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突然觉得自己的大孙就是只白眼狼,“你就非要找这个人吗?你不知道这样会让咱不高兴吗?”
在得知明宣部的第一任主编居然是罗贯中后,朱元璋就气呼呼地拉着自己的好大儿,冲到了朱雄英住的小院里来了。
朱雄英谄媚地一笑,“人家罗先生都近七十岁了,而且也蜕变成文学家了,您又何必这么在意呢?再说了,张士诚也嗝屁多少年了,您这个样子,会让人误会您对张士诚念念不忘的。”
“臭小子,找抽是吧。”
看见爷爷抬起的大脚,朱雄英一个闪身就躲到了自己老爹的身后。
朱标失笑,把他拉到了身前,语气略带责备地说道,“雄英,你这次的做法真的欠考虑。到现在为止,江南一带的百姓都还怀念着张逆,还怀念北元了。”
“是你告诉咱的,这个报纸是用来抓住文化定义权的。”朱元璋接话道,“你现在让这个张士诚的旧臣来管理报纸,那他得怎么定义咱去!”
“爷爷,爹,如果罗先生真的怀念张士诚,他当初又为什么会早早的离开呢?”朱雄英解释道。“张士诚此人从始至终都是个守户之犬,完全没有君王的器量,在这一点上,我相信罗先生是看清楚了的。”
“哼!”朱元璋还是不满,“若此人和江南一带的文人勾结呢?”
“先不说罗先生会不会这样做,就算会,他也只是通俗文学版面的主编,又不是整个《明报》的总编。”朱雄英强调道。
“你就这么想用他?”朱元璋问。
“爷爷,人家的书以后是要名垂青史的!”朱雄英两眼放光,“知道四大名著的含金量吗?《三国》,《水浒》,《西游》,藏秘……呸,《红楼》。”
“要不是后两本的作者我隔着时空抓不过来,你孙子我高低得让洪武年间就把这四大名著凑齐了。爷爷,这可是宣扬您包容大度,宣传洪武朝文化昌盛的重要佐证哦!”
莫名间,朱元璋有些心动了。“咱洪武朝还有哪些,嗯,你口中说的文学家。”
朱雄英尴尬的一笑,毕竟他就只知道这一个还活着的文学家而已。
施耐庵早在洪武三年就去世了。至于什么宋濂,高启,刘基现在也都没了,而且这几人也不一定是走通俗文学这一挂的。朱雄英还忍不住去想,宋濂搞不好还是自己老爹和爷爷之间的敏感词了。
见大孙这副表情,朱元璋就大致明白了个七八分,随即抬手就赏了一个脑瓜崩,“让你在未来不好好读书,现在连个能用的人都找不到。”
朱雄英对此是无法反驳的。
可实事求是地说,在这一点上朱雄英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如果他学过相关知识,就会知道大明初期的文学发展其实是呈滑坡态势的。主要原因自然还是老朱同志的高压统治,和程朱理学的大范围传播。
整个大明的文学发展基本被划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洪武至成化年间,这段时期,除了元末明初的《三国》,《水浒》这种代表性的小说和宋濂这样的元末文人之外,剩下的就是“三杨”的台阁体和朱有墩那种以大团圆为主的喜庆戏剧了。
第二阶段则是弘治到隆庆期间,这一阶段被称为明代文学的转折期。首先是心学的崛起,接着是以李梦阳为首的七子改变了台阁体统一文坛的局面,戏剧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大胆的突破,为后来汤显祖的登场奠定了基础。《三国》,《水浒》等大量的章回体小说,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刊行。
第三阶段自然就是从万历到明亡这一时期了,除了汤显祖之外,李贽,徐渭,冯梦龙等都一一登场,《西游》这样的神魔小说也在此时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还有那本绝对的名作《金瓶梅》,要知道《金瓶梅》可不止是攒劲不攒劲的问题。
它和《三国》,《水浒》,《西游》等作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从长期的历史记载和传说故事中积累发展出来的,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小说。
其实朱雄英的确考虑过要不要搞一本《银瓶梅》试试,但他怕被自己爷爷和老爹来一次联合双打,所以就作罢了。
“反正咱以后要是看到报纸里的文章污蔑咱,咱就要提刀砍人了。”
朱雄英苦笑一下。
“雄英,这不是说笑的。”朱标认真的嘱咐道,“你一定要注意江南一带的文人。”
“爷爷,虱子多了不咬。”朱雄英乐呵呵的来了一句。
“什么意思?”
“爷爷,天下恨您的文人多了去了,江南那一带的文人算老几啊。”
“雄英,正经点,爹不是说着玩的,他们真的很不满咱们。”
朱雄英也是一叹,“所以爷爷您当初打下张士诚后,又何必纵兵抢掠呢?”
“哼,谁叫他们帮着张士诚抵抗咱的。”
“真的只是这个原因?”朱雄英问。
朱元璋眯着眼看着自己的大孙,“你又在未来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这大概是您纵兵抢掠的一个借口。”朱雄英说道,“历史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们有对照组。江南百姓思念张士诚,甚至思念北元,这种思想的背后有没有对您的怨恨,自然是有的,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们在找一个发泄口而已。”
“其实,等大明亡了以后,他们就又开始思念起大明了,没事就搞搞反清复明什么的,然后就被满清按照族谱一个个抓起来玩了一回超级消消乐。”
在朱雄英解释了消消乐是什么意思后,朱元璋和朱标都感到十分无语。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
“张士诚真的对百姓好吗?罗贯中先生为什么早早的就离他而去,不就是因为他大修宫殿,贪图享乐,放纵下属敛财无度吗?而与此同时,张士诚又对商人很好,所以试问,他和自己部下敛财的目标是谁,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吧。”
“江南一代的重税问题,从宋朝就开始了。现在江南百姓思念的是张士诚吗?这不过是他们心中幻化出的一个偶像罢了,他们只是想通过张士诚来表达一下大明在这一地区税赋过重的不满而已。毕竟现在收这个税的人是您,不是张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