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弟先别忙着登基,朕还没死

烟熏小黄鱼

https://img.ppxs5.com/f4/d2/dda05fa37f.jpg

首页 >> 皇弟先别忙着登基,朕还没死 >> 皇弟先别忙着登基,朕还没死最新章节(目录)

第57章 多事之秋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他的话中之意,就是官员查自己人不靠谱。

朱由校当然知道这个道理,解释道:“朕有意新设一个部门,专职反贪污腐败,设立到县一级。其中官员只在内部升迁,并且若想升迁,必须查出一个上级贪腐官员,或者两个同级贪腐官员,又或者数个低一级官员。”

读书人不都是想当大官吗?

朕就给你们快速升迁的机会。

看你们文官能不能互相斗起来。

孙承宗点头道:“陛下这个办法倒是不错。但这样岂不是与御史台谏的职能重合了吗?”

“陛下,地方上提刑按察使,也在负责纠察贪官啊!”黄立极也提出了疑惑。

朱由校补充道:“御史以后不能风闻奏事,要么查有实据在奏事,要么只能对国策谏言。地方按察使则专职刑狱。”

“那陛下拟设的新部叫什么名字?归于何部管辖?”黄立极问道。

朱由校懒得深思,直接说道:“就叫反贪部吧,其主事之人入内阁,辅佐朕处理国事。”

这就相当于反贪部比六部的权力都大,几乎所有人都能查。

以后六部尚书在反贪部面前,都只有瑟瑟发抖的份。

想到这点,在场的官员都目露热切,只要能担任这个新部门的主官,就相当于直接入阁了。

“那陛下打算让何人挑起这个重担?”黄立极问出了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何人能担任此职?

这倒是一个问题。

首先要绝对听话,其次还要为人圆滑,不要像海瑞那样死脑筋。

刚正不阿之人,绝对不适合担任此职,否则朝中定然纷争不断。

这个人选,对于清除东林党后,要暂时稳定朝局的朱由校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

朱由校想了好一会,都没有个头绪,干脆向众位问道:“你们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黄立极当然不会放过安插同党的良机,立刻拱手道:“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杨景辰可担此大任。”

“这人?”

朱由校脑海中闪现出此人的履历。

杨景辰家境贫寒,勤奋好学,万历四十年中举,次年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十七名。

经过馆选后,一直在翰林院中做事。

在去年才升任升礼部侍郎,仍兼掌詹事府院务,负责教习庶吉士。

这人一直表现得对功名利禄毫无所求,因此不算是阉党,也躲过了魏忠贤的清洗。

也正因为如此,他在诛杀魏忠贤那天,没有赶赴文渊阁议事,才躲过后来的风波。

也不知道他怎么和黄立极勾搭上了。

想到这里,朱由校并没有第一时间同意,反而继续看向了孙承宗。

“陛下,臣以为前礼部右侍郎李标可担任此职。”孙承宗拱手道。

朱由校还来不及细想,吏部尚书王永光就站出来反驳道:“此人乃是东林党人,陛下不可重用。”

“陛下,此人师从赵南星,万不可起复。”

“陛下,打蛇不死,必被蛇咬,若是不除尽朝中的东林党人,要不得几年,废东林之学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

孙承宗话音才刚落,殿内就传出了一片反对之音。

“此人真是东林党吗?”

朱由校细细思索着。

李标虽然师从赵南星,但那也是主考座师与考生的关系。

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之时,他从未站出来说一句话,反而主动辞官避祸。

并且他还是真定府人,和东林党的大本营毫无关系,应该也和东南士绅集团没有勾连。

瞧着皇帝陷入了沉思中,黄立极当即请求道:“陛下若是对两个人选都犹豫不决,或可召集重臣庭推。”

廷推之事,实乃遇大臣出缺,由三品以上及九卿、佥都御史、祭酒等官公推二人或三人,报请皇帝圈用。

现在这种局势当然不适合廷推。

孙承宗才刚刚起复,在朝中孤立无援。

三品以上的重臣又才经过了一番清洗,留下的大都是黄立极的党羽。

朱由校怎么可能还会增加黄立极的话语权?

“朕以为还是李标适合担任此职!”

皇帝一言而决,在场的人也不敢反对,只能点头称是。

朱由校抬头望向窗外,此时都已经来到了中午,于是下令道:“今天就到这里吧!户部先针对朕提出的税法拿出一个草案。

吏部则先拟出一个东林党在地方官员的名单,像李标这样仅仅和东林党前高官是座师关系的,就不要纳入进去了。

还有兵部赶紧准备在山东征兵之事,朕希望各位爱卿通力配合,等山东大军练兵完成,就是新税法公布之时。

朕倒也看看东林党背后的士绅到底有几分本事,敢一直和朝廷唱对台戏!”

“臣领旨!”

众臣躬身拜退。

走出殿外,孙承宗看着天空中的乌云,长叹道:“大明自此进入多事之秋也!”

前方的黄立极闻言,脚步一滞,回首笑道:“我大明早就是多事之秋了!”

“哼!”

孙承宗面色一冷,直接转身离去。

黄立极只是笑了笑,显得一点都不在意。

朱由校吃过午饭,还来不及休息,刘若愚就抱着一沓厚厚的奏折走了进来。

“皇爷,这是今日的奏折,还请皇爷过目。”

“放在这里吧!”

朱由校随手一指桌案,刘若愚赶紧将奏折报了上来。

翻开第一本,是蓟辽总督刘诏送来的,里面写的都是一些歌功颂德的字样。

这厮也是魏忠贤的干儿子。

之前为了稳定辽东局势没有来得及处理,没想到他居然还敢主动跳出来碍眼。

朱由校都懒得看,直接下令道:“大伴,记下来,命内阁重新拿出蓟辽总督的人选,将刘诏夺职下狱。”

刘若愚立刻从胸口拿出一个小本子,写写画画。

翻开第二本,也是来自北方,是辽东经略兼巡抚王之臣的奏折。

里面写着辽东局势堪忧,官兵欠饷严重,急需朝廷启运粮饷。

朱由校略一思索,改口道:“就让王之臣升任蓟辽总督吧,让内阁拿出辽东经略兼巡抚就行了。”

这厮虽然能力也不怎么样,但同东林党,以及魏忠贤的牵扯不深。

并且皇太极也不可能在数九寒天大肆进攻,先让他维持着局势也还将就。

刘若愚闻言,又将之前的内容涂改了。

朱由校则在奏折上用朱笔写道:粮饷应在十月启运,爱卿务必守好关内关外要塞,寸铁不可入辽东。

明年的局势会更加艰难,天气变得极为反常,不仅大明的北方数省都将出现了大面积的粮食产量锐减,许多地方都会绝收,就连辽东的皇太极日子也不好过。

现在的鞑子,还算是游牧民族,不重视生产,抢劫汉人的同时还要兼顾渔猎。

等明年,皇太极就会进行土改,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的余地归公,租给汉人耕种,并不许旗主、贵族再立田庄。

土改之后,他又编户齐民,将掳掠而来的汉人壮丁,每十三人或者每八人为一庄,用真鞑子为庄主,并每天进行军事训练,彻底将势力渗入了基层。

当然这些计策,凭皇太极那猪脑子肯定想不出来,都是大汉奸范文臣在幕后搞鬼。

历史上,经过这一番改革,鞑子的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以至于在崇祯二年入寇关内,打到了京城边上。

想到这里,朱由校又下令道:“命东厂和锦衣卫都向辽东派遣密探,就算杀不死皇太极这等敌酋,也要找机会杀死范文臣这狗汉奸。”

“范文臣?”

听到这个名字,刘若愚面露疑惑,但手中的动作却没有停顿,飞速将这句话记了下来。

翻开第三本,居然是一封弹劾奏折。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