现是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使得这些动物能够在遇到寒冷天气时最大程度地生存下来。
因为毛发(绒毛)具有一定的保暖性,使得动物能够在各种多变的环境和天气中生存和繁衍。这个特征也帮助哺乳动物和鸟类逐渐占据了较好的生态位,因为它们能够去到更远的地方,适应各种环境。
此外,一些动物的毛发在太阳照射下可以在毛皮里产生维生素,例如猫,就可以通过舔毛来补充营养。
而人类的头发虽然很小很细,但它可以在头顶与外环境形成一个隔热层,帮助维持体温。
总的来说,动物身上的毛发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有助于动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维持其生理健康。
不过如果是热带地区的动物,这些毛发或绒毛对它们的生存和适应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尽管热带地区气候较温暖潮湿,但某些动物身上的毛发可以帮助它们保持体温,尤其是在夜间或寒冷的时候。
这些毛发能够提供一定的保温效果,防止体温过低。其次,一些动物的毛发还有助于防止水分过度流失,保持皮肤干燥,这对于在潮湿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尤为重要。此外,对于一些有特定生活习性的动物来说,如夜间活动的动物,毛发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适应昏暗的环境,提高视觉和感知能力。
最后,毛发的存在还可以帮助动物躲避一些小型掠食者或寄生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总之,尽管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寒冷地区不同,但动物的毛发或绒毛在适应环境、保持体温、防止水分流失以及保护自身安全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这里也不热啊?”
“而且这东西应该也不能通过毛发吸收营养。”
“况且,这种对方会有温差这么大的地方吗?”
所以和之前乐颜见到的无齿翼龙那如被狗啃了似的头冠一样,乐颜不认为这些生物会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而去进化什么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难道这是个从热带来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