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日不落

道士仗剑行

https://img.ppxs5.com/7e/3c/f6f18f03d3.jpg

首页 >> 美洲日不落 >> 美洲日不落最新章节(目录)

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汉工业规模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工业,乃国家之本,一个国家没有了工业,就像没有了灵魂。”

大汉宰相朱道发表自龙武四十年年初。

根据汉国最新的工业统计,单纯统计本土的工业产值,总计为一百七十五亿华元,换算成英镑也就是二十五亿英镑。

而如果算上大汉帝国海外的近七亿英镑的工业产值,整个大汉帝国的工业产值则达到了恐怖的三十二亿英镑。

这个数字连续三年超过英国总产值,并且领先幅度,扩大至三亿英镑。

(去年英国工业产值为二十九亿英镑,比汉国少了三个亿。)

而按照大汉帝国内部产业人员的统计,随着海外殖民地的持续建设,以及每年几十亿华元的基建投资,消费增长,汉国的工业预计在未来,还将迎来至少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年增长数据。

这個增长规模是相当恐怖的,按照欧洲工业增长最快的德国计算,整个德国平均下来的年工业增长也才百分之九点几,连百分之十都不到。

类似西罗马,大英帝国,他们的年增长,基本都处于百分之八以下,偶尔有超出的年份,都可以算是投资超支。

而汉国之所以能够在保持如此大的规模的情况下,还能高速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基建”。

大汉帝国庞大的国土和资源决定了,它要想发展工业,尤其是在外贸受挫的情况下,保持巨大的工业规模,只能依靠内部投资,其他东西都不管用。

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汉国总计投入了超过了一百五十亿的基建投资资金,平均每年五十亿华元。

这笔钱一部分是国债的直接投资,有的是地方贷款。

其中内阁国债规模已经到了九十亿华元之巨,地方债务也超过了六十亿华元。

用英国经济学家奥朗德的话说就是:

“这是一个债台高筑的帝国,一个依靠债务生存的世界帝国,我不能保证它什么时候因为债务破产,但我敢肯定,最后它一定亡于债务,过度的依赖债务,只会让汉国人走上一条和上帝完全相反的道路。”

事实上不止是奥朗德,就连汉国自己内部的人,对于越来越庞大的债务,都感到“忧心忡忡”。

一些帝国议会中的清流,几乎每个月都在上书要求控制债务。

但是回应他们的,只有冰冷却又残酷的三个字:

“办不到!!”

是的,在越来越依赖债务搞基建投资的大汉,想要结束这一切,要么结束天量的基建投资,缩小投资规模,要么获得一个更大的贸易市场。

很显然,这两点都不可能!!

也是在这样办不到的狂飙之下,汉国的总负债干到了一百七十亿华元,接近帝国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

(加上前些年的负债)

(龙武三十九年汉国经济总量统计数字为三百八十亿华元,同期英国为四百二十亿华元。)

在这样的一个超大规模的负债表之下,任何所谓的“调整”,其实都是杯水车薪。

就像齐成栋曾经开的一个玩笑:

“好消息是我们都是二十年起步债务,坏消息是利息得先还。”

大汉帝国每年支出的利息都高达几亿华元,这笔钱甚至可以建立一支强大的地区海军。

也就是汉国每年都要将一支舰队用于还债务利息。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债务下,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大汉依旧在持续增长的工业规模。

事实上根据内阁的内部计算,如果工业规模,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汉国的财政收入也会至少按照百分之五十,甚至到七十的等比例增长。

也就说,庞大的工业,不仅仅带来了巨量的债务负担,也带来了庞大的新增税收。

如果再算上整个大汉帝国越来越繁荣的基建市场,那么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齐成栋当初的“债务投资经济学”,也就是著名的“齐成栋经济学”,正在变成现实。

只不过在这个繁荣工业和基建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债务大网,正在笼罩整个大汉帝国,将这个庞大的帝国带入辉煌的同时,又在处处挖坑等着它。

而对于这一点,最清楚莫过于那些深处帝国云端,俯瞰亿万众生的高层,他们真的不知道,债务的可怕吗??

不,他们知道,他们比谁都清楚债务的力量,但他们依旧选择这么干,除了现实需求,还是因为刘鹏那句:

“世界大战早晚要打,既然要打,那自然是全副武装,债务可以增加,工业规模可以扩大,但唯独有一点,仗不能输!!”

这句话背后还有一句话:

“输了,那可就真是全完了!!”

……………

“这是开会的内容,罗大人,这个时候,有必要汇报的这么清楚吗??”

工业部的雷玉台抬起头看了一眼自己的纪要秘书:

“今年是帝国建立四十周年,事情比较多,这个时候不汇报,等到年中年底再汇报,基本等于不汇报。”

“这份报告,来的早,不如来的巧,要是按照你们的想法,再统计半年,那么到时候可就不是汇报这么简单了!!”

(工业部和商业部分离,分成两个部门)

纪要秘书娄冰,张了张嘴,最后什么也没有说,默默的收拾起报告,来到了打印室。

而在办公室内的雷玉台伸手打开了桌上的方盒子收音机,当收音机电源开启的时候,机面上的一个飞鸽标志也跟着亮了。

“龙江地铁三号线于昨日上午十一点十七分,正式开通,龙江官员集体参与剪财……”

“帝湖地产,新时代的地标,百万人的购房之选……”

听到如此赤裸裸的卖房广告,雷玉台脸上的笑容再也挂不住了,跟着按下了跳台键。

“滋滋……”

“漠南发生洪涝灾害,受灾超二十万人,目前已经出动了超过三万人的救灾队伍,当地驻军参与救灾,引得万众欢呼……”

“我国首个千万吨产能钢铁厂于幽州龙江落地,据悉,这是龙江钢铁第三次大规模扩张,也将助力龙江钢铁再次超过西京钢铁,成为汉国最大的钢铁企业……”

“龙江钢铁……”

听着收音机里面的“千万吨”“龙江钢铁”几个关键词,雷玉台眼神微眯,最后发出一句:

“钢铁产能搞的这么大,以后要是基建停了,可怎么降下来啊!!”

…………

内阁的会议室内,灯火通明,几十个部门的官员,按照座次坐在一起,而在他们面前则是最后一次主持内阁会议的朱道。

可能是最后一次的原因,今天的朱道格外的亲和,说话间,满是回忆与愁然,甚至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朱道头上的白头发比他前段时间都多了不少。

尤其是和前一个月相比,那就更多了,给人一种“快速衰老”的感觉。

事实上早在前些年,朱道就该走了,一直拖到了现在,整整干了超过十五年。

而这背后的原因,固然有当时实在没有什么好人选,最佳人选齐成栋又因为税的问题,处于风口浪尖。

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朱道组织能力,就像刘宇私下对齐成栋说过的一句话:

“朱道,天才也!!”

是的,在刘宇眼中,朱道就是个天才,而且还是个几十上百年难遇的组织型天才。

要知道随着大汉帝国的力量持续增长,官员人数不断增加,部门数量每隔几年就要扩张一次。

单纯的那种胡均定时代七八个,十来个部门,早就结束了,目前光是掌握实权的部门都有二十个,如果算上那些没有多大权利,但也管一些事的部门,可能整个大汉帝国的部门,将会超过五十个。

这么多部门,这么多官员,想要把这些人串联起来,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别的不说,光是让这些“各司其职”,就是很大的本事。

所以在最近一段时间,内阁已经准备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就是人员。

其中改的最狠的就是宰相,按照大汉帝国目前的情况,整个内阁将被分为宰相,执宰,部门主官三个主要核心。

其中增加的执宰,其实就是分摊了原来宰相的一部分职权,将相权的影响力削弱了至少百分之四十,实施之后,再想出现胡均定,朱道这样大权独揽的宰相,是不可能了。

到了齐成栋上来后,大汉的宰相,也就正式告别原来那种“皇帝老大,我老二”的权利状态。

宰相,已经越来越来被弱化,而与之相反的是,各部门主官与执宰的能力,却在加强。

(总共要设立九个执宰,分别对应原来的九大部门)

这其中的“功过事非”,又有谁能够说的通呢。

“各位,再过两个月,我就要退了,这退之前,主持这最后一次内阁会议,朱道深感荣幸!!”

“诸位中的一部分人,和我共事超过十载,尤记得当初在一起共商中兴国事,是何等畅意!!”

“所谓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这会还是要开的。”

简单的开场白结束后,朱道就正式召开了这次内阁会议。

其中内阁的主要问题就是财政和工业。

雷玉台看了一眼还没有打算开口的齐成栋,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第一个选择上台。

(类似那种演讲台,只不过没有加高,毕竟大家身份差不多,你站这么高,很多人心里会不痛快的)

“各位,自我介绍一下,新任工业部长,我叫雷玉台,表字庭湖,原来是搞机械的,后来被朱相踢到了工业部……”

“哈哈……”

底下响起了一片笑声,而坐在底下的朱道则是抿着嘴,露出笑意。

简单的开了小玩笑,雷玉台就翻开了前天打印好的工业报表:

“根据去年统计,我们总计完成本土工业制造一百七十五亿三千二百万华元,海外工业产值超过四十九亿华元,总计超过二百二十四亿华元。”

“其中重工业占了一百五十二亿华元,轻工业规模七十二亿华元。”

雷玉台平缓的报出报表上早就写好的数字,引起了底下一片议论之声,紧接着又说:

“根据这个统计数字可以得出,整个大汉的工业模式,依旧是重工业占比高,轻工业占比低,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些年将大量的投资,投到了重工业,而忽视了轻工业……”

“事实上我们的轻工业发展是相当快速的,两年时间增长超过十七亿华元,但是与重工业动辄几十亿的增幅,完全是小巫见大巫,是不能够比的。”

“而这样的经济模式,根据我们工业部自己内部的统计来看,是不能够长久的。”

“因为按照一般消费品价格计算,一个国家的轻工业应该是在整体上超过重工业,甚至达到均衡才对,我们目前的轻工业,只有重工业的二分之一,这样的比例,是完全不合格的。”

“在这里,我呼吁齐大人,给轻工业投资,给轻工业投资!!”

看着台上要求投资轻工业的雷玉台,齐成栋脸色不断的转向阴沉,但最后又恢复过来,虽然他知道对方说的完全是真心话,但是基建战略的本质核心就是投资重工业,投资轻工业能得到什么??

唯一的好处估计就是增加了商品数量,加大了流通,降低了物价。

这是好事吗,当然是好事,但在重工业没有完成,或者说没有到完成的差不多的时候,轻工业,根本不会是新一代内阁的投资核心。

用基建连接重工业,进而带动整个大汉帝国经济,会是未来至少十年的战略。

唯一的代价恐怕就是吓人的债务。

而台上的雷玉台也知道这里面的原因,所以在之后又表示:

“发展轻工业,可以借用民间的资金,我大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轻工业都掌握在民间,这些年之所以轻工业还能够稳定增长,就是依靠民间的力量。”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这股力量,继续投资轻工业这一稳定民生,乃至经济流通的产业。”

“我个人的建议是,减税!!”

“哗啦……”

最后一句话说完,场上都沸腾了,一部分人不断凑头往齐成栋那边瞧去,想看看这位未来的齐相是什么反应。

就连朱道都下意识看向坐在自己侧手位的齐成栋。

而齐成栋的反应是什么,那就是没有反应,最起码表面绝对看不出任何表情。

而在台上的雷玉台则是继续讲述他的减税战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于轻工业各类的减税幅度:

“对于类似纺织,小商品制造企业,我们不仅仅要减税,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补贴,尤其是化工产业的补贴。”

“就比如说目前已经逐渐转移到墨西哥,日本的纺织工厂,我们可以允许他们制造产品,最后再返大汉本土,但我们必须保证源头技术一直掌握在我们手中。”

“比如说纺织材料,石油科技下,产生的各种纺织新型材料,乃至现在市场上最火的丝质袜……”

“对于这些东西,我们要加以保护,以保证这些产业可以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而保护,不是嘴巴说说而已,要的是投资,要的是减税,要的是补贴!!”

雷玉台的话让不少人都傻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从机械局调来的新工业主官,会这么大的火气,这已经不是“索要”这么简单了,完全是火力全开。

只有台下的齐成栋依旧没有什么反应,但其实他心里,已经在盘算这件事的可行性。

别看他一直将重工业放在首位,轻工业放任不管,但其实他比谁都清楚轻工业的重要性,头重脚轻,自古以来都不是什么好事。

只不过搞了重工业,注定不可能在将资金投资到轻工业之上。

但是不搞又不行,所以现在其实他现在也在想具体的可行办法。

而台上的雷玉台则给出了一部分解释:

“我个人的建议是,除了减税以外,就是放宽轻工企业的上市门槛,让他们可以更加容易融到资金,发展自己的企业,进而带动整个大汉的轻工业发展……”

“各位,根据我们的统计,重工业拉动经济,如果是一,那么轻工业就是一点二,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重工业对降低物价水平,并没有轻工业那么显著,毕竟你可以不买汽车,但你不能不穿衣服,不买日用品!!”

“我个人认为,未来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我们应该将轻工业的地位提上来,保证整个大汉帝国经济,乃至物价水平的正常发展。”

雷玉台说完后,底下反而没有了多少议论声,思考的人正在逐渐变多。

而这个时候雷玉台翻了一下放在讲台上的报告书:

“接下来讲一下产业,在这里我要重点讲一下我们重工业中的钢铁业。”

“我的观点是,繁荣中的繁荣,过剩中的过剩!!”

“现在的繁荣不代表以后的繁荣,很有可能就是日后的危机!!”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