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从刘娥驾崩开始

我就爱吃水果喽

https://img.ppxs5.com/ab/32/1e11b2caed.jpg

首页 >> 清平乐:从刘娥驾崩开始 >> 清平乐:从刘娥驾崩开始最新章节(目录)

第112章·秋意如梭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七月初八。

赵祯下达了一道同时册封三位妃子的诏书:

曹玘之女曹伊,册封为皇贵妃,赐金印金册,秩同正一品,位列亲王之上,暂代皇后之权,总理六宫庶务。

高继勋之女高蔚,册封为淑妃,赐银印银册,秩同正一品,位同亲王。

杨文广之女杨璃,册封为德妃,赐银印银册,秩同正一品,位同亲王。

……

七月初九。

赵祯正式搬入行宫,原皇城司三千亲从官移防驻扎行宫内西南角。

随赵祯一起搬进行宫的,还有杨太后、三位新晋妃子、婕妤陈嘉月、以及五十名内侍和五十名宫女。

……

七月初十。

赵祯下诏,将皇城司下辖三千余名亲从官划出,新设一卫,直属皇帝,赐卫名:亲从。

主官称‘亲从卫都指挥使’

其下各级依次为:指挥使、都头、十将、卫士。皆赐绯袍锦衣。

……

七月十二日。

赵祯下诏,将行宫分为前院后院,前院为办公场所,后院为皇帝休息场所。

命‘内东门司、内阁、学士院’尽数移入行宫前院东南角阁楼内办公,赐名‘东阁’。

东阁分三层,一层为内东门司办公处;二层为学士院办公处;三层为内阁办公处。

……

七月十四日。

赵祯高坐于垂拱殿上,手中握着御笔,沉思片刻后,缓缓挥毫,写下诏令词头:

“张龟年治耀州富平县,勤政恤民,公正无私。任内经济繁荣,民生安乐,朕甚嘉之。特诏升其品秩,再任原职,以资鼓励,望百官效法。”

停笔静待墨迹风干,赵祯捏了捏眉间鼻梁。

全国上千个县,每个县都有一位‘知县事’,这张龟年的政绩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既然请求表彰的奏疏报到了赵祯这里,那就说明此人确有独到之处。

赵祯需要立几个典型,以此显示皇帝的英明神武,明察秋毫。

毕竟连县官这种芝麻绿豆大的官都能得到皇帝的嘉奖,那比他级别高的官,只要好好干,干出政绩,未来一定前途无量。

像这种类似打鸡血的诏书,赵祯每个月至少要写十份。

……

七月二十四日。

赵祯于辰初四刻始(7:45)从行宫出发,历时一刻钟,在辰初四刻末(8:00),抵达皇宫大内垂拱殿。

皇宫内秋风习习,金叶飘飘,晏殊手持奏疏,步履稳健地走进垂拱殿。

晏殊垂首作揖,言辞恭谨:“官家,百官经过深思熟虑,特为官家精心拟定了新尊号,请官家垂鉴。”

赵祯接过奏疏,目光轻扫其上,那锦绣般的词句看的赵祯面皮发热,他缓缓开口道:“晏相,朕觉得这些虚名如同天际浮云,飘渺而过,没什么真正有益之处。”

晏殊微抬眼帘,眼中闪过一抹惊讶,旋即平复下来,他再次拱手回应道:“官家明见万里,然百官之心,皆出于对官家之崇敬。尊号虽为虚名,却可激百官之志,振百姓之心,并非全然无用。”

赵祯放下奏疏,摇了摇头:“朕自问能力有限,担不起如此多的赞誉。在朕看来,真正的功绩,并非这些虚名,而在于如何真正为百姓谋福祉,解决他们面临的困境。”

赵祯拿起御案上的朱笔,随手在奏疏上划去“睿圣文武”四字。

赵祯抬起头,目光如炬地看着晏殊,开口道:“这些虚名不足多虑,还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实务上为好。”

“今年旱情严重,百姓生计艰难,朕有意从内藏库中拨出一百万石粮食,用于招募流民参与两京道路修缮、黄河堤坝加固以及农田水利建造等工程。”

晏殊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恭敬地回应:“官家英明,此举既能解决流民生计问题,又能完善国家建设,乃是一举两得之法。”

赵祯笑道:“不过是仿着范仲淹赈灾之法,照搬照抄罢了。用这种以工代赈的方式,让流民参与各种修缮工程,既能让他们有事可做,有饭可吃,又能加快工程进度。既是良策,拿来使用便是。”

晏殊微微躬身,恭敬地说:“官家,今年旱情严重,百姓生计艰难,官家有意以工代赈,招募流民自食其力,确实是一善举。然而工程浩大,还需一位得力之人监管才行。”

赵祯听后沉思片刻,开口道:“晏相所言极是。朕欲设‘督工御史’一职,专门负责以工代赈工程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不知晏相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晏殊微微一笑,拱手回应:“官家,臣心中确有一人,乃现任民部司谏韩琦。此人熟知民生民情,公正无私,行事果断,可堪大任。”

“韩琦……”赵祯想了想,这张牌拿来督工有些大材小用,但借此事锻炼一二也好,多积累一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后面对更复杂的局势也能胜任些。

于是,赵祯郑重地说:“既是晏相举荐,朕稍后便下旨任命韩琦为督工御史,负责以工代赈工程的监督与管理之事。”

晏殊闻听此言,心怀敬意地回应道:“陛下圣明,臣这便去告知韩琦,令其着手准备赴任之事。”

晏殊面上保持沉静,内心却满是喜悦,他虽贵为宰相,主掌政事院之务,然而相比昔日的“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权力已然大大缩水,若要稳固自己的地位,便需不断地扩张势力,巩固权力。

因此,晏殊此次举荐韩琦,便是他在朝中暗中争夺差遣权的一步棋。六部司谏虽为宪官,但因其办公之地位于政事院所辖之六部衙门,故亦受晏殊差遣,如此便为晏殊越职荐人提供了契机。

晏殊此举,既是对自己权力的扩张,也是对韩琦的一次提拔。

他深知韩琦之才,亦知其在朝中并无深厚背景,若能在其微末之际大力提拔一二,未来便有机会将其收入麾下。

赵祯听闻晏殊的举荐,并未深思其中深意,只是觉得晏殊此举乃是出于对朝廷的公心,故而对此事并无异议。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