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人一个叫李吉,是海军的中士水手,另一个则叫韩远,是化工局的工程师,都是第一小学的兼职老师。
这次跟着亚洲舰队而来的正经老师只有十二个,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所以刚刚成立一个月的鸡笼市第一小学,目前只有六个大班,每個班级都在五十人以上。
即便如此,老师还是严重不够用,为此教育局只好发动拥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在空闲时,轮流到学校帮忙讲课,结果一下子收到上百个报名的志愿者,算是解决了老师不够用的问题。
好在现阶段小学的课程也没什么难的,总共就六门文化课,分别是语文、数学、地理、物理、哲学和历史,一门军事课,以及两门选修课,美术和音乐。
至于各科教材,在本土时就已经提前编写好了,甚至还各自印刷了两千册装上了新生号,为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开办学校……
“……两位!”
苏沐请两个老头在对面坐下,然后用暖水壶给他们一人倒上一杯热水。
“……你们想知道什么,都可以问我!不必拘束。”
张重轩看了陈孟希一眼,后者立刻拱手道:“苏小友,听闻小学堂的藏书阁里有一些前宋的古籍,老夫对此很好奇,可否入藏书阁内观之?”
他知道南华人不知为何,普遍说的一口古怪的北方官话,所以他也用北方官话开口询问。
藏书阁……这老头果然是冲着这个来的!
苏沐一听这话,心里暗笑。
周纪新的心理暗示手段确实厉害,仅仅用一些真真假假的话和必要的引导,就让目标不自觉地找了过来。
“这个……”苏沐脸上露出为难之色,张重轩适时地劝道:“苏校长,德山兄他只是对古籍好奇,我保证,他不会损坏藏书,更不会外传!”
“对对!老夫也只是好奇而已!”陈老头连忙点头附和。
苏沐犹豫一下,答应道:“那好吧!我带你们去藏书阁……不过只能看,不能把书带出去!”
陈孟希闻言,心里一喜,他在鸡笼港这半个月,不止一次听张重轩说,南华人建造钢铁战舰的秘密,就在藏在小学里!
小学里有什么,除了老师就是孩童,都不像会建造钢铁战舰的样子,那就只有藏书阁了,明天他就要离开鸡笼了,怎么也要想办法去藏书阁内看看!
很快,三人就来到了小操场东面,一栋挑高的二层红砖小楼门前。
苏沐用钥匙打开门锁,带着压抑着激动的两个老头来到了二楼,然后指着其中一间摆满了书架的房间,对他们介绍道:
“这里面的书,你们可以随便看,不过不能带走,也不能抄写。”
“多谢苏校长!”陈孟希对苏沐道谢一句,立刻走进房间翻阅起书架上的书籍。
而他拿起的第一本书,封面上的书名,就让他精神一震!
在陈孟希看来,南华汉字大体上是根据草书和行书简化的汉字,他基本都能看懂,只是这汉字组合在一起,他就实在不懂了。
炼金术……应该是提炼黄金的学问吗?还有什么是化学?什么是元素?
陈孟希激动地翻开书,皱着眉强迫自己把书的内容记忆下来……
苏沐在一旁看到这老头捧着这本书死记硬背,差点笑出声……老头拿着一本初中化学教材这么着迷,不是被书名迷惑了吧?
另一边,张重轩则来到贴着哲学标签的书架前,拿起一本《道德情操论》,开始认真阅读起来。
苏沐见状,也不打扰他们,自己从历史书架上拿了一本修改过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找个椅子坐下来随意翻看。
今天让这两个老头来藏书阁偷书,其实是安全局“底蕴”计划的一部分,目的自然是展示实力,给明郑和英国人等势力看的。
现在亚洲舰队初到东宁岛,技术实力还没有完全变现,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虚张声势和战略欺诈。
在武器硬件上,有南华号这一艘超级战舰足够了,而在软实力上,自然也需要显露一些科学和人文底蕴,让其他势力不敢轻易得罪。
至于技术外流的问题……能摆在小学藏书馆里的书籍,大部分都是小学中学级别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想要在应用层面提高生产力,恐怕要以十年为单位,孜孜不倦地研究试错才行。
而一些能立竿见影提升技术和军事水平的理论知识,比如空气动力学和酸碱有机化学,则根本不会放在这里……就算放在这里了,以这陈孟希这个老头的记性,又能记下多少呢?
……
当天下午,苏沐来到了鸡笼垒城内的安全局总部院落,把今天张重轩和陈孟希看过的书单交给了周纪新。
“……周处长,这是他们看过的书名。”
周纪新接过书单,点头笑道:“辛苦你了,苏校长!”
“能帮到你们就行。”苏沐笑了笑,刚准备离开,却被周纪新叫住。“……等等!苏校长,我这里还有一件事,可能需要你的帮助。”
“什么事?”苏沐看着对面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英俊青年,疑惑道。
周纪新笑道:“不是什么大事,明天南华号就要去安平港访问了,如果能跟郑经达成军事同盟,我们需要一份讨清檄文,表明自己的反清立场,你古文造诣高,要是有时间可以研究一下,三天内交给我就行。”
苏沐想了想,点头道:“行!古文版的檄文就交给我了,不过也得准备一个现代版的……最好把我们的愿景也公布出来,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周纪新看着苏沐,猜到了他的想法,“你的意思是……类似《独立宣言》那样,发表一份《诸夏抗清宣言》?”
“没错!”
苏沐重重点头,用兴奋的语气说道:“我现在连开头都想好了!”
他清了清嗓子,严肃道:
“……一万万被清帝国皇帝、官吏和奴隶主压迫和奴役的诸夏同胞们!
四十年来,你们已经饱尝亡国奴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