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路

白色十三号

https://img.ppxs5.com/3e/6e/d0664a1142.jpg

首页 >> 好莱坞之路 >> 好莱坞之路最新章节(目录)

第六百三十三章 用事实讲话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像《纸牌屋》这种典型的商业剧集,当然不能触动大部分观众的普遍性禁忌,墨菲跟什么过不去,也不会跟市场和收益过不去,一直到新年过后,他才确定了最终版的剧本,《纸牌屋》第一季的筹备,也正式开始。

之前跟随保罗-威尔森拍摄《权力的游戏》的幕后职员,大部分会继续与斯坦顿工作室合作,少部分空缺的职位,也可以通过招聘来解决,好莱坞永远不缺乏苦苦等待机会的人。

新年刚过,剧组正式成立,除了一些必要的事项,墨菲基本把筹备工作交给了保罗-威尔森,而且盖尔-加朵会掌控全局,也不必担心剧组出现意外状况。

随着2012年到来,新一届的奥斯卡越来越近,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也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给多达近六千名的成员,邮寄出了奥斯卡提名名单的选票,已经通过报名审查的《迭戈-罗斯》自然也在众多候选名单之中。

过了新年,《迭戈-罗斯》的点映规模扩大到了二十家影院,媒体口碑和专业口碑依然出色,观众口碑虽然还是之前那样,但在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苦心经营之下,倒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尤其是黛西被捕事件,导致影迷对墨菲本人的好感度大增,连带着这部影片也收到了一大波的好评。

但影片的点映票房始终没有大爆过,最新的一个周末的点映票房连两万美元都没有达到,即便影评人吹捧影片的力度很大,甚至绝大多数影评人协会评选的2011年年度十佳影片中,《迭戈-罗斯》都位列其中,却对票房几乎没有多少推动作用。

面对这种情况,墨菲是真真正正感受到,时代确实改变了。

如今这个时代,职业影评人实际上对观众指导性不大,最多影响到第一周票房,在这之后观众更愿意相信亲朋好友,乃至互联网上一些影迷评分网站的评论。

在墨菲看来,美国的影评有两种:一是面对普通观众的,另一种是学者影评,绝大多数影评人为主流报纸、杂志、电视台工作,他们和电影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好莱坞的喉舌。

美国也经常传出影评人因收受各种好处而违心赞扬电影的消息,这种不是从客观的角度、而是牵涉了个人利益的评论往往价值不大,以至于会误导观众。

不过,近些年来,墨菲能清楚的感觉到,职业影评人所表达的观点实际上对观众指导性不大,许多时候很多影评人众口一词评论某部影片差,但观众不予理睬,影片的票房依然很好,而像《迭戈-罗斯》这种影评人口碑爆棚,观众却不买账的影片,则比比皆是。

这与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盛有关,也与影评人职业化必然会附加的商业效应脱不了干系。

比如在电视节目上做影评的人必然要考虑节目的收视率,在形式上要吸引观众,评论中要不断找出诙谐有趣的话以博取观众的好感,而不是在于观点有多么深刻,这就使得他必须对大多数影片采取积极的态度,如果不断否定影片,容易使观众对节目产生反感。

为了讨大众的喜欢,在评论电影的过程中,影评人本人也在演戏,同时这些影评人的视野也受到很大限制,他们只能评论大多数主流电影,只要影评牵涉到商业利益,与电影工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不可能作出独立、冷静、客观的评论。

学者所写的影评则有很大的不同,但学者影评只能在知识界的小圈子里流行,或者成为教材,对于市场来说,不存在任何参考价值。

从十二月中旬上映到新年过后,在渡过三个上映周末的超过半个月的时间里面,《迭戈-罗斯》收获媒体和影评人赞誉无数,点映票房累计只有六十万美元多一点,就颁奖季点映影片的同期票房成绩来说,不属于很差的那一行列,也不是很好,总的来说也就是中等偏上的水准。

与此同时,CAA、斯坦顿工作室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针对颁奖季的公关宣传工作也没有停止,《迭戈-罗斯》也开始在一系列的奥斯卡前哨奖项上面有所斩获,新年伊始公布获奖名单的摄影师工会奖上,菲力-拉舍尔就凭借《迭戈-罗斯》中出彩的长镜头拿到了年度最佳摄影师的奖项。

此外,这部影片还获得了编剧工会的最佳编剧提名和演员工会的最佳男主角提名。

唯一可惜的是,由于墨菲早年退出了导演工会,这部影片没有参与导演工会评奖的资格,但在制作人联盟奖上,却拿到了最佳影片的提名。

这部影片的公关宣传推广进行到现在,不仅仅是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在很多媒体预测的名单上,都是这个颁奖季能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的热门影片之一。

当然,媒体也普遍认为,墨菲可能会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却无法避免继续陪跑的命运。

有些专业媒体还分析了原因,认为墨菲能拿到提名,首先是《迭戈-罗斯》确实很不错,有获得一个最佳导演提名的资格,其次倾向于天主教的一些社会新闻类媒体从圣诞节前就在攻击墨菲的影片侵犯了所谓的天主教的权益,好莱坞的大佬们对于外来势力妄加干涉好莱坞拍片自由相当的不满意,可能会做出针锋相对的策略。

至于继续陪跑,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墨菲太年轻了,在学院成员平均年龄向六十岁大关渐渐靠拢的现在,一个不到三十二岁的年轻导演,还是商业导演,想要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可能性实在有限。

另外,墨菲也有些奇怪,那位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远比他想的还要有耐心,到现在都没有主动站出来说什么。

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马尔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不是好莱坞明星,而是一位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德高望重的地区宗教领袖,轻易不会在媒体上露面!

在一个圈子里待久了,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他也只是普通人一个,难以免俗。

搞清楚这些,墨菲马上调整了策略,让格雷斯和比尔-罗西斯主动联系媒体,接受了奥斯卡提名投票开始后的第一次媒体采访。

这一方面是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为《迭戈-罗斯》出现在最终的奥斯卡提名名单上做最后的冲刺,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某些人,他墨菲-斯坦顿从来不是一个只会挨打而不知道还手的人。

采访放在了死星大厦CAA的新闻厅里,墨菲面对的是来自《好莱坞报道者》的记者,这家媒体在颁奖季的影响力相当大。

提问的问题,也是比尔-罗西斯按照墨菲的意思,与《好莱坞报道者》一起协商拟定的。

用于采访的场地布设非常简单,两张椅子相对而立,中间放置了一个小型的玻璃茶几,用来放置录音设备。

由于时间有限,采访一开始,叫做凯莉-马尔拉特的记者的提问就进入了正题。

“媒体上,互联网上,因为《迭戈-罗斯》和你遇袭事件,现在充满关于影片真实性的争议。”凯莉-马尔拉特看着墨菲,问道,“你后悔选择这样的题材吗?”

“不!”墨菲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说道,“我拍摄的所有内容,都要向观众负责,向影片男主角的原型人物负责,即便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用事实讲话!”

凯莉-马尔拉特夹杂了一个自己的问题,“你认为既然电影要对观众负责,那么它的娱乐性和思想性哪个更重要?”

换做其他时刻,墨菲一定会说商业性更重要,但这次采访针对的就是颁奖季,话当然不能这么说了。

不同的情况回答不同的答案,这种事情对墨菲来说非常简单。

墨菲稍稍想了一下,回答道,“不同的导演永远会做不同的选择,即使有人做出硬性规定,也不能限制各种各样电影的出现,永远会有为不同目的而拍出的影片。”

“我在跟互联网上跟人讨论时,最困难的一点就是让他们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内在价值,因为电影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被当做娱乐而让大家忽略了这一点。”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墨菲现在基本就是信口开河,“电影的内在价值体现在线条、色彩、剪辑手段、镜头运用等方面,同时也反映制片人和导演所代表和要体现的价值观,更反映他们所处的社会、国家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不同的价值观被错综复杂地融合在影片中,有时候并非能一目了然。”

“就像《迭戈-罗斯》这部影片?”凯莉-马尔拉特适时的问道。

“是的!”墨菲点了点头,“我认为罗斯在最重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遭遇到了重重不幸,这些严重影响到了他日后的选择!”

“包括天主教?”

听到这个问题,墨菲用力点了下头,凯莉-马尔拉特又问道,“有些媒体和网络上有声音,说你拍摄的与天主教有关的内容不实,让你删除掉争议的部分,你怎么看?”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