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书写传奇

凯景嵩

https://img.ppxs5.com/67/0f/a316f2b28a.jpg

首页 >> 三国演义书写传奇 >> 三国演义书写传奇最新章节(目录)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却说献计之人,乃是东海朐县的糜竺,字子仲。他出身于豪富之家,常常往返于洛阳之间做买卖。一日,他驾车行路之际,偶遇一位绝世美女,那女子美艳不可方物,请求搭乘他的便车。糜竺当下毫不犹豫地下车步行,将车让给了那美妇人。美妇人邀请糜竺共乘,他上车后端坐,目不斜视,显得非常稳重。

车行数里,美妇人忽然告别,临别之际对糜竺说道:“我乃是南方火德星君,奉上帝之命,前来烧毁你的家。然而我见你待人以礼,因此特地告诉你。你速速回家,搬出财物。我将在夜晚时分到来。”言罢,美妇人瞬间消失不见。

糜竺闻言,心中惊恐万分,他不敢有丝毫迟疑,立刻飞奔回家。他手忙脚乱地将家中所有的财物匆忙搬出,不敢有丝毫遗漏。当夜,果不其然,他家中厨房突然火焰冲天,熊熊大火将他的房屋吞噬殆尽。

糜竺因为提前得到了美妇人的警示,得以保全了自己的财产,他深感庆幸。从此,他广散家财,接济贫苦,用他的财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善举很快传遍了各地,声名远扬。

后来,陶谦听说了糜竺的事迹,对他的人品和智慧都非常敬佩,于是聘请他为别驾从事,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在陶谦的麾下,糜竺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陶谦出谋划策。

当日,糜竺献计道:“我愿意亲自前往北海郡,请求孔融出兵救援;同时,还需要派一个人去青州田楷那里请求援助。如果能够得到两地军队的同时支援,曹操必定会退兵。”陶谦同意了他的建议,立刻写了两封书信,询问帐下是否有勇者愿意前往青州求救。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一个名叫陈登的广陵人挺身而出,他愿意前往青州请求田楷的援助。众人望去,只见陈登神情坚定,气宇轩昂,他是广陵人,姓陈,名登,字元龙。

陶谦先派陈登前往青州,然后再命令糜竺携带书信前往北海郡。他自己则带领军队坚守城池,严密防范曹操的攻击。

却说北海孔融,字文举,是鲁国曲阜人,乃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孔融自幼聪明过人,才智出众。

记得有一次,孔融年仅十岁,便前往拜访河南尹李膺。李膺的家丁见他年少,对其加以阻拦。然而孔融却不慌不忙地说:“我与李先生是世交。”家丁见他语气坚定,不敢再阻拦,便将他引见给了李膺。

李膺见他年纪轻轻,却如此自信,不禁好奇地问他:“你的祖先与我的祖先到底有什么交情?”孔融回答道:“昔日的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仪之道,而我孔融与你李膺,难道不是世代交好的家族吗?”李膺听后,大为惊讶,对他的才智和见识深感敬佩。

这时,太中大夫陈炜正好到访。李膺指着孔融对陈炜说:“这是一个奇才少年。”陈炜微微一笑,回答道:“人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能保持聪明。”

孔融一听,立刻接口道:“按照您的说法,那是不是意味着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就一定不会聪明呢?”陈炜和其他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了出来,他们都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从那以后,孔融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才智和机智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后来,孔融果然成为了一位中郎将,再后来又迁任北海太守。他非常喜欢宾客,常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这是我一直的心愿。”在北海任职的六年里,他深得民心,政绩斐然。

当时孔融正与一班宾客坐着聊天,忽然有人来报,说徐州的糜竺到了。孔融立刻请糜竺进来,询问他此行的目的。糜竺拿出陶谦的书信,说明:“曹操的军队围攻徐州,情势非常危急,希望您能派遣救兵。”

孔融听了,皱起眉头,思考片刻后说道:“我与陶恭祖交情深厚,而子仲又是亲自来到这里,我怎能坐视不管呢?不过,曹操与我并无深仇大恨,我应当先派人送书信过去,试图和解。如果他不同意,再考虑出兵。”

糜竺点头赞同,但同时也表示:“曹操依仗着兵强马壮,恐怕不会轻易接受和解。”孔融闻言,认为糜竺说得有理,于是他立刻下令一边准备军队,一边差人送出了和解的书信。

正当孔融与糜竺商议如何应对曹操的进攻时,忽然又有消息传来,黄巾贼党的首领管亥率领数万群寇杀奔前来。这个消息让孔融大吃一惊,他立刻召集自己的部下,准备出城与贼寇迎战。

管亥一马当先,高声喊道:“我知北海粮草丰富,可借一万石给我们,就立刻退兵;如果不同意,我们就打破城池,老少不留!”孔融闻言,怒火中烧,他斥责道:“我是大汉的臣子,守护大汉的土地,岂能将粮米供给贼人!”

管亥听后,勃然大怒,拍马舞刀,直冲向孔融。孔融的部将宗宝立刻挺枪出马,与管亥交战。然而,战斗进行了没几回合,宗宝就被管亥一刀砍于马下。孔融的军队见状,士气大乱,纷纷奔回城中。

管亥分兵从四面围住了北海城,孔融在城中感到无比郁闷,而糜竺的心情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第二日,孔融登上城楼远远望去,只见贼寇的势力浩大,这让他倍感忧愁和恼怒。

就在这时,他忽然看到城外有一人挺枪跃马,杀入贼阵之中,左冲右突,如同无人之境,直冲到城下,大声呼喊着要开门。孔融不认识这个人,不敢轻率开门。就在这时,贼众赶到壕边,那人回身连续刺倒了十几个敌人,贼众被他的勇猛所吓倒,纷纷后退。孔融见状,急忙命令开门,将那个人引入城内。

那人下马弃枪,径直走到城上,拜见了孔融。孔融看着他,好奇地询问:“你是何人?为何能如此勇猛地冲破贼阵?”那人回答道:“我是东莱黄县人,姓太史,名慈,字子义。老母亲经常得到府君您的恩顾。昨天我从辽东回家探亲,得知北海被贼寇围困。母亲对我说:‘多次受到孔府君的恩惠,你应该去救援。’因此,我独自一人骑马前来。”

孔融听了太史慈的话,心中大喜。原来,孔融虽然与太史慈未曾谋面,但他知道太史慈是个英雄人物。因为太史慈常年在外,他的老母亲住在离城二十里外的乡下,孔融常常派人给她送粮食和布匹;太史慈的母亲感激孔融的恩德,因此特别让太史慈前来救援。

太史慈的英勇和忠诚让孔融深感敬佩,他决定重重款待太史慈,并赠送了他衣甲和鞍马。太史慈表示希望能够带领一千精兵出城杀贼,孔融却担心贼势过于强大,不宜轻举妄动。

太史慈坚定地说:“我母亲感念府君的厚德,特地派遣我来救援。如果不能解围,我也没有脸面再见母亲了。我愿意决一死战!”孔融被太史慈的决心所感动,但他仍然担心:“我听说刘备先生是当世的英雄,如果能够请他来相救,北海之围自然可以解除。只是目前没有人可以前往请援。”

太史慈立刻自告奋勇:“府君,我可以立刻出发,前往请刘备先生救援。”孔融听了,欣喜若狂,立刻写信交给太史慈,并派遣他出城前往刘备处求援。

太史慈身着铠甲,跨上战马,腰间挂着弓矢,手持铁枪,吃饱喝足,全副武装后,城门一开,他一人一骑如飞般冲出。接近敌军壕沟时,贼将率领众贼寇前来迎战。太史慈英勇无比,连续刺死了数名贼寇,成功突破重围。

管亥得知有人出城,猜测必然是去请救兵的,于是亲自带领数百骑兵追赶。他们从八个方向将太史慈包围。太史慈倚靠在枪上,拉弓搭箭,向四面射去,每一箭都精准地射中敌人,使其落马。贼众见状,不敢再追。

太史慈在成功突破贼军的包围后,没有片刻耽误,立即骑上快马,星夜兼程,直奔平原县,去见刘备。他一见到刘备,便恭敬地行礼,然后详细地诉说了孔融被围的紧急情况,并呈上了孔融写给刘备的书信。

刘备阅读完孔融的书信后,对太史慈问道:“足下是何人?”太史慈回答说:“我名叫太史慈,是东海郡黄县人。我与孔融并非亲属,也不是同乡,但我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和相互支持的意愿。如今管亥作乱,北海城被围,孔融孤立无援,处境危险,随时可能陷落。我听闻您以仁义著称,能够拯救危急之中的人,因此特地让我冒死突围,前来向您求救。”

刘备听后,神情庄重地回答:“孔北海竟然知道世间有我刘备?”随后,他便召集关羽、张飞等人,点齐三千精兵,前往北海郡进行救援。

管亥看到救援军队到来,便亲自带领部队出城迎战。他看到刘备的军队数量并不多,心想对方不足以构成威胁,因此并不十分在意。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和太史慈立马阵前,准备迎战。管亥怒气冲冲地直接冲出阵来。太史慈准备向前迎敌时,关羽早已冲出,直接向管亥扑去。两匹马在战场上相交,周围的士兵们大声喊叫,助威声此起彼伏。

管亥如何能够抵挡住关羽的勇猛?在数十回合的激战中,关羽手中的青龙偃月刀挥舞如风,最终在一记猛烈的斩击中,将管亥劈落马下。太史慈和张飞见状,立刻驱马而出,两人并骑冲入敌阵,各自挥舞,双枪在敌阵中穿行,如同虎入羊群,无人可挡。

刘备见状,立刻指挥部队跟进,乘胜追杀。城上的孔融看到太史慈与关羽、张飞联手赶杀贼众的场景,如同猛虎下山,威不可挡,便下令打开城门,率军出城夹击。两军合力,大败群贼,投降的敌人无数,余下的贼寇纷纷溃散。

孔融热情地迎接刘备入城,两人施礼完毕,立即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筵宴,庆祝胜利和刘备的救援。席间,孔融还介绍了糜竺给刘备,并向刘备详细叙述了张闿刺杀曹操父亲曹嵩的事情。他告诉刘备:“现在曹操放纵士兵大肆抢劫,包围了徐州,陶谦特地派糜竺前来请求救援。”

刘备听后,表示同情地说:“陶谦陶恭祖是一位仁人君子,没想到却遭受了这样的无辜之冤。”孔融接着说:“您是汉室的宗亲,现在曹操残害百姓,倚强凌弱,何不与我一同前往救援徐州?”

刘备回答孔融说:“备并非敢于推辞,只是我军兵微将寡,恐怕难以有所作为。”孔融劝说道:“我之所以想要救援陶谦,固然是因为我们之间的旧日交情,但更是出于大义。您难道就没有挺身而出、仗义相助的心思吗?”

刘备沉吟片刻,他深知孔融说的是实情,救援徐州确实是义不容辞之事。他坦诚地说:“既然如此,请孔文举先行一步,我则前往公孙瓒处,借得三五千人马,随后便赶来与您会合。”

孔融听后,有些担忧地说:“公切勿失信于我。”刘备坚定地回答:“孔公,您认为我刘备是何等人?圣人曾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无论我能否借到军队,我都会亲自前往,绝不会食言。”

孔融同意了刘备的提议,他让糜竺先行一步,返回徐州向陶谦报告救援之事,并告知刘备即将率军前去支援。随后,孔融开始着手收拾行装,准备出发。

太史慈在此时向刘备和孔融拜别,说到:“我受母命前来援助北海,如今北海之围已解,幸免于难。然而,扬州刺史刘繇与我同乡,他有书信来唤,不敢延误。容我日后有机会再与各位相见。”

孔融为了感谢太史慈的援助,提出用金帛相酬,但太史慈坚决不肯接受,他只是简单地谢过孔融,便告辞离去。太史慈的母亲得知此事后,非常欢喜地道:“很高兴你能够以这种方式为我回报了北海的恩情!”随后,太史慈便前往扬州,回应刘繇的召唤去了。

刘备离开北海后,前往公孙瓒的领地,向他详细说明了想要救援徐州的打算。公孙瓒听后,有些不理解地问道:“曹操与您并无深仇大恨,您为何要如此劳神费力地去帮助他人?”

刘备回答道:“我已经向人做出了承诺,不敢轻易背信弃义。”公孙瓒见刘备如此坚持,便点头答应道:“我可以借给您骑兵一千、步兵一千。”

刘备听后,又提出了另一个请求:“我还希望您能借赵子龙一同前往。”公孙瓒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于是,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和他的本部三千人马作为前锋,赵子龙则带领两千兵马作为后援,一同前往徐州进行救援。

刘备的军队抵达目的地后,立即前往孔融的营地与他相见。孔融在见到刘备后,鉴于曹操军队的强大和曹操本人的用兵之道,建议不宜轻率出战,而是应该先观察敌人的动态,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刘备听后,点头赞同孔融的策略,但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担心徐州城中粮草不足,难以支持长期的围困。”于是,他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派遣云长和子龙领军四千,加入您的部下,为您提供支援;我与张飞则直接杀向曹操的营地,前往徐州与陶使君商议对策。”

孔融对刘备的安排非常满意。于是,孔融与田楷会合,形成了夹击曹操的态势;关羽和赵云则率领四千兵马,分别在左右两边接应。

当天,刘备与张飞率领一千精兵强将,杀入了曹操军队的营地。他们正行进间,突然听到主营寨内鼓声大震,随即步兵和骑兵如同潮水般涌出,气势汹汹。

一位威武的大将迎面而来,正是曹操麾下的于禁,他勒住战马,高声喝问道:“何处来的狂妄之徒!欲往何方?”张飞见状,毫不畏惧,立刻策马冲向于禁,两人马头相交,迅速陷入激烈的战斗。经过数个回合的激战,张飞力量惊人,于禁渐渐支撑不住,最终败退。

刘备见状,立刻挥舞着双股剑,指挥大军乘胜追击。于禁败军四散,刘备和张飞带领军队一路追杀,直至徐州城下。

在徐州城墙上,守军远远望见旗帜上醒目地书写着“平原刘玄德”几个大字,他们立即报告给了陶谦。陶谦闻言,心中激动,急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备的到来。

刘备率军入城,陶谦亲自出城迎接,两人一同来到府衙,相互行礼,客气一番。随后,陶谦下令设宴款待刘备及其部下,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在宴会期间,陶谦对刘备的仪表和谈吐印象深刻,他认为刘备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气度不凡,是一位难得的仁德之君。

宴会过后,陶谦看到刘备仍然谦逊有礼,心中更加喜爱,便命糜竺取出徐州的牌印,打算将其交给刘备。刘备见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愕然,他问陶谦:“公何意也?”

陶谦回答道:“如今天下大乱,王纲不振,您是汉室宗亲,正应当挺身而出,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为力,情愿将徐州托付给您。您不必推辞。”陶谦的决心已定,他打算亲自撰写表文,向朝廷申奏此事。

刘备离席,再次向陶谦行礼,诚挚地说:“刘备虽然身为汉室宗亲,但功绩微薄,德行不厚,即使是担任平原相,也担心自己不称职。此次前来相助,纯粹是为了大义,绝无吞并徐州之心。公若怀疑刘备有此念头,那便是误解了刘备的初衷。若刘备真有此心,愿皇天降罪于我!”

陶谦回答说:“这是我心中的真实想法。”他再三坚持要将徐州让给刘备,但刘备坚决不肯接受。糜竺见状,便建议道:“如今敌军兵临城下,我们应当先商议如何退敌。等事情平息之后,再谈相让之事也不迟。”

刘备点头同意,表示先解决眼前的危机再说。他决定给曹操发送一封劝和信,希望能够说服曹操撤兵。于是,刘备传令三寨,暂缓进攻,保持守势,并派人携带书信前往曹操营地。

当时,曹操正在军中与诸位将领商议军务,突然有士兵报告说徐州送来了一封战书。曹操拆开战书,仔细阅读,发现是刘备所写。

战书的大致内容是:“我刘备自关外有幸拜见您的尊颜,之后我们各自东西分散,无法亲自侍奉您。之前,你的父亲曹侯之所以被害,实在是因为张闿的残忍行为,而不是陶恭祖的过错。现在,外面的黄巾军遗孽正在扰乱,内部的董卓余党也在盘踞。我希望您能以朝廷的安危为重,先放下私人的仇恨,撤回徐州的军队,以共同应对国家的难关。那样的话,徐州将会庆幸,整个天下也会庆幸!”

曹操看完刘备的战书,顿时大怒,骂道:“刘备是什么人,竟敢用书信来劝我退兵!而且信中还带有讥讽之意!”他下令将送信的使者斩首,同时决心加大攻势,全力以赴攻打徐州城。

就在曹操准备动手之际,郭嘉及时劝谏道:“刘备远道而来,先是礼节性地送来书信,之后才表明兵戈。主公应当好言回复,以此松懈他们的戒心;然后我们再进兵攻城,到时候城池就容易攻破了。”

曹操认为郭嘉的话颇有道理,于是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他款待了送信的使者,并等待合适的时机回复刘备。

正当曹操与郭嘉商议如何回复刘备的战书时,突然有流星马急报,带来了不幸的消息。曹操忙问其故,流星马报告说吕布已经袭破了兖州,并占据了濮阳。

原来,自从吕布在长安遭受李傕、郭汜的叛乱后,他逃出了武关,打算投奔袁术。但袁术对吕布的反覆无常感到疑虑,因此拒绝了他的投奔。吕布之后投靠了袁绍,两人一起合力攻破了张燕在常山的主力。吕布自认为借此得以重振旗鼓,对袁绍手下的将士傲慢无礼。袁绍对此感到愤怒,打算杀掉吕布。吕布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离开袁绍,投奔了张杨,张杨接纳了他。

在这个时期,庞舒在长安城中私下藏匿了吕布的妻子和孩子,并将他们归还给了吕布。李傕、郭汜得知这一情况后,怒斩庞舒,并写信给张杨,命令他杀死吕布。吕布因此不得不离开张杨,投奔了张邈。

恰好张邈的弟弟张超带着陈宫来见张邈。陈宫对张邈说:“如今天下局势动荡,英雄纷纷崛起;您拥有强大的千里之地,却反而受制于人,这岂不是让人耻笑吗?现在曹操东征,兖州防守空虚;而吕布是当世的勇士,如果您能与他合作,共同攻取兖州,那么称霸天下的伟业就将指日可待。”

张邈听后大喜,立即让吕布偷袭兖州,并占领了濮阳。只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处,因为荀彧、程昱的设计和坚守,没有被吕布攻破。曹仁虽然多次出战,但都无法取胜,因此向曹操告急。

曹操听闻兖州失守的消息后,惊慌失措地说:“兖州一旦丢失,我就没有了根基和退路,必须立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郭嘉建议道:“主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向刘备示好,退军并重新夺回兖州。”曹操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于是立即采纳,他立即写信给刘备,拔寨退兵。

且说使者回到徐州,进城拜见陶谦,将曹操退兵的消息和书信呈上。陶谦阅读曹操的书信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立即派人邀请孔融、田楷、关羽、赵云等各方英雄齐聚徐州城,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

宴会结束后,陶谦将刘备请至上座,对众人拱手说道:“我年事已高,两个儿子才能平庸,不足以承担国家重任。刘公乃皇室后裔,德才兼备,应当担任徐州牧,我愿意退隐江湖,养病度日。”

刘备听后,辞让道:“孔融让我来救徐州,是出于道义。如今若是无端占据徐州,天下人将会认为我刘备是个无义之人。”糜竺此时发言:“眼下的汉室日渐衰落,天下陷入混乱,这正是树立丰功伟绩、铸就辉煌事业的时机。徐州资源丰富,人口兴旺,刘使君您掌控这片土地,正是众望所归,您不应辞让。”

刘备却坚定地表示:“我绝不敢接受这样的命令。”陈登接着说:“陶府君身体多病,已经无法处理州事,明公您不应推辞。”刘备回答:“袁公路四世三公,深受海内人士的敬仰,他近在寿春,为何不将州牧之位让给他?”孔融接口道:“袁公路现在的势力,就像埋在坟墓里的枯骨一样,哪里值得我们放在心上!今天的机会是上天赐予的,如果错过了,后悔也来不及。”刘备仍然坚决不肯接受。

陶谦见状,泪水涌出,说道:“如果您不肯接受我的让位,我死不瞑目!”关羽这时说:“既然陶公如此相让,兄长可以暂时领任州牧。”张飞也忍不住插话:“又不是我们强迫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让,您何必苦苦推辞!”刘备回答:“你们这是想让我陷入不义的境地吗?”

陶谦看到刘备坚决不肯接受州牧的职位,便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如果玄德确实不愿接受,那么徐州附近有一个名叫小沛的城邑,足以容纳军队,玄德可以暂时驻军在那里,以此保护徐州。这样可行吗?”众人听到这个建议后,都劝说刘备留在小沛,刘备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

陶谦在完成了对刘备的劳军之后,赵云便辞别了众人,刘备紧紧握着赵云的手,热泪盈眶地与他告别。孔融和田楷也各自告别,带领自己的军队返回。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一同来到小沛,他们开始修葺城垣,安抚城中的居民。刘备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因此得到了小沛百姓的拥护和欢迎。刘备在小沛暂时驻军,不仅保护了徐州的安全,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曹操在退回鄄城之时,曹仁及时迎到,并报告了吕布的势力正盛,更有陈宫辅佐于他,兖州和濮阳已经失守。只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处因为有荀彧和程昱的策划和坚守,才未被吕布攻破。

曹操听后,说到:“我知道吕布虽然勇猛,但缺乏谋略,没有什么好忧虑的。”随后,曹操命令军队暂时安营扎寨,再作进一步的商议。

吕布得知曹操已经回兵,并且已经过了滕县,于是他召集了自己的副将薛兰和李封,对他们说:“我一直想要重用你们两人。现在,你们可以带领一万士兵,坚守兖州。我将亲自率领军队,前去击败曹操。”薛兰和李封答应了下来。

就在这时,陈宫急匆匆地进入大帐,问道:“将军您放弃兖州,打算前往哪里呢?”吕布回答:“我打算驻军濮阳,以此形成与曹操鼎立的局面。”陈宫劝阻道:“这可不行。薛兰一定守不住兖州。——从这里向正南一百八十里,正是泰山,那里路险难行,可以埋伏一万精兵于此。曹操一旦听说兖州丢失,必然会加速行军,等他的军队经过一半险路后,我们就可以出击,将他们一举擒获。”

然而,吕布并不认同陈宫的建议,说道:“我驻军濮阳,自有良策,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最终,吕布没有采纳陈宫的意见,仍然决定让薛兰守卫兖州,自己则前往濮阳去了。

曹操的军队行进至泰山的险峻道路时,郭嘉提醒他:“此地不宜冒进,恐有伏兵。”曹操却笑着回答:“吕布是个无谋之人,只派薛兰守卫兖州,自己去濮阳,怎么会在这里设下伏兵呢?让曹仁带领一部分军队围困兖州,我则直接进攻濮阳,迅速击败吕布。”

陈宫得知曹操的军队已经接近,便献上一计:“现在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劳困乏,我们应该利用他们的这个弱点,迅速发动攻击,不可让他们有时间恢复体力。”吕布自信地说:“我一人一马便能横行天下,何惧曹操!等他安营扎寨后,我自会擒拿他。”

却说曹操的军队接近濮阳,安营扎寨后,次日,他带领众将出现在战场上,陈兵原野。曹操骑马立于帅旗之下,远远地望着吕布的军队前来。当两军阵形摆开时,吕布一马当先,出现在阵前,他两侧排列着八位勇将:首先是来自雁门马邑的张辽,字文远;其次是来自泰山华阴的臧霸,字宣高。这两位将领各自又带领着三位健将: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吕布的军队有五万人,鼓声震天。

曹操指着吕布,责问道:“我与你历来无冤无仇,为何要侵占我的州郡?”吕布回答道:“汉朝的城池,本就是众人共有,你又何来独占之理?”随后,吕布指令臧霸出马挑战。曹操军中的乐进响应挑战,两马并辔而行,双枪交击。他们激战了三十余回合,仍未能分出胜负。

夏侯惇见状,拍马而出,加入了战斗,而吕布阵上的张辽则迎上了夏侯惇。战斗中,吕布被激怒,挺起长戟,纵马冲出阵来。夏侯惇和乐进都不得不撤退,吕布乘胜追击,曹操的军队大败,退却了三四十里。吕布收兵回营,自信心更加膨胀。

曹操在战败后返回营地,并与诸将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于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在山上观望过,发现濮阳的西边,吕布有一座营寨,守军并不多。今晚吕布以为我们军队败退,必然不会有所防备,我们可以趁机率领精兵前去攻击这座空虚的营寨。如果我们能够占领他的寨子,吕布的军队必定会感到恐惧,这将是的上策。”

曹操听了于禁的建议,决定采纳。他带上曹洪、李典、毛玠、吕虔、于禁和典韦六位将领,精选了马步军二万人,利用夜色的掩护,从小路秘密进发。

却说吕布在营寨中慰劳军队,陈宫提醒他:“西寨是一个重要的地点,如果曹操乘我们不备袭击那里,该如何应对?”吕布回答道:“他今天已经被我们击败了一次,怎么敢再犯险来攻?”陈宫则坚持道:“曹操是一个极擅长用兵的将领,我们必须防备他趁我们不备之时发起攻击。”

于是,吕布下令派遣高顺以及魏续、侯成三位将领,率领一部分军队前往西寨防守。

正当曹操在黄昏时分带领军队悄悄抵达西寨,并从四面八方发起突然袭击时,寨内的守军由于缺乏准备,无法抵挡曹操的猛攻,纷纷溃散逃命,曹操轻松地夺取了寨子。

直到四更天快结束时,高顺才率领军队赶到。他勇敢地杀入寨中,想要夺回失去的阵地。曹操亲自带领军队迎战高顺,两军陷入激烈的混战之中。战斗一直持续到天明,正当双方都已经筋疲力尽之时,正西方突然传来一阵震天的鼓声,有人报告说吕布亲自带领援军来了。

曹操见状,知道再坚持下去已经没有胜算,于是放弃寨子,带领军队撤退。曹操撤退时,背后的高顺、魏续、侯成紧追不舍;而前头吕布亲自率领的援军也已经赶到。于禁和乐进与吕布交战,但无法阻止他的前进。曹操只能望北逃窜。

就在这时,山后突然出现一支军队:左边是张辽,右边是臧霸。曹操派遣吕虔和曹洪与他们交战,但战况不利。曹操不得不继续向西逃跑。

然而,他的去路又被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四将所阻。曹操的众将展开死战,他本人也亲自冲入敌阵。突然,梆子声响起,箭矢如同骤雨般射向他们。曹操无法前进,陷入了困境,无法脱身。他在绝望中大声呼救:“谁人能救我!”

骑兵中突然跃出一将,正是典韦。他手挺着双铁戟,大声喊道:“主公勿忧!”说罢,他飞身下马,将双戟插入地下,然后取出短戟十数枝,挟在手中。他回头对随从的人说:“敌人来到十步远的时候再叫我!”说完,典韦便大步向前,冒着箭雨前行。

吕布的军队数十骑追了上来。随从的人大叫:“十步了!”典韦回答:“五步再叫我!”随从的人又喊:“五步了!”这时,典韦猛然挥舞着短戟出击,每一戟都有一人落马,无一失手,瞬间就杀了十数人。吕布的骑兵见状,惊恐万分,纷纷奔逃。

典韦成功杀散敌军,救出了曹操。在其他将领的掩护和跟随下,他们开始寻找返回营寨的道路。随着天色渐渐昏暗,背后的喊声再次响起,吕布骑着快马,手持长戟追击而来,大声呼喊:“曹操,休要走!”

此时,曹操和他的军队已经人困马乏,面对吕布的猛烈追击,大家脸上都露出了恐慌的神色,每个人都想要尽力逃生。

正是:虽能暂把重围脱,只怕难当劲敌追。不知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