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时

荷舞东风01

https://img.ppxs5.com/25/c5/2b07b40399.jpg

首页 >> 荷时 >> 荷时最新章节(目录)

国画里的从众思维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乘公交车的最大价值在于,车厢这个狭小而拥挤的空间集合着丰富的众生相,只言片语间就能让人窥见其生活的一角,并能想到社会的某一面。这得益于很多人在公交车上没有保持安静的习惯,继续我行我素地谈论,声音大,难免隔座有耳。

这次,坐在我后座的是两位女中学生,杂七杂八地聊着与中考有关的话题。我的儿子正面临中考,我也就有了闲听的兴趣。其中一个女生从艺体生聊到定制吉它,又聊到国画,并说:“我跟着老师画些牡丹和花鸟,别人说国画没前途,我就去学素描……”随后,这女生再也没有回到国画的话题上。

我开始浮想联翩:这女生大概报了好几个培训班,没一样是她真正喜爱的;她所画的牡丹一定是那种大红大绿、花瓣和叶子浓淡相间的传统写意风格,因为写意牡丹绝大多数人就知道那么一种画法,不少人还画了一辈子;她不可能画工笔牡丹,那需要很强的白描功底和上色技巧,非短期能成;成都不是洛阳,少有牡丹让绘画者去写生练习,但国画老师以牡丹为必教课程,哪怕城市里有无数种花卉盛开着,都可以忽略;即使这女生画了牡丹,未必能区分牡丹和芍药,她也许根本没有亲眼见过牡丹,只看网络图片是不行的……

这一路下来,我就想起了自己当年画国画的经历,不是画牡丹,而是画荷花。

我开始用毛笔自学画荷花,大概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样子。画荷花的爱好是受到一位画家的影响,这位画家当时是我市知名书画家,因为是远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给我父亲送过几幅国画,包括一幅写意荷花,挂在客厅里。我为之着迷,也就试着画。

放弃国画则是在我的高中时代,那时我明显感觉到自学国画力不从心,高考也不具备考国画专业的条件,就连那位远亲画家也认为我潜力不大不收我为徒。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也分辨不清什么样的国画才算好,在国画这头开始迷茫。这还得从我的一次参赛说起。

初二时(1987年),我仿造那位远亲画家风格构思了一幅写意的荷花去参加学校的书画赛。画中的荷花是红色、荷叶是深浅不一的墨色,没有鸟儿、蜻蜓或者鱼虾作装点,这是书籍中常见的画法。这种大写意花鸟画,只要构思好,毛笔几挥,不到半小时就能绘制完成。国画通常还包括题款和用印,那时我没有印章,就用红色颜料画了一个印章代替。这是画幅为两开的条幅,挂在展厅颇有气势,不过我看了其它参赛作品,对自己的画没有自信,因为我不敢画工笔荷花,我根本就没有亲眼见到过荷花,心里没底。最终,我的这幅作品获得绘画类二等奖,而且排在二等奖第一位!我惊喜不已,这意味着,我这个“游击队”,赛过了许多参加国画、素描、水彩、水粉等培训班的高年级“正规军”。我也惊奇不已,闭门造车地模仿了一幅荷花竟然得大奖,写意国画是不是太容易被模仿?是的,很容易,我还模仿过松鹤图之类,虽然那时我根本就没见到过画中的松树和丹顶鹤。前几年才知道,丹顶鹤因为生活习性和脚爪的构造,根本不可能站在松树上!但松鹤图却被画了一代又一代,有多少人认为松树上的丹顶鹤很可笑?

如今的城里孩子比较容易亲眼看到荷花,但我小时交通不便却没那么容易。我小时住在城里,少有机会去远处看荷塘,电视机、照片里的荷花多是远景,书中的国画荷花多为写意,少有工笔,我始终没有看到过荷花的细节,只有想象荷花的样子。后来,我曾有意寻找过盛开的荷花,但机缘不巧,总是错过短暂的花期,不是花未开放,就是花朵已败,正如席慕容诗中写的那样“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亲眼看到荷叶也有收获,那就是我知道了荷叶初芽为什么要画成蘑菇似的“T”字型,也知道了荷叶的梗心像藕一样是中空的,而且荷叶被摘下后枯萎的速度让人心惊。我不太明白的是,叶梗上看起来并不明显的小刺为什么在很多国画中成为重点突出的细节,画得像瘤子似的。

知道我是哪一年才亲眼看到盛开的荷花吗?2008年,这次只是看到了白色的荷花,居然是无意中路过时才发现的,这时我都过了而立之年了!2009年,我才找到开有大片红荷的荷塘,这时很多人都是数码摄影发烧友了,到处找荷塘摄影。现在呢,我家附近就有一方观赏荷塘,花开数月,却小巧得不适合大写意了。时过境迁,我看见了梦想中的荷花,却再也没有拿起毛笔描绘过它。

如今我会观看一些画展,最让我纠结的还是写意荷花。我没有条件去观看高规格的画展,不知道那些画作究竟有了什么新风格,但地方性的画展是绝大多数人接触大量“优秀作品”原作的难得机会。我时常看到那种再熟悉不过的传统风格,类似于我初中时代的模仿作品,即使构图和用墨比我娴熟和专业,却没有艺术所必须的推陈出新。数十年前的风格让初学者用来学画可以,让业余爱好者用来陶冶情操也行,但是作为专业画家甚至知名画家,就不该用这类老掉牙的作品来参展。这类不同画家创作的相似作品放在一起,细看也许有些用墨用笔差别,远看却没有什么实质不同;或者说专业人士能分辨画作优劣,但大众的眼里就是今年的作品和一二十年前的作品差不多,还像出自一人之手。

我钦佩有创新意识的画家,喜欢在网上收集他们的作品照片,并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发布,与喜爱国画的网友们分享。从写意荷花这类日志的浏览量和转发量看,喜欢旧式风格的人相当多,远远胜过喜欢新颖风格的人,很多人似乎不太接受和关注新颖风格的写意荷花。我想,很多人大概产生了从众的思维和审美观,他们从小看到的多是旧式风格,参加培训的也是以传统风格为主,在他们的意识里,如果是国画荷花,也就数传统风格好看。当然,也有喜欢新颖独创风格的观众,但是,当他们在国画展上都随处见到传统风格的荷花时,看到所谓的“画家”和“大师”也痴迷于传统风格的荷花时,会误以为“国画,不过如此,千篇一律!”这也是国画如老调重弹的古筝般越来越受冷落,远离人们生活,成为小众化的爱好,还被视作“没前途”的原因之一。

画家们容易形成从众思维,摆脱不了前人的风格,创造不出个性风格。学画者也就继续从众而学,并用从众的思维去欣赏作品。即使不学画了,往往也是因为“没前途”这样的从众思维作为放弃理由。想起那些非凡的艺术家,他们之所以非凡,正是因为他们有着特立独行的思维,从而成就了他们风格突显、无可替代的画风。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