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克复中原

子虚笑乌有

https://img.ppxs5.com/34/6c/c6aeeb2cf0.jpg

首页 >> 三国:克复中原 >> 三国:克复中原最新章节(目录)

第6章 鱼上钩了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诸葛巡在地里检查一番,土质优良,十分适合耕种,算上蔡氏给的优待,这地确实不错。

人家诚意已经给足,自己也不能再挑拣,诸葛巡当即决定选这里,另外两处也不去看了。

回到马车,他难掩心中喜悦,连声向蔡家二爷道谢。

整得蔡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租块地而已,又不是白送,明明是蔡氏得利,至于高兴成这样么。

回到襄阳城,已是未时,两家定好契约,此事算最终敲定。

诸葛巡告辞后,蔡勋快步回屋,去见蔡瑁,其实蔡瑁一直在宅子里,并未去军营。

让蔡勋接待,只是因为她姐姐说要给诸葛氏好脸色。

“大哥,事情都定下来了。”蔡勋说着递过契书。

蔡瑁随手将契书置于一旁,“汝觉得这诸葛巡如何?”

“他只看了一处田,便十分高兴地定下了,听他的口气,似乎还有治理迴水的想法。”

“哼,不自量力,若迴水能治,这田岂会留着等他。”蔡瑁随口吐槽一声,又递给蔡勋一封文书。

“兖州军报,张邈欲救张超,路上被部下所杀,张超不日则亡,看来孟德已解兖州危局,你将此信报于主公。”

蔡勋伸手接过,“大哥,孟德兄收复兖州,是否会再度对徐州用兵?”

蔡瑁紧了紧眉头,摇摇头道:“兖州战乱不止,蝗灾四起,孟德恐怕早已粮草难支,该是要休养生息一番。”

而后他猛然想起另一事,嘱咐道:“长安近来局势再度动荡,令我难安,你速命人盯紧武关!”

“诺!”

……

诸葛巡一回家,院中的诸葛均便迎了上来。

“兄长,事情可还顺利?”

“妥了!明日开始,就是日复一日的耕耘,你随三弟好好读书,将那途中荒废的学业尽快补上。”

“怎么补?”诸葛均随口反问。

诸葛巡笑着拉着诸葛均朝书房走去,这个时候,诸葛亮应该在书房看书。

怎么补的问题,他还真有门道,今天见蔡勋,将荆襄之地的天南地北聊了个遍,他便专门请教了这个问题。

步入书房,诸葛亮连忙收起《管子》书简,“兄长归来啦,租契可否敲定?”

诸葛巡另一手将租契一扬,笑道:“为兄保证,至少五年内,不会饿肚子,至于五年后,再说吧!”

“哈哈!”两人爽朗一笑。

三人围坐一案,诸葛巡面色转为严肃。

“今日问了蔡家二爷,南阳大儒宋仲子在襄阳做五经从事,你二人不如也效仿北方学子,前去讨教一番,学一些济世经略。”

说罢和诸葛亮与诸葛均对视一眼,两人明显各有想法。

“兄长,五经乃基础之学,倒是适合均弟。”

诸葛亮言外之意,不适合他自己。

诸葛巡倒也认同,用他的话来说,诸葛亮早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再有就是找一下定位,确认自己深耕的领域。

“那便送阿均去学!”

诸葛巡当即决定,诸葛均顿时哭丧个脸,但又无法忤逆。

长兄如父。

至于诸葛亮,诸葛巡倒是想到了司马徽庞德公这些名士,如何让三弟尽快的结交到他们呢?

这种事可遇不可求,当务之急,还是聚焦自己的种田大业比较好,毕竟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翌日。

天刚蒙亮,诸葛巡便领着孙和孙贵两兄弟去了早市,两兄弟的父亲是诸葛珪的忠仆,自小长在诸葛家,这次迁徙,也没将他们遣散,而是带来了荆州。

诸葛巡先采买了一些种田工具,还有待播的冬麦种子,最后斥重金购买了一头水牛以及一辆板车,充当交通工具。

要是靠步行,每天来回襄阳,也不用干活了,除非在迴水附近的聚落找地方住。

这一轮采买下去,差点让诸葛巡当场破产,果然当家才知柴米贵。

天气阴沉,行至半途时,竟下起了绵绵细雨,不多时,远方山峦与前路都笼上一层朦胧雾气。

秋意很浓。

诸葛巡与孙家兄弟虽戴着斗笠,等到了田地,外衣已被雨水润湿。

“看,这百亩田地,未来五年,就是我们的战场!”诸葛巡立于田埂上,颇为豪气地指着。

“一人五十亩,倒也不多。”哥哥孙和道。

他的意思是这片地都是交给他们兄弟种的,若按传统的方法随缘粗放耕种,一人随便照看几十亩,确实问题不大。

然而诸葛巡设想的,可是精耕细作,工作量可能十倍不止,靠两兄弟,是不可能的。

他也没有说破,怕吓着孙家兄弟。

“东家,现在种下冬麦,岂不是会影响明年春耕。”孙和再次提醒,诸葛巡购买冬麦种子时,他已经提醒过一次。

“阿和放心,我心中有数,你们只管照做即可!”

两人倒是踏实,卸下农具,很快就进入状态,开始翻地,至于耕牛,他们还不会驾驭。

诸葛巡没有急着干活,先是查看下水渠,再看了下地势,最后将目光落在迴水上游的山谷之中,若有所思。

迴龙之象的原因是汛期迴水来不及排出,就遭沔水倒灌,两头夹击,招致决堤。

若是沿谷口修坝蓄水,再寻一处低洼处挖掘泄洪湖泊,不仅可以解决汛期决堤的问题,还能解决干旱时的灌溉问题,水库和湖泊,还能用以养殖……

诸葛巡一边观察一边畅想,不知不觉已经来到迴水边。

此时是枯水期,迴水静静流淌,诸葛巡突然发现一位身穿蓑衣斗戴斗笠的垂钓翁坐于石桥之上。

“上回倒没细看,这竟然有一座石桥。”诸葛巡甚是好奇,这方圆百里似乎都是农田,为何为会修石桥?

等他走上石桥,垂钓翁也回头一看,二人目光正对,皆是闪过一抹讶异。

是你?

是你!

“晚生见过黄公。”诸葛巡连忙行礼。

面前之人是接风宴上,刘表介绍过的黄公黄承彦。

他出自荆襄四大家黄氏,而且还与刘表和前太尉张温是连襟。

“是诸葛子谦啊,汝怎会在此?”

诸葛巡指着对面的田地,“租的蔡氏之田就在此处。”说罢诸葛巡想到蔡勋提到过,这迴水另一边的田,都是黄氏的。

“诸葛亮可有前来?”

“三弟在家中读书,未曾前来。”

黄承彦摇摇头,目光始终注视着江面。

“闭门苦读,读不出苍生之苦,抱简求教,教不出济世之道。”

诸葛巡品了品,黄承彦显然意有所指,他记得三弟在宴上说到的民贵君轻的说辞。

诸葛巡心头一亮,这话,明显有指点迷津的意思。

真怪,站在他面前的是诸葛巡,而他指点的却是弟弟诸葛亮,说明诸葛亮更能入他的眼。

人说黄承彦高爽开列,看人全凭自己心情,果然如此。

三弟能给他留下印象,还出言指点,说明缘分到了。

三弟,你的贵人老丈人出现了!

“多谢黄公指点,晚生一定转告三弟!”诸葛巡再度作揖感谢。

黄承彦视若无睹,依旧专注水面,就在诸葛巡转身告退时,突然传来一声惊笑。

“鱼上钩了!”

……

求收藏,求推荐票。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