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不光英明有主见,还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他起兵的过程中,属下数次建议联合北魏,但他始终不愿向外族蛮夷卑躬屈膝。同时,他还拥有极高的战略思想,就连后世的某位英杰也参考了他的部分智慧:萧衍认为当时各郡战力薄弱,那些小城更是唾手可得,但得到之后却需要分兵把守,而分兵则会削弱眼前军队的实力。一旦战败,敌人想夺回城池也很容易。所以重点不在于一城一郡的得失,而在于手中军队的有生力量,因而他只进攻重城要地,以消灭敌军作为主要目标。
不久,重镇郢城(湖北)果然因为畏惧萧衍的兵锋而主动归降。郢城本来拥有十万住户,结果遭遇战乱后又发生瘟疫,死去了十分之八。
已经临近亡国,萧宝卷却仍活在自己的岁月静好中,在宫内大摆市集,命令众人学习民间小贩的模样在那里讨价还价,自己则在一旁扮演算账的角色,每次算错都要求别人拿棍子捶打自己。有臣子为了劝谏,就骗他说看到了先帝萧鸾的鬼魂显灵,结果萧宝卷命人用蒿草做成萧鸾的样子,然后将草人的头颅斩下。
攻克郢城后,萧衍一路势如破竹,诸将担心部队疲惫恳求暂缓进军,但他却认为兵贵神速,应该立刻进攻建康。萧宝卷派人偷袭萧衍后方的江陵(湖北),当地守将十分惊慌,派人前来求援,萧衍说道:“敌军不过一帮乌合之众而已,很快就会四散撤退,你只需持重守城即可。即使真被攻克,我的两个弟弟都驻扎在附近,可以随时前去进攻。”
等到萧衍都打到城门口了,萧宝卷仍在一如既往地玩乐,还对左右说:“等敌人到了面前,我再与他一决胜负!”最终一场溃败之后,萧宝卷众叛亲离,左右亲信全都争相出降。
501年9月,北魏洛阳的主管官员请求修筑三百二十三个“坊”好管理民众。这个“坊”即居民区,有点像长方形的四合院,但要大得多,光长度就有三百多步,百姓居住其中可以很好的防治盗窃抢劫等奸案的发生,后来唐朝的长安也沿袭了这种布局。
北魏本应趁此时南齐内战大举入侵,向南扩张,但他们自己的境况也没有好多少:主上元恪多病,朝政多被叔父和重臣把持,所以最终只能选择优先自保。
萧宝卷素来喜欢在朝堂上扮演将军与别人对阵,结果真打起来仗来就不行了,当时他手中尚有七万兵马,却被萧衍包围在了皇宫之中。下属请求拿出府库中的钱财赏赐将士好作殊死一搏,结果贪财的萧宝卷怎么也不同意,于是众人又是懈怠又是埋怨,不再肯为他效命。之后众将联合发动政变斩杀萧宝卷,开城投降了萧衍。萧衍也仁慈宽厚,没有杀害那些降臣,也没有追究之前为朝廷对抗自己的人。
萧衍入宫后,很快就抢占了萧宝卷的嫔妃,并因为过于宠幸她延误了政事。身边谏臣进言道:“当年沛公刘邦进入关中时‘妇女无所幸’,这是范增判断他志向远大的标志。现在明公刚刚平定建康,天下人正仰慕您的声望,又怎能重蹈覆辙让百姓失望呢?”萧衍听后立刻谦卑辞谢,将美女全都逐出了宫。
502年4月丙寅日(初八),萧衍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建立“南梁”。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即使骨肉至亲也难免自相残杀,从刘宋开始直到南齐不断出现自家人抢自家人江山,后又屠灭前人满门的情况。所以梁武帝萧衍上位后也照例屠戮了萧宝卷的宗族,不过仍保留了萧道成一脉,还曾对他们说:“天下的名位爵禄,不是凭武力就能夺取,很多时候都是天命所归。刘宋的孝武帝刘骏当年如此多疑弑杀,无论兄弟还是重臣,只要稍有名声稍微都会被他铲除,但却仍然没能除掉你们的祖父萧道成,最终导致社稷覆灭。而今天由我登上王位这种情况,无论刘骏、萧道成还是我自己都不曾预见。所以现在虽然有不少人建议我除掉你们兄弟来统一人心,我却不这么认为。若你们真的享有天命,那就不是我所能加害,若你们并非天命所归,就算我杀了你们又有何用?”不得不说,这个时候萧衍就已经充斥着“宿命论”与“佛学”的价值观了,也难怪日后会皈依释家。而萧道成一脉的十六位子孙也在萧衍的仁慈呵护下,全都都得到了善终。
萧衍即位后勤于政事,命令在各官府旁边置放信箱,允许百姓对朝政提出意见。他生活朴素,禁止州县上贡物品,身上穿的都是反复洗濯过的衣物,日常三餐也只食菜蔬,选拔官吏也都看中那些和自己一样廉洁公正之人。此外,萧衍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在音律上有着极高造诣,甚至自己制造了四种乐器,名为“通”。
但他对于皇亲权贵却过于仁慈,即使对方犯错也会想方设法帮他们开脱。萧衍有个弟弟是名副其实的废物,当将领时就弄得全军覆没。等撤回到京城,又开始到处发放高利贷,逼迫百姓将田宅房屋作为抵押品写在契约上,期满后便强占对方的房宅。但即使这样,萧衍对他仍十分友爱,始终不忍责罚。有一次萧衍前往他家,无意中在后堂看到了无数的金银财宝,但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弟弟,看来你的生计不错啊!”
萧衍在太子萧统还未出生时曾收养过一名养子,本想将皇位传给他。但后出生的萧统却聪慧异常,五岁时就能整段背诵《五经》全文,萧衍因此改了主意。养子得知后心怀怨恨,便逃往北魏,企图泄露梁国机密来换取生存之地,结果魏国人也都看不起他,待他十分冷漠。于是这位养子最终又返回了梁国,而萧衍也只是流着眼泪斥责了他,仍然给他分封了爵位。
但对待有罪的寻常百姓,朝廷却往往依法办理,甚至株连亲族。所以等到萧衍在郊外祭祀时,有位老者特意拦车进言,希望他能解决这个弊端。然而萧衍考虑的却是将整个律法全部放宽,可见其宽仁。
除此之外,慈悲心肠的他不忍心看到牲畜在祭祀时被宰杀的场景,于是下令全部改用面粉代替。
北魏朝廷为了给予百姓便利,特意撤销了对采盐的禁令,结果发现那些盐池又被当地的豪门大户所占,百姓仍然无法前往,于是只能又把采盐的权力收了回来。可见,在软弱无能的社会里,即使想要给予更多的权力也会被其他势力所占。
当时政治混乱,宣武帝元恪一心向佛,从不阅读儒学典籍,而且不辨忠奸,疏远宗族,将政事都委托给自己宠幸的小人高肇,并在他的怂恿下杀害了那些深受前朝孝文帝信任,接受遗命辅政的叔叔们,使得朝野内外无不垂头丧气。之后元恪的皇后也意外去世,当时之人都认为是高肇所为,这样才能扶持自己身为贵嫔的妹妹上位。
不久,有臣子上书恳求新设郡县,朝廷诏令东府长史郦道元前往考察情况——也是这位地理学家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资治通鉴》中。而南朝梁武帝也在杰出天文学家祖冲之的帮助下,重新修订了新的天文历法——冥冥中也多亏了祖冲之没有生在北魏,因为那里禁止研究天文学。
北魏和南梁承平日久,研讨学问的风气都大为兴盛,北方以讲授学业为生的人数不胜数,收录的弟子少说也有数百人,而南方由于梁武帝十分崇尚儒术,大力在全国开设馆驿推广儒学并由朝廷供给花销,使得到处都能看到抱着经书游学的读书人,武帝也会经常前往学堂旁听视察。
两国在边界屡有冲突摩擦,彼此相互功伐,不过由于南北战力差距依旧很大,所以始终没有发展成更大规模的战争,不过结果也往往以南梁的节节败退而告终。魏军将领大都比较务实,有句话在他们军中也广为流传:“做事只需专注于一两个重点即可,何必事事都详细得面面俱到。”
505年10月,梁武帝率先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僵局大举伐魏,虽未建立大功,但还是成功将河南悬瓠(hù)到湖北安陆的大片土地纳为己有。而且此役还有意外收获,将领韦叡大放光彩,凭借足智多谋的用兵以及骁勇善战的精神成为了继檀道济后,最让魏军胆寒的敌人,甚至在敌军中流传出一句歌谣:“不怕萧家娘子军,只怕合肥有韦虎。”其中萧家娘子军是以女子的战力来讽刺萧衍的军队,韦虎则是韦叡。
他刚随军北伐时就成功引流淝水淹灌城池,斩杀上万魏军,最终攻克合肥。尤其援救钟离(安徽)一战,当时魏军已将城池层层围困,而韦叡还需从千里之外劳军前往。为了尽快抵达,他特意绕道险峻的山谷,在两山之间搭建浮桥率队通过。军士们大多畏惧敌人的人多势众,但韦叡却始终胸有成竹。等到了前线,韦叡又通过合理的调度在一夜之间就筑起一座临时城垒,弄得魏军主将不禁感叹:“对面是哪位神灵?”之后韦叡利用战车组成防阵挡住了敌人最引以为傲的骑兵,再让躲在后方的弓弩手趁机万箭齐发,杀伤甚多。韦叡还善用南梁的水战优势,趁着涨水季节用小船载上干草油脂,顺流而下焚烧魏军的防御工事,成功斩杀十几万敌军。之后每当魏军攻到城下,听说守将是韦叡时大多选择撤退。
元恪听说前线战败的消息后也十分淡然,因为他早已被所信仰的佛学磨平了进取之心。当时佛教在都城洛阳非常盛行,从西域远道而来的沙门僧人多达三千。元恪还特意诏令属下前往风景优美的嵩山营建寺院,极尽土木之美,等到他在位末期全国已有多达一万三千间佛寺。
不久,元恪将宠臣高肇封为司徒,助他登上了三公之位,但高肇却仍觉不知足,将不满之情写在脸上。有一次宴会,元恪的弟弟指责高肇说:“天子的兄弟已被你杀得差不多了,当年篡夺汉朝天下的王莽就是个秃头,而你又是驼背,恐怕也会跟他一样成为祸乱的根源。”
北魏天灾频发,因灾荒饿死了数万百姓,恒州(山西北部)也发生了大地震,持续一年多都没有停止。但仍然不妨碍元恪多次兴兵南征,劳民伤财。当时官府征收绢布作为赋税,对品质的要求很高,很多官员趁机谋利,视贿赂多少来决定如何评判,经常对那些没有私下给予他们钱财的百姓刻意刁难。后来有位刺史对这个制度进行了改革,下令如果百姓缴纳的绢布品质优良,就会奖对方一杯酒喝,如果品质不佳就没有酒喝。于是百姓为了面子和荣誉争相劝勉,相互比较着上缴更好的绢布。
515年正月,元恪病故,享年三十三岁,年仅六岁的太子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元诩也同他的父亲元恪一样不理朝政,还喜爱游猎玩乐,过分尊崇佛法,即使群臣多次劝谏也无济于事。
之前高肇弄权,稍有名望的宗族和重臣都会遭到他的猜忌迫害。等到元恪驾崩,高肇参加丧礼时身形憔悴,嚎啕大哭,也不知哭的是元恪还是他自己。等到丧礼完毕,一位元氏亲王就与其他将领密谋,共同发起政变诛杀了高肇。元诩的生母胡太后趁机逼迫高肇的妹妹——当时的高太后出家,改由自己临朝听政,几年后又以天灾为由派人暗中害死了她。
胡太后能文能武,喜欢读书文辞,还拥有百步穿杨的射术。当年她产下元诩时,北魏还在实行“儿子即位,母亲处死”的制度,所以宫中很多人都按例祷祝她:“但愿生下的是亲王和公主,而不要生下太子!”但胡太后却说:“我怎可因个人生死而使皇家没有继承人?如果能为陛下生下皇长子,我死而无憾!”结果一语成谶,元诩果然顺利成为皇太子。更幸运的是,先帝元恪因为笃信佛教,竟废除了北魏已经实行上百年的“子贵母死”制度。
有位元氏亲王眼见朝廷所选任的北方各边境将领越来越草率,担心横生变故,于是奏请胡太后重新选拔,并要求各王公大臣亲自举荐有才德的人士,如果新到任的边将再犯过,举荐人也要一同受罚,可惜胡太后没有采纳。等到元诩执政末年,北方各镇果然群盗四起,直接导致了北魏的灭亡,一切都如这位亲王所担心的那样。
元诩和胡太后都热衷于兴建佛寺,将全国大量人力物力都投入其中,往往一个寺院还未落成,就又开始兴建下一个石窟,修建学校的杂役也都被调去修建佛寺了,导致十多年都没有完工。这些寺庙在土木建筑方面可谓美到极点,有些佛塔甚至高达九十丈,差不多现在的280米,大殿也修得像皇宫一般富丽堂皇,还拥有上千间僧房,十分壮观。每当夜深人静,塔上风铃清脆的声音,十里之外都能听到。自佛法传入中原以来,还没有如此盛况。整个京城拥有超过五百间寺院,抢夺了三分之一民房的空间,以致不得不和肉铺、酒坊等世俗相连。胡太后还派遣使者宋云和僧人惠生前往西域求取佛经,算是比唐僧还要早的“西天取经”之人。之后宋云与惠生从洛阳向西行走了数年才到达乾罗国(巴基斯坦),最终带回了一百七十多部佛经。
当时风气向佛,成为僧人不仅能够逃避沉重的赋税劳役,还能得到朝廷的供奉支持,所以众多百姓都选择出家沙门,致使很多门户香火断绝,即使官府屡次下令也难以禁止。
所谓封建王朝,尤其是被儒家思想裹挟的封建王朝,完全没有能力发展经济与科学,也没有相关之门类。选用官员只看表面文辞是否优美,而不看其中深意是否幽远,挑拣出的全是一群喜欢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来夸夸其谈的迂腐之徒,靠着吟诗作对治理天下。北魏初年,民间没有流通的钱币,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才开始铸造五株钱,但居然也允许百姓私自铸钱,导致流通的钱币良莠不齐。等到世宗即位,又将不合标准的钱币全部禁止,下令必须统一使用朝廷发行的钱币,这就导致了之前那些使用自己铸造货币的百姓遭殃,商货也开始无法流通。而河北各地由于之前没有铸造新钱,如今又被禁止使用旧钱,只能开始使用布匹或物物交换了。
之前北魏世代强盛,使得东夷和西域上贡不断,又建立了互市制度得到了不少南方特产,整个国家府库充盈。所以无论拓跋氏的亲族还是当朝宠臣,全都竞相奢华,不光大造宫室,用银器作为马匹的食槽,还经常随身带着上千名奴仆艺伎,每次出门排场都十分隆重,一顿饭也要花掉上万钱。胡太后赏赐左右从来没有节度,甚至曾下令打开国库任由自己的心腹取用,结果有几位平日高高在上、德高望重的官员甚至因为拿得过多而扑倒于地,遭到左右耻笑——在如此浪费造作之下,北魏的财力终于日渐衰弱。
当时有不少人假冒军功领赏,于是有官员建议倒查十五年的账簿文书来惩治这些人,胡太后本来答应了,多亏有位明白人及时点醒了她:“法令最怕繁琐,为政贵在轻简。即便有人真的在战功上造假,也应只调阅他个人的籍簿,又怎能愚蠢的调取全国多年之文书而造成所有人的困扰,谁能受得了如此处置?”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个年代居然有很多人不懂。
519年正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张姓官员上书请求修改选官的规定,将武将的地位降低,不再允许他们担任更高等级的爵位。此事一出顿时掀起轩然大波,护卫皇宫的羽林军集结了上千人跑到文官办公的地方谩骂,众多勃然大怒的武将和士兵相约攻入了张姓官员家,焚烧了屋舍并打死了他的父亲。整个朝廷都为之惊惧,但也不敢大加处罚,只得将为首的几人处死,其余不予过问。
当时有见识之人都看出了朝廷的力量已然衰弱,国家也将横生变故,这其中就包括了已经鲜卑化的汉人高欢——高欢祖上本是燕国太守,投奔北魏后因犯法被驱逐到了怀朔镇(内蒙古包头),之后世代居住北边,于是逐渐沾染了鲜卑习俗。高欢自幼家贫,连马匹都买不起,但胸怀大志,被当地富户娄氏的女儿看重做了上门女婿,自此发迹。他听说此次祸乱后便开始散尽家财广结宾客,有人询问原因,高欢说:“宫廷侍卫成群结队地闯到大臣家里,又纵火又杀人,然而朝廷却连大气都不敢出,所谓为政如此,其事可知!天下早晚大乱,就算守着财物又有何用?”怀朔人侯景也素来和高欢亲密友爱,二人经常在乡里行侠仗义。
520年7月,北魏宫中大乱。宗室大臣元怿,本是孝文帝拓跋宏的第四子,因与胡太后私通而身居高位。胡太后的妹夫元叉总领禁兵,在朝中一向为所欲为,他心中不服元怿,元怿也一直想用律法限制他。于是矛盾爆发,元叉派兵挟持了孝明帝元诩并幽禁了胡太后,然后假传诏令处死了元怿,自此把持了朝政。元叉上台后任用奸党,假公济私,使得朝政更加混乱,文武百官无不痛心疾首。
之后胡太后趁着宫中欢宴,劝元叉将皇帝元诩留在自己那里过夜,实则企图联合某位将领发动兵变夺回政权,结果因元叉发觉而失败,还处死了那位将领。不过奇怪的是,元叉并没有斩草除根地杀掉胡太后,给了她日后推翻自己的机会,其中原因也成了史书中的一个谜,可能是胡太后待他确实有如慈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