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丧期以日易月,最少也要持续十三日,在这之前,百官无需上朝,直接去所属机构上班。
赵祯若有要事宣召大臣,可在垂拱殿开小朝会。
临朝听政的刘娥一死,朝堂必然会迎来一场大洗牌,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四月十三日的大朝会,赵祯也在抓紧时间熟悉朝廷各机构的职能。
……
四月三日,赵祯早起晨练结束后,在垂拱殿召见大臣。
身穿紫色官袍,腰挂金鱼袋,差遣为参知政事的副相晏殊,正站在殿中劝说赵祯。
“官家,如今外面关于太后非官家生母的风言越演越烈,臣请官家早日处置。”
赵祯坐在书案后,神色疑惑的问道:“晏相,朕有疑惑,外面议论太后是不是朕的生母,这件事有何要处置的?”
“官家,我朝素来以仁孝治国,若官家明知生母是谁,却不做出任何表示,恐天下人会非议官家不孝,而不孝乃十恶之一,背上此等名声,于国不利,于官家更不利。”
“可李宸妃虽是朕之生母,但刘太后亦是朕之养母,在朕幼冲之年,太后临朝听政,权知军国大事,将朝廷上下治理的井井有条,现如今,国力蒸蒸日上,朕不愿为了此事而打破局面,晏相可明白?”
在赵祯的计划里,四月十三日的大朝会上,他将设立内阁,而晏殊是早就拟好的内阁辅臣之一,若因此事让他背锅出京,赵祯的计划就会被迫搁置,他在朝中将失去一个得力干臣。
“臣知官家心意,但此事非臣不可,官家升李宸妃为太后,将臣这个蒙蔽圣听的奸臣贬黜出京。”
“臣乃是参知政事,足够担下此事,等坊间议论渐止,官家再召臣回京便是。”
赵祯若有所思,确实,按晏殊的方法处理是最简单的办法,对外就说晏殊慑于刘娥权势,不敢将实情告知赵祯,皇帝全程被蒙在鼓里,直到太后薨逝,才有人将实情告知于帝。
然后赵祯顺势发怒,贬黜刘娥提拔的一众大臣,进而否定刘娥当国时颁行的各种法令,重新整顿朝纲,塑造一个以赵祯为核心的新的领导班子。
这是正常的处理流程,基本每一位新君即位,都会这么搞。
但赵祯不愿。
他想继承刘娥的政治遗产,作为青史留名的女后,能被她亲手提拔起来的大臣,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这些人能在刘娥手下做事,那为何就不能为他赵祯卖命?
“晏相,朕知道你的忠心,但朕不愿意让你背负着骂名离京,如今朕将亲政,正是需要晏相出力辅佐的时候,无论如何,你都不能离开,关于朕生母一事,朕会寻找其他办法解决。”
“官家,臣……”
“朕意已决,晏相不必再劝。”
晏殊还想再劝,但被赵祯先一步打断。
明明只需要把他贬黜出京,赵祯身上就不会留下一点污名,如此简单,为何不愿?
若用其他办法,无论怎样,都要损伤赵祯的名声,这是晏殊宁可自污也不愿看到的。
“晏相若无其他事,就去忙吧,朕还要召见其他大臣。”赵祯怕他再啰嗦,先一步逐客。
“臣告退。”晏殊无奈又不甘心的退出大殿。
目视晏殊离开大殿,赵祯思索了片刻,对侍立一旁的任守忠说道:“任供奉,你去传召翰林医官许希入宫觐见。”
……
不久,一身绯袍的医官匆匆而来。
“臣,翰林医官许希,参见官家。”
“免礼,朕有事交代你去办。”
“请官家吩咐。”
赵祯没有直接开口,而是先让殿内众人离开。
“许医官,朕的生母不是刘太后,而是李宸妃。”
赵祯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许希吓的跪在了地上。
“臣……臣不知啊,臣真的不知啊。”
赵祯无奈的继续说道:“你当然不知,但现在你知道了,朕要你查阅李宸妃生前的脉案及用药,看看有没有异常,若发现问题,你要第一时间告知朕。”
“臣明白。”许希正了正官帽,恢复了镇静。
赵祯朝门口说道:“任供奉,你亲自带许医官去脉案房。”
“是。”门外传来任守忠的回应。
赵祯要先了解清楚,李宸妃到底是不是正常死亡,正史上记载是正常死亡,但野史上又说,李宸妃是死于非命,到底如何,还是要听专业人士的话。
“茂则,你进来。”赵祯再次安排起张茂则的任务。
“你让皇城司的探子去调查清楚,在开封城中散播朕生母之事的都是什么人,背后有哪些官员在运作,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朕要伱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些背地里的事查清楚。”
“是,臣这就去安排。”张茂则领命而去。
赵祯在心里复盘:这些人散播刘娥不是皇帝的生母,皇帝的生母是被刘娥毒死的,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质疑刘娥的人品,利用流言蜚语把刘娥的名声搞臭,让她成为一个无德之人。
其次,既然刘娥已经无德,那么她提拔的大臣也一定是阿谀奉承之辈,这些人不配身居高位,要让官家将这些人贬黜出京。
第三,在实现了前两条的基础上,对刘娥当国期间颁布的政令,法令等等重新梳理,凡是‘不当’的都要改正。
那么,做了这么多事,他们能得到什么呢?
第一,权力。罢黜了那么多人,必然空出来很多官位,身处头部的官员离开,自其而下的所有人都可以官进一级。
第二,利益。刘娥当国的背景是,孤儿寡母坐江山,上一个出现这种情况的朝代,已经被取而代之了。
因此,在天圣年号下的这九年期间,稳定,就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凡是不利于国朝稳定的因素都必须扼杀在摇篮里。
刘娥施政的理念也是如此,乱世用重典,统治不稳,形同乱世。
重典之下,宵小只能蛰伏,如今刘娥已死,久在刘娥羽翼下的赵祯能否独当一面,还未可知,这些宵小自然而然的要出来试探一下。
如果说,皇后外甥案,是外戚对皇帝是否会徇私的试探。
那么,生母养母一事,就是百官对皇帝施政理念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